书城传记当权不过如此
1050100000034

第34章 顺昌逆亡 (8)

张居正“用”王世贞这个问题上,把握了三个关键:第一是远离首都,让他没有办法发挥聚集势力、代表舆论的作用;第二,不能发挥王世贞的特长,要让他干自己不想干的差使。第三,也是最高明的,就是还不能让外界甚至王世贞本人说出什么话来,要给人留下一个张居正特别重用王世贞的印象!

要说,这三点之间是有矛盾的。想想看:让王世贞离开首都,还要让他干他不想干的差使,那他能高兴吗?怎么可能还会觉得是被重用呢?是的。这就是张居正的高明之处了。他让王世贞到自己的家乡任职。

王世贞真是有苦难言。想想看,给你安排工作了,又是最高实权人物的家乡,你还想怎么样呢?自己人才会这样安排的嘛!那只能写诗了,把满腹的无奈、牢骚,倾注到诗句里。然后,磨磨蹭蹭,拖拖拉拉,好久还没有去上任。

张居正礼貌周全,他给王世贞写了封信,说这个安排是个过渡,你不要意气用事,快去上任吧,我心里有数的。想想看,人家领导对你够可以了,不仅给你平反、恢复了工作,还安排你到自己的家乡做官,当你是自己人看了呀!而且私下还明确说了,领导心里早考虑好了,这只是过渡一下而已。

王世贞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是啊,这哪里是王世贞的意愿呢?他作为文坛领袖,离开首都这个文化中心,去地方做一个司法官,内心一百个不高兴呢!问题是,这不高兴你还不能表露出来,不然,会不会让人家说自己不识抬举呢?所以,他告诉朋友说,去湖广担任按察使(司法工作),“殊不得已”,但是又“无辞以对”,只能这样了。

甫一交手,王世贞先失一着。实际上,他已经被张居正玩弄于股掌之上了。

对于王世贞的迫不得已又无辞以对,张居正不可能不知道。所以等王世贞一到任,他又写信说,我这样安排,是给你增加资历,很快,我会找机会把你调回中央工作的。王世贞似乎得到了安慰,挺感激。

知识分子嘛,所谓为知己者死,既然人家这样与自己“推心置腹”,那就只能乖乖干吧!同时,他也没有忘记讨好张居正——知识分子啊,有时候很矛盾的,我们就不要挑剔他了吧——在张居正父亲七十寿辰的时候,还为之专门写了文章(后来张居正母亲七十大寿,王世贞也这样做了)。

严嵩如果地下有知,那要羡慕死张居正了。可是,随后的情况,就有点复杂化了。

在仅仅在一年时间里,王世贞的职务就变动了三次。在张居正家乡担任按察使三个月,就被提拔了,不过更偏远了些——广西,到广西还没有五个月,张居正履行诺言,给王世贞调回了北京,但也才刚刚半年,就又给他调走了,再次安排到张居正的家乡,担任一个副省级行政区——郧阳的“一把手”。这个地方地遍千里,攘接数省,流民群居,复岭万重。

张居正为什么频繁调动王世贞的工作?似乎是为了让王世贞产生错觉,确实在给他增加资历,但张居正的真实目的,其实是让王世贞没有机会聚集他的“狐朋狗党”形成气候。王世贞是不是知道张居正的用心,我说不好,反正他确实有点有苦难言。

那么给王世贞安排到郧阳当“一把手”,又是什么意思呢?因为张居正说过,要王世贞到地方增加资历,就是为了好给他在中央安排合适的工作;那既然已经回到中央了,干吗又要他到地方啊?

我只能推测。估计王世贞在北京半年,又犯了老毛病,快形成气候了,一帮文人墨客聚集起来,开始对时政指手画脚了。那好,你不是高明吗,让你到一个复杂的地方,看看你如何处理政务。

我为什么这么推测呢,因为有过这样的例子。当年有一个在刑部工作的名流,给张居正提意见,说省里的体制应该是什么样,现在这个样子,容易形成专权,违背“宪法”的;张居正听了,就偏偏让他到地方任他所说的职务,“以难之,使之作法自敝也”。

王世贞这时似乎开始明白过来了,张居正在用一个画饼调着他的胃口,实际上已经把他玩弄于股掌之上了。于是他打了一个报告,辞职!

