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初年,屡涨屡坍的海门复涨成一沙洲,宽阔平整有二百里,荒无人烟。陈朝玉在崇明岛北沿隔江而望说:“我要在这里种地居住!”十七岁时携妻登上海门沙,搭茅屋、开河渠、砍芦刈苇,披星戴月,辛勤劳苦,终使咸水变淡,荒沙成田,适时耕种,收成渐丰。远近农人纷纷牵耕牛、挑泥络担子,带着粮食、油、盐,举家投奔陈朝玉,垦拓开荒的人越来越多,不到十年,垦田十五万亩,有了绿野、村落,人烟兴旺。清乾隆三十三年即1768年,清政府将这处土地载入版图,置海门直隶厅,年征粮赋近万。陈朝玉也由此成为闻人、富翁。
陈朝玉七十四岁时去世。临终时嘱其子孙:不向欠租的人收利息,招种的,收获要五五平分。海门当地百姓自己筹资为其立祠,清代诗人、内阁中书龚自珍撰写碑文,称其为“海门先啬”。
沈应时,字存中,崇明县县城人,为明时沈廷扬十世孙,生于1894年,卒于1926年,沈应时所处的清末时期,内忧外患,积弱重重,沈以为没有强大的军队,“母以储为国家有用之材”,于是考入江苏陆军小学,辛亥革命后,学校停办,入南洋公学,龙门师范就读,毕业后在崇明贫民学校任教。沈应时是同盟会会员,袁世凯专权后,沈密谋讨袁,后又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孙中山驻节桂林时,委沈应时兼任教导团中校教官,在与陈炯明、李厚基的战役中任炮兵营长。
1924年,孙中山筹办黄埔军校,沈与王柏龄、李济深等任筹备委员。黄埔军校成立,沈应时历任总队长、教导团团长,两次东征,皆为前躯。横江之战,沈率一个团与林虎部主力血战,以寡敌众,以弱胜强,因战功卓著,升任副师长。1926年因母病重,沈回崇探母,突然染疾不起,时为三十二岁,正当大用之年。蒋介石、周恩来闻讯震惊!周恩来亲赠挽联:
粤局初平回思两度东征君称健将,
国家多难待看群麾北伐我亦前躯。
王贯一,又名王远到、王政,崇明界排镇人,1910年生,卒于1933年。王贯一是黄埔军校第七期步兵科学生,1929年毕业后为教导第一师少尉排长,1930年春在归德参加讨伐冯玉之役后辞去军职回到故乡,又投徐庭瑶部,到江西“围剿”红军,1932年夏天因病返乡,后为民本中学军训员。当时日军侵犯榆关,与民本同学说:“决赴关外杀敌!”1933年2月初,不顾家人反对,告别新婚妻子,离开崇明北上,投入关麟征门下。3月1日,部队离开徐州,将行,王贯一致函舅父:“本师今日开赴热河,甥感国难日亟,非热血无以救亡;物质远逊,非头颅无以抵抗,故对此次抗日,誓具牺牲决心!”5日抵北平通县后又函告其弟:“暴骨沙场,军人天职,此去誓不生还,请勿以我为念!”6日,开赴古北口,3月11日与日军接仗血战,悲壮激烈,师长关征麟受重伤,全师将士阵亡三分之二,王贯一即为其中之一。
祝燮纲,字佐平,崇明县县城人,生卒年为1879年至1928年。祝出身望族,除披览经、史、子、集等古籍外,还好读西方译著。1918年,受西方民主的思潮影响,有感于“欧美各邦,图书馆遍于都邑”,为启沃民智,陶冶人才,捐出书籍三万卷和家宅一所,创办崇明历史上第一个私人图书馆,自任馆长,并将家中田亩数顷变卖拨作图书馆的基金,约银元万余。
1919年,曹炳麟续修《崇明县志》,祝燮纲任分纂。为保存地方文献,祝集资为邑人黄清宪刊印《半弓居文集》,1928年7月4日,祝因病辞世,享年四十九岁。自知不起之时,焚毁了生平所有诗文,谓:余不才,不足传世也。
徐不更,名成祺,字引恬,号伯庚,崇明县侯家镇人,1862年生,卒于1939年。
