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西游漫记
10497900000042

第42章 何处不见郁金香(1)

——荷兰游记

一、走进郁金香之国

以郁金香闻名于世界的荷兰,不仅是世界航运的中心,也是欧洲的旅游胜地。凡是到欧洲的人几乎都要到荷兰,一睹这个郁金香之国的特殊风采。我们离开布鲁塞尔北行,经国际名港鹿特丹,然后去荷兰中央政府所在地海牙。

荷兰历史上以航运发达而著称。十七世纪末是世界最大的海上殖民帝国。其实从版图上说荷兰并不大。荷兰王国位于欧洲西部,面积四万一千五百多平方公里,(包括内陆海在内),海岸线却有一千多公里。人口一千四百五十多万人。荷兰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历史进程。到了十八世纪后期殖民体系逐渐瓦解。1806年成立荷兰王国。1815年同比利时成立联合王国。1830年比利时脱离荷兰。荷兰是“低地之国”,绝大部分是平原,有些城市是浮在水面上的水城。天然气、煤、石油蕴藏丰富,工业比较发达,主要有造船、钢铁、石油提炼等。航运业和渔业相当发达,特别是拥有世界第一大港鹿特丹,因而使荷兰经济处于不衰地位。

我们从布鲁塞尔出发不久,汽车从港口城市安特卫普擦肩而过,但没有停留。进入荷兰境内,远远便可望见鹿特丹。鹿特丹在莱茵河下游,距北海仅30公里。据说13世纪初,这里还是一个渔村。1299年建市。到17世纪便成为荷兰第二大城市。但作为海港城市至今仅有100多年历史。我们看到鹿特丹河道纵横,船坞星罗棋布,城市建设呈辐射形,房舍多为中世纪的特色。鹿特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严重破坏。1940年5月13日仅一天功夫,希特勒侵略军便炸毁这座城市的3万多座建筑物,市中心变成一片废墟。二次大战末期,港口又遭到毁灭性的摧毁。现在市中心南端耸立着一座名为“毁坏了的城市”的人体塑像。这座塑像造型是躯体被炸得支离破碎,但其四肢却仍然顽强地在挣扎着,象征着鹿特丹从废墟上重建的艰巨过程。

战后重建的鹿特丹,最著名的建筑物,有建于十五世纪而被炸毁的圣劳伦斯大教堂,教堂内那座大风琴已经重建;有荷兰历史上著名海军人物的纪念碑;有建于十七世纪中期的希兰德舒伊斯会议所,现在成了历史博物馆。风车是荷兰的象征,“童堤镇”是著名的“风车村”,每逢七、八月的星期六对外开放为观众表演,是荷兰有名的“风车日”,但因为我们到访时还是五月,没有这个机会。不过,到阿姆斯特丹还可看到风车,因而无缘与这里的“风车日”相会,只好留下一点遗憾。

我们在鹿特丹兴致未尽,又匆匆赶路,前往荷兰政治首都海牙。“海牙”在荷兰语中是“伯爵的树篱”的意思。最初是荷兰贵族的狩猎地。十三世纪成为皇家的行宫,后来成为总督住地,并逐步成为荷兰的政治中心。19世纪初荷兰首都迁往阿姆斯特丹,但王宫、议会、首相府和中央各部仍设在这里,所以被称为“政治首都”。海牙以市容美丽、环境幽雅著称。许多外国人到海牙买房子,就是因为这里的环境为人们所睛睐。海牙市区的建筑兼有荷兰和德国的风格。街道宽阔,运河交错,景色如画。街头两侧,蓊郁的树荫下,商店和住宅鳞次栉比,幽雅而恬静。海牙附近的斯赫维宁根是荷兰最大的海滨浴场。在这里人们可以饱览碧波万顷的北海风光。到达海牙,天正下着雨。天公不作美,许多人不想中途停车,但偏偏遇到了一个“新情况”。我们看见一支排成长龙的游行队伍正在向海牙国际法庭走去。游行队伍非常平和,没有举旗帜,没有喊口号,显然是一次和平游行。见此情景,我们以为是为科索沃事件而暴发的游行呢!中国人很敏感,也很关心政治,团友们改变主意,要求司机停车看一看,也算了解一下欧洲的社会民情。

为什么人们要到海牙游行?海牙也是著名的国际会议中心。1899年和1907年两次国际会议都在这里举行。雄伟巍峨的“和平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常设法庭所在地,现在是联合国国际法院所在地。世界上有些问题国内解决不了,告到“国际法庭”,指的就是告到“海牙”去。我们看到的游行队伍,据说就是到海牙“告状“的队伍。我们在“和平宫”停车以后,有人问:一大群人围在大门口干什么?他们说,要向海牙法庭提交文件。再进一步详问,才得知,这一群游行者都是旅居荷兰的土耳其库尔德人。最近土尔其政府将库尔德人的首领厄贾兰判处死刑。这些人代表土耳其的库尔德人到海牙国际法庭上诉,要求政府释放厄贾兰。原来如此。这也使我们大开眼界。许多人认为,国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可以到“海牙”来讨公道。能讨到“公道“吗?不知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二、“北方水城”阿姆斯特丹奇观

天还下着小雨,我们离开海牙,赶往阿姆斯特丹。等到进入阿市的市区,天暂放晴,为我们来到郁金香国度的首都参观增强了亮色。

汽车在阿姆斯特丹市区穿行,我顿时感到似乎又到了威尼斯。举目环视,看到周围房子、马路都和“水”相连。据说,阿姆斯特丹这座城市地势低于海平面1——5米,是“水下城市”,同威尼斯很相像,故有“北方威尼斯”之称。据说,整座城市的房屋,几乎都以木桩打基础。荷兰王宫的地基使用了13659根木桩。全市共有160多条大小水道。城市就象架设在无数的木桩之上。阿姆斯特丹恰似一片“泽国”。全市由一千多座桥梁相连,桥梁交错,河渠纵横,像蜘蛛网一样,把整个城市编织在一个巨大的水网之中。荷兰地少人多,人们只好在海上架屋,河面上泊着2万多间“船屋”,使市容别有一番风光。

被称为“北方水城”的阿姆斯特丹,是荷兰的最大城市,也是该国第二大港口。人口70多万。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说,中世纪前这里还是一个渔村。1296年建市,12至15世纪,因开展东方贸易,而成为重要港口。17世纪荷兰是称雄海上的殖民国家。荷兰两大殖民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和荷兰西印度公司都以这里为基地。19世纪初,它成了荷兰王国的首都。不过,它与世界不同的是,中央政府设在海牙,只有王宫和国王住在这里,所以有人把它称为“名义首都。”

“名义首都”并不仅仅是名义,实际上它还是荷兰的政治文化中心。我们来到市中心的达姆广场。举目望去,广场上最醒目的建筑是一座“战争慰灵碑”。这是为纪念两次世界大战中荷兰的牺牲者而建的。荷兰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受到极大的伤害,死亡人数巨大。荷兰人为了不忘记这段历史,修建了这座纪念碑,以志不忘国耻。纪念碑的对面是富丽堂皇的荷兰王宫。这是一座建于公元十七世纪的巴罗克式建筑。旁边是一座建于公元十五世纪的哥特式大教堂。荷兰的历代君王都在这里举行登基加冕典礼。广场对面的卡尔费大街,是闹市区,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从明至暮,行人如潮。说阿姆斯特丹是荷兰政治中心,并非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