这个时候,王世贞想辞职,张居正当然不会同意的。但如果到了张居正忍无可忍的时候,即使王世贞想干下去,也是不可能的了。不过,现在这只名贵的老鼠还不能死,需要它活着。因为,猫,还没有和它玩够呢。

王世贞作为当时文坛领袖——顺便说说,那个时候所谓文坛,与今天的文坛概念不一样的,似乎可以理解为思想、文化领域的总称,这么说吧,王世贞作为国中闻人,对他的同年、国家最高实权人物张居正,要说是很讨好的了,也算顺从了。他毕竟因为忤逆当权者而吃过大亏,现在好不容易又回到官场,为了他理想的位置——比如翰林院院长或者国子监校长,王世贞也在尽力克制乃至压抑自己,以适应官场、适应领导。所以在一个时期里,王世贞作为知识分子代表的角色,在退化。

张居正对王世贞表面看也是礼貌周全的。王世贞在复出的一年内职务就达到了三品,步入高级领导干部的行列,当然是张居正的作用。其实就品级来说,王世贞的三品级别,已经远远超过了他梦寐以求的职位——翰林院院长(五品,相差五级)的级别。

可是,一年内调来调去,除去路途,基本上是环境还没有熟悉,就又调走了。而且,王世贞梦寐以求的职位,哪怕是留都南京的翰林院院长,张居正也不愿意给他,这就让王世贞很不理解了。所以,当王世贞从中央又被调往地方担任“一把手”的时候,他虽然在张居正的劝慰下去了,但还是很不高兴。到任不久,正好是考核干部——京察,按例“自陈”,相当于现在的书面述职吧,在这个述职报告里,王世贞说自己能力不足以担当这个职务,也不称职,便请求辞职。

要说起来呢,那时候的高级领导干部都比较谦虚,反正“自陈”的时候一般都说自己不称职,多半都会提出要让贤,但是王世贞显然不是谦虚,他是实在不想干这个活啦。张居正日理万机,但是他似乎很重视王世贞的,于是还是拨冗专门给他写信——估计如果有电话,他们应该是热线联系的,信中说年兄干吗疑神疑鬼啊,没有人议论你,弹劾你,你好好干吧,我早给你交过底儿的,年兄别着急,沉住气。这一次,王世贞半信半疑,但还是咬着牙,坚持干了下去。

据说——当然是专家的说法——王世贞干得还算不错,有些政绩。纠弹贪污腐败的干部啊,发现一些军事人才啊(他也兼理军政的),清理屯田啊,等等,还建了图书馆,供读书人借阅。但是,他干得很不舒心,似乎到了忍耐的极限。也可能他逐渐觉察到,自己的同年兼国家最高实权人物实际上是在玩弄他,所以,王世贞不再那么顺从了,他开始露出自己作为书生的本来面目了。

在王世贞履新还不到半年,在他管辖的江陵县,就发生了一起学生闹事的群体性事件(另文专述)。

老实说,在研究这起群体性事件的时候,我始终有个疑团,搞不明白张居正的小舅子何以策划、指挥这样一起群体性事件,与当地政府为难。因为正是张居正当国后,刚刚特意发布了禁令,严令学生不得“出入衙门陈说民情,议论官员贤否”,违者,还有严厉的惩罚措施。而他的小舅子居然带头冲击最高实权人物家乡的政府、当众辱伤县领导,意欲何为呢?

估计,王世贞也有这样的疑惑。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对带头闹事的几个骨干分子,予以严肃处理。但是,王世贞心里也在琢磨,为什么会这样呢?会不会是张居正故意导演的呢?最后王世贞断定,这件事正是张居正在背后授意、操纵的,是故意给他出难题。

王世贞的推测是不是准确,我说不好,不过,如果说张居正以此来考验王世贞是不是可靠、是不是顺从他,倒是颇有可信度。

到了这次群体性事件发生,王世贞也渐渐明白了,原来张居正表面上对他挺好,背后却在整他。他不管是不是张居正的小舅子都要严肃处理的决定,实际上是在已经有了这样的判断后作出的。王世贞心里明白,他处理张居正的小舅子,就是要和最高实权人物拉开距离的宣示了。那一定会惹恼这个心胸狭窄的最高实权人物的,很可能受到报复。

既然这样,那索性就别再压抑自己了,说说心里话吧!于是,紧接着,王世贞就借一个机会,给皇帝上了一道奏疏,说现在的问题很多,原因何在?乃“臣道太盛”也!王世贞的言外之意是说,现在的问题出在张居正专权上,惹得天怒人怨啦。他又给在中央工作的个别领导写信,说现在张居正这样喜欢逢迎、喜欢谄媚,不是国家之福啊!