徐不更是崇明第一所女子学校——尚志女校的创始人。当清末废除科举后,旧学出身的徐不更崇尚新学,尤其是在封建社会中长期被剥夺受教育权利的女学。他于1906年在崇明县城首创尚志女塾,注重文化、道德、职业教育,增强女子自强自立能力。女学兴办之初,县城里一邦守旧者群起反对、攻击。办女学五年,被控告十次,徐愤而将其号“伯庚”改为“不更”,以示初衷不改。徐不更于是远近闻名。
“五四”运动之后。徐不更当即于1919年改用白话课本,力主文学之“朴实无华”。1919年10月徐不更发起组织崇明国语研究会,推广拼音字母,次年任该会主任,并赴无锡、南京参加国语演讲。徐在教育思想上极为崇拜陶行知,对陶推崇备至。1935年,徐不更到上海拜访陶先生,相谈甚欢,拟在崇明推行陶先生的“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的“工学团”活动。
1937年9月,徐不更捐献800元资助抗战。崇明县沦陷后。徐收集日军炸弹弹片置橱中,并旁注文字,要子孙毋忘家国沦陷之仇。
曹炳麟,字吟秋,号钝翁、钝吟、六不居士,崇明县城桥镇人,生卒年代为1872年至1938年。曹早年丧父,由母亲龚氏扶养长大,1902年即清光绪二十八年,乡试中举,后在安徽宣城等地任职。辛亥革命后,曹炳麟返崇。
1914年,曹炳麟筹办创建崇明中学,并出任校长十多年,崇明中学的创办,对于崇明岛来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此崇明的中学教育,进入了一个虽僻处江海却能与时代同步的新阶段,近一百年来,崇明中学始终是崇明县中学教育的楷模之校,是崇明岛上莘莘学子的向往之地。
1919年,重修《崇明县志》,曹炳麟为总纂,钩沉史海,字斟句酌,历时六年脱稿。曹炳麟认为的修志要领是:“得其要者详焉亦简,宽焉亦严;文不繁而事增,辞不滥而义备。”他还提出:“事实征讨不详备则漏,人物搜采不严谨则滥。”曹炳麟先生著诗文、工书画,著作有《钝庐文集》十五卷,《说文约文》四卷,《杜诗微》五卷,《钝庐诗文续稿》二卷,《杜韩诗联语》一卷,《六不居联语》一卷等,极大多数今已无存,惜哉!
王清穆,字西林,号丹揆,农隐老人。其先祖于乾隆中叶从南京宦迁至崇明,居县城内,1860年出生,1941年辞世。清光绪十四年即1888年,王清穆中举人,两年后高中进士,任职户部,1901年调任外务部官员,1903年任商部左丞,1905年代理商部高等实业学堂监督,1906年升任商部右丞。后因与袁世凯不和,贬为直隶按察使,乃弃官回崇明故里。
1906年,江苏省商办铁路公司成立,筹建沪、杭、甬铁路,王清穆应聘为总理,经两年实地勘察,拟定南线为上海至嘉兴的沪嘉线,北线为开封至南通的开通线,两线并进的铁路营造规划。
1907年,王清穆创建崇明第一个轮船公司——崇明轮船公司,购置第一艘商务机用船朝阳轮,行驶于崇明至上海之间,成为近代崇明水上交通的先行者。
清宣统元年即1909年,王清穆应诏重返仕途,监理浙江财政。1915年,又回崇明安葬父母在墓旁筑农隐楼守墓,居住,自号农隐老人。1919年出任太湖水利局督办,办理太湖水利,先后写成《太湖流域治水防灾策》、《视察浏河、七浦、白茆水利说略》,提出疏浚、筑堤、置闸的治水方略,其中尤其是“置闸”之议,开启了太湖流域治理的新思路,后军阀混战,经费无着。1926年王清穆愤而离职,退隐还乡。
王清穆对崇明的水利、棉花品种改良等事业颇多建树,他倡导之下开掘青龙港、修青龙港坝。1919年,他支持杜少如办大通纱厂,同年又与朱贯薇等人合作,在庙镇创办自新染织公司,于堡西宅旁创办求己小学,设农业试验场。1921年,王清穆力主以美棉代替原有小花品种,将百余种农作物制成标本绘成挂图,在自己宅上举办农产品品评会及美棉展览,后又与人合资创建大同商业银行、富安纱厂。1933年,崇明岛东北部堤岸毁于风潮,王清穆当即赶赴勘查后提出“修固老岸,堤外取土”的两全之策。“八一三”后江、浙两省难民汹涌到崇,王垫资于城桥、向化等地建难民收容所。
