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崇明岛传
10498000000040

第40章 尾声

厚德载物

《崇明岛传》即将改定,我又一次回到故乡核实若干资料时,金谷兄处看到一首江亢虎的诗:《游金鳌山题壁》。

竟从绝岛表层城,

芥子须弥刻画成,

一色水天环四面,

是江是海不分明。

请种河阳满县花,

夭桃秾李自横斜,

我来恰过花朝节,

处处香风送客车。

塔影钟声天外天,

金鳌凝望入风烟,

归帆又向苍茫去,

南浦春风最可怜。

瀛洲风物重农桑,

身世渔樵亦两忘,

须信桃源在人世,

不劳远觅白云乡。

江亢虎先生为“须信桃源在人世”句作注道:“余素知崇邑俗尚古朴,风景秀雅,不愧理想桃源”。江亢虎,原籍安徽,自谓江西弋阳人,名绍,号亢庐、洪水、社会主义家某君,笔名亢虎,斋名无我庐,素宪堂。江亢虎是清代秀才,北京东文学堂肄业,历任刑部主事,员外郎,京师大学堂教习,北洋编译局总办兼《北洋官报》总纂,有学贯中西之称。辛亥革命前后,他在上海组织社会主义研究会,后改组为“中国社会党”,江亢虎曾面见孙中山,畅论其社会主义理想,继而到崇明岛东沙办“社会主义农田试验场”,自有他一整套地税归公的理论,江亢虎是中国第一个讲社会主义的人。

江亢虎留给后人很多遐想:“余素知崇邑俗尚古朴”,“素知”一词告诉我们,他对崇明岛的关心和研究不是浅层的,而“俗尚古朴”更是知崇明之言,也许人们可以追问:江亢虎向往的社会主义与崇明岛之间,是何种关系?或者说崇明给了江亢虎什么样的启示?

真的,崇明岛是启迪之岛。

其实,江亢虎的诗句就是美丽的表述,从“芥子须弥刻画成”,到“须信桃源在人世”,江亢虎认为崇明岛就是“理想桃源”,他已经找到并且开办“社会主义农田试验场”,“不劳远觅白云乡”,那么是否可以据此认为:江亢虎式的社会主义多少有一点世外桃源的味道,而且还有着浓厚的理想主义的色彩。

啊,崇明岛,我的故乡,在中国社会主义历史大变革的茫茫苍苍的探索时期,你承载了先行者的目光,以及某种理想,这一处风生水起,江海相拥的沙洲,伏藏着大智慧。

亲爱的读者,让我们再一次追溯于历史的时空中,冥想崇明岛的另外一些时刻,在唐代时,崇明还是一处荒野、新地,它所拥有的是芦苇、荡滩各种水草和野生生物,有最早的渔樵者,垦拓小块的土地,住在芦苇搭建的环洞舍中,此人烟初起也。这历史过程经历的时间是:从东沙、西沙、出露时的公元618年至626年,到有人登上沙洲渔猎为生的唐万岁通天元年,即公元696年,相距七十年。也就是发现者用了七十年时间观望之后,终于开始对东沙西沙的踏访,意味着人类家园在崇明的诞生。

崇明岛上最早开发,有人居住一百年左右,这是短短的一百年啊,有史籍记载的踏上沙洲的第一个和尚,道成和尚,建造了崇明岛上第一所寺院奉圣寺,时在唐贞元年间,公元785年至805年,此为佛光初照,人文肇始也。

奉圣寺有“东林泉”,泉水甘美。《崇明县志》称,道成和尚在东沙凿井,井成,有水溢出,其味甘甜,于是筑寺。

奉圣寺在宋绍兴初年,由陆思谦、谢子刚修葺扩建,蔚为一大丛林。元至正年间,德建和尚重修。明代初年,寺内又增造千佛阁。后来沙洲坍没,奉圣寺也随之淹入波涛,明万历中叶,本县人张儒,又将奉圣寺重建于今崇明县城内顺利大酒店一带之习文巷,此后屡有兴废,却不知所终,这座崇明岛上“四大丛林”之首的寺庙,留下了一个名字,留下了无穷想象。

又据史料记载,唐时终南山和尚妙巩得一梦,梦中有神仙指点道,东海有新地,沙洲出露实为尘世净土,最佳道场。妙巩带徒弟下得终南山跋涉至东沙,建兴教寺于张成港北。一千多年中随着沙洲沉浮而一迁再迁又迁,后坐落于今崇明新河镇西侧。清康熙四十三年,兴教寺铸大铜钟一口,当地人称赞说,“兴教寺里和尚穷,只有18担铜”。这一口大钟在大跃进年代以大炼钢铁之名被收走。梵音从此不得远播,惜哉!

崇明“四大丛林”,还有慈济寺与寿安寺。

慈济寺建于宋朝淳祐二年即公元1242年,初创于姚刘沙,又名白云庵,元代有绍时和尚造“大雄宝殿”,其匾额为赵孟頫手书。

寿安寺是崇明古寺中唯一尚存于世的丛林,始建于宋朝淳祐年间,据《崇明县志》所记,有一名模,一名俦的四川来的和尚,为崇明的清净以及鳌山的秀美所感动,随即插枯竹于三沙金鳌山之侧,并许愿道,假如枯竹于明春变绿,就在这里造道场。次年,春风化雨,枯竹葆青,于是皆大欢喜,建寺庙,名富安寺。元延祐五年,皇帝赐名为永福寿安寺,清康熙七年即公元1668年,海上漂来一尊观音大士像,总兵张大治以为神奇重修寺庙,并在寺后堆金鳌山,开玉莲池,种紫竹,据宋时赵彦卫《东巡记》称:海上有金鳌山,山上有祥符塔院,壁上有诗曰:

牡蛎滩头一艇横,

夕阳多处待潮生。

与君不负登临约,

同向金鳌背上行。

沙洲坍没,寺庙也坍没。在一处新的沙洲上,随着农人垦拓的脚印,学宫、寺庙又开始重新建立。又坍又建,再坍再建,终于稳固,遥想长江口的漂移,数以百计的沙洲沉浮,我们不能不想起《周易》所言:

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乾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

天宇茫茫,江河滔滔,沙洲生灭,四时灭替,无时不易,无处不变,往来不穷。一千多年来,形象而具体,自然又生动地诠释大易变化之道的莫过于崇明岛了。如果你来到东滩,看每时每刻涨出的新地,我的故乡我的岛,依然在演绎着沧海桑田的神奇的美妙。

琅琅书声啊!

芦荻摇曳啊!

佛光流淌啊

厚德载物啊!

朋友,听见了吗?从海上发生的慈济寺历史的钟声,慈济寺有大钟,清康熙年间铸造。崇明人,进士施何牧撰铭文道:

以文明火,铸善慧金,

声以噌弘,如龙嘶金。

宣八方之和气,

流奕世之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