当然,王世贞的话,不像我在这里翻译、转述得这样直露,很含蓄,也不可能点张居正的名字。这里给诸位交代一下,以免误导——给领导提意见都直来直去,那哪里行啊!

当然,只要说了领导不爱听的话,特别是领导最忌讳的话,含蓄也是不行的!也是要予以敲打甚至惩罚的!

不过,张居正对王世贞的惩罚,做得更含蓄。

一个善于玩弄权术的人,在干部问题上,对于自己过去的同学、现在的隐形反对派,尤其又涉及到在知识分子里威信很高的知名人士,张居正不会表现出那么直来直去、快意恩仇的样子的。他没有像对待“组织部长”张瀚那样,瞬间翻脸不认人,毫不顾忌情面,而是采取了迂回战术。

得罪了国家最高实权人物以后,似乎没有立即招来报复。张居正没有直接勒令王世贞滚回家去,虽然他心里一定是这么想的,可能私下里——比如在自己的书房和李幼滋李参谋聊天的时候——也会这么说。但是,这么做,尤其是对一个当代名流,那不是张居正的风格。

于是,王世贞接到了调令,他的职务又变化了:留都南京的监察院副院长。

按照体制,巡抚一职,都照例兼任中央监察院副院长的职衔,王世贞担任郧阳巡抚,他也有这个职衔。现在免了他的本职,又平级调动到留都担任原来就有的职衔,显然是贬抑的意思了。但是表面上,你还说不出什么,平级调动,由地方到中央了(谁敢说南京的机构不是中央机构呢),还要怎么样啊?同时,张居正的信也不失时机地到了。

请允许我把张居正信里的意思,用现在的语言转述一下吧:元美——王世贞的字——年兄(实际上张居正比王世贞大一岁,不过尊称兄是习惯,不是张居正太忙有笔误),郧阳很偏僻,不是年兄大展宏图、发挥大才的地方。还是到中央工作的好。可是我问过了,现在首都的各个部门都没有空位置,只好请年兄委屈一下,先到留都过渡、等待一下吧。

王世贞当然不那么相信同年兼最高实权人物的话了,不过他很自负,也可能认为张居正还会投鼠忌器,顾忌他的声望,不得不给他应有的位置的。所以,尽管他毫不隐讳地说,新职务是“鸡肋”,但还是去上任了。

其实,什么“鸡肋”,还是书呆子的眼光!这不过是个缓冲,以免给人以张居正报复王世贞的印象。可不是吗,等到王世贞一到南京,位子还没有坐热,迎接他的,就是劈头盖脸的弹劾了。

王世贞既然是知识分子本色,那他应该是比较清高的;他经常以批评官场中的种种陋习、腐败现象为己任,估计他自己也会注意廉洁从政的。那么,以什么理由弹劾王世贞呢?中央吏部这个时候还是张瀚张部长主政,他是张居正夹袋中人,当然对张居正的心思很了解的。稍加部署,弹劾者就找到借口了,他们对王世贞首先提出纠察,说王世贞在巡抚任上“荐举涉滥”!

顺便说说,当时地方是没有用人权的,但是有了空缺,地方的“一把手”可以按照程序荐举。王世贞作为巡抚,有这个权力或者说义务,那他一定也推荐过干部。好了,现在说他涉嫌滥荐,这不是百口莫辩了吗?怎么处理呢?反正是不是真的滥荐,也不查证了,查证又怎么样,标准在哪里啊?谁说了算啊?那当然是吏部说了算。现在,既然吏部说王世贞有这个问题,那么就该以此追究责任了。结果,就给了王世贞一个“夺俸”的处分!就是白干活,不发工资了。

王世贞是名流啊,这不是给他难堪吗?甚至算得上是羞辱。你不是爱指点江山吗?你不是爱讥讽时政吗?可是,你撒泡尿照照,自己是什么德性啊?紧接着,王世贞所在的留都,有一个杨“议员”,索性就弹劾王世贞“大节已亏”!想想看,失了大节的人,还有什么话语权啊?很快,王世贞被勒令回家,听候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