王清穆为人耿介。慈禧太后曾派他查办轮船招商局会办盛宣怀,盛送银元三十万,王不取,复许以苏州留园相赠,王谢绝。
崇明为日本侵略者占领后,王清穆决不与之合作,避居上海法租界。1941年农历五月因病去世,时年八十一岁,一生风雨,一生奔波,忧国忧乡忧民,为路为水为土,至此结束。
陈干青,又名陈垣,崇明港东乡人,生于1891年,卒在1953年。
陈干青是我国航海界知名前辈,中国第一个外洋轮的船长。1911年,陈考取国立商船专门学校,不久武昌起义,陈干青剪掉辫子参加学生军。清王朝被推翻后,再入学,1914年毕业于船校。当时中国航海主权受美国人控制,一艘远洋船上,从轮机长、二副、大副到船长,均由外国人把持。1915年欧战激烈,外国驾驶员纷纷回国,陈干青任升安轮三副,后又调任肇兴、升利轮二副、大副,航行于沿海港口及越南、菲律宾、日本、苏联等地,在航海界初露头角。
1921年,陈干青以精湛的海上航运技术及海洋知识,冲破把持中国海关的外国人的重重拦阻,任升利轮船长,结束了外国人垄断外洋轮船长职务的历史。1924年,陈干青又升任肇兴轮船公司总船长,掌船三十余艘。1926年,陈筹建中国商船驾驶员联合会并任会长,1929年9月,由中国总商会推举出席专门讨论国际海事的第十三届国际劳工大会,陈干青出席并交提案称:“欲改善海员之待遇,会员国必须先要尊重彼此领海,内河的航海之权。”1932年,陈创立中国海上意外保险公司,以保障船员利益。1933年被推举为上海港船舶碰撞处理委员会委员。1934年又当选为中国引水管理委员会委员,培养、录用中国引水员。
抗战开始,陈干青拒绝了出任汪伪交通部航政司长之请,并说:“与其富贵而遗臭,不如清贫而流芳。”
孙瑞璜(1900—1980年),又名祖铭,崇明县县城人。1917年考入北洋清华学校,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孙是天安门前的游行示威者之一。1921年,孙获公费赴美国留学,先后在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银行学,获硕士学位。
1927年,孙瑞璜学成归国,在天津南开大学讲授会计学。次年6月,孙由江苏农业银行副经理王志莘荐举,任南京国民政府总稽核,后目睹官场腐败而弃职。1930年10月,改任新华银行副总经理。抗战爆发,孙瑞璜除了在上海主持总行业务外,并于汉口、重庆、昆明等地设立分行,于重庆设总管理处。当时上海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孙在一些名流聚餐会上结识了一批要人,如郑振铎、王任叔、胡愈之、许广平、雷洁琼等,受他们影响,孙瑞璜资助《鲁迅全集》出版,并接办《译报》,于1938年6月担任由中共地下党领导的“上海市银行业业余联谊会”主席。1946年该会改选时,孙被选为副理事长。在孙瑞璜的主持下,上海新华银行从中等银行发展成大型银行,存款总额一度居上海各大银行之首,孙瑞璜也在上海乃至全国金融界为人敬重,声名远播。
1945年抗战胜利后,在《新闻报》上发表《整理伪中储卷问题》一文,针对“中储卷”的收兑比价事项,反映了沦陷区人民和工商业者的共同呼声。
在十年“文革”中,孙瑞璜备受迫害、折磨。1976年以后虽长期患病,仍为上海市政协翻译国外银行资料,关注银行业改革。一位中国金融界的前辈终年八十岁,为他酷爱的银行业无怨无愧地奉献了毕生。
陶胜百(1890—1982年),原名陶钧,庙镇人。上海交大电机科毕业后,1914年保送至北京交大无线电工程班,1915年毕业后任北京电报局工程师。1925年调吴淞海岸巡防处,筹建沿海地区无线电报警系统。一年后,先后在吴淞、嵊山、沈家门、坎门、厦门、东沙岛等地建成气象报警台。1926年,陶胜百创建中华无线电研究社,与志在无线电的朋友一起,将进口的马可尼军用长波机改装成全国第一台短波机。改装后的短波机为银行、交通部门欢迎,陶胜百随即又与人合资创办中华无线电厂,批量生产。是年夏,陶又创办中华无线电夜校,分设工程安装、报务两个科目,一年多时间培养了一百八十余名无线电技术人员,其中绝大部分是陶胜百从故乡崇明招来的,后来供职于全国及海军的电台,从此才有广为流传的“无崇不成台”之说。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陶胜百又与天一电影制片公司合作,在广播电台首次播送商业广告。1937年研制成功国产录音机,为中国有声电影的出现先声夺人其功厥伟。不久,又研发出国产扩音机和幻灯机。
陶胜百对崇明乡情极浓,有声电影刚在上海兴起时,亲自带机器、片子,回到崇明义务放映,一时传为美谈。1946年,又捐地一百二十亩,帮助建设庙镇宏仁中学。
陶胜百被称为中国电波和电声的先躯。
王栋,崇明南堡镇人,生于1906年,1957年卒。王栋从小喜爱农业,在南通农科大学求学时,受校长张謇之影响,追求实业救国。1937年,考取中英庚子赔款公费留学,就读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专攻畜牧,1940年获博士学位,再入剑桥大学实习重点研究畜牧之饲养及牧草。1941年学成归国,先后任教于贵州农工学院、西北农学院和中央大学农学院。首创中国牧草学学科。1947年兼任中央畜牧实验室特约研究员及营养学系主任。
解放后,王栋任职于南京大学,他研究牧草、草原三十年,足迹遍及内蒙、新疆、西藏。著有《动物营养学》、《牧草学通论》、《草田轮作制的理论与实践》、《草原管理》、《牧草学各论》等十多种著作,二百多万字,为今日之农业大学所必备之教材。王栋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指出了欧美各国饲养标准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以代谢热能理论为标准的独到见解,为王氏饲养标准之首创者。
王栋于1957年5月5日在上海病逝,享寿51岁。英年早逝,莫非天妒我才?
冯光灌(1913—1961年),崇明县城内人,1934年在上海与共产党人薛暮桥相识,次年参加中国人民救国会。1938年春为新生活运动妇女指导委员会总干事秘书,宋美龄曾三次邀她参加国民党。1940年5日,冯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直接受邓颖超领导。1949年初,冯光灌按照党的指示赴解放区筹备第一届全国妇女代表大会。解放后,历任全国妇联秘书处长,办公室副主任,邓颖超秘书等职。
1961年5月,冯光灌因病逝世,年仅48岁。
1984年3月,邓颖超亲笔题词:“冯光灌同志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对党忠诚,严守党纪,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安危,舍己为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纪念的。”
童大年(1873—1953年),原名皓,字醒庵、心安,号心涵、省庵,洵罕,又因排行老五,又以“金鳌十二峰,松下第五童”自称,金鳌者,崇明县城内人工堆筑的金鳌山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