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西游漫记
10497900000028

第28章 梦里明月是他乡(10)

“百老汇”附近的饭店,价格是非常昂贵的。我们到纽约之前,听说我们在纽约曼哈顿住的梅菲尔饭店,房价每天105美元。心想,住这将近一千元人民币一晚的房间,该是很惬意很舒心的了。一进梅菲尔饭店,心都凉了半截。这家有100多年历史的旅馆,真是老掉牙。门面极小,店堂极小,三、五个旅客入店,“大堂”就没有地方呆了。电梯更小,每次只能勉强坐四个人,如果有行李,只能坐3人。房间就更小了,放了一张大床,剩下的空间就是一个过道,过道上摆着两把椅子,一个小茶桌,连行李都没有地方搁了。一进房间就像关在笼子里一般,胸中似乎感到有点儿窒息。卫生洗浴间倒还不错,特别是卫生间有“浴霸”设备,一开“浴霸”,整个浴室温度提高许多,热得出汗,冬天特别舒服。在房间里会客几乎不可能,真不想有客人来访。可住下的第二天偏有客人探访,97岁的纽约侨领刘廷芳老先生和他的外孙刘德普先生来访。我不好意思又实在没有办法,只能请老先生坐在床上。我一再道歉,刘老先生却说,这是百年老店,又是繁华地段,能住上梅菲尔这种旅馆,就是高规格招待了。我不知道这是刘老打趣,还是安慰。但他说得很真诚,我也只好自我安慰了。

我们在狭小的饭店房间憋了一晚,第二天上街,在百老汇大街上,看见那光怪陆离的景象,心里也不那么舒畅。一出门,见梅菲尔饭店旁边一些店铺,门面被涂画得乱七八糟,有黄色的圈圈,白色的三角,黑色字母或红色的道道,把好端端的墙壁画得一塌糊涂。我顺便问了一句:“纽约这么繁华的地方为什么也出现这么没有文化的事情?”有人解释说,这叫“涂鸦文化”。乱七八糟也叫“文化”?但无论如何我是很难接受这种所谓“文化”的。

“乱”正是百老汇的特色。当地人告诉我们:“百老汇”也是一条花街。据说许多黄色的淫秽的东西都集中在这个街区内,什么性商店、摩登女、“SEX”(三X)影院处处可见,都充满性剌激。有人说它比巴黎的“红磨坊”一带更加厉害。百老汇秩序混乱也是很出名的,据说除了地铁,“百老汇”是抢劫的多发地段。常住在纽约的朋友告诫我们:“在百老汇上街最好不带现款,那里有不少浪迹街头的游手好闲之辈,说不定在某一个拐角处,给你一棒子,掏光腰包走人。”听了之后毛骨悚然。本来想在曼哈顿过几个温馨之夜,但眼前的一切,似乎都让你温馨不起来。唯一感到满足的是在百老汇看了一场世界一流的大型音乐剧《西贡小姐》,体验了一下资本主义世界艺术的真正内涵和趣味。

十九、在百老汇看《西贡小姐》

在美国走了几个大城市,除了看电视几乎没有什么文化娱乐活动。电视节目很多,但由于语言的隔阂,也没有品味出什么乐趣。到了纽约,美方翻译兴奋地通报:美国新闻署纽约总部要请我们到百老汇看音乐剧《西贡小姐》。在看戏当天下午,翻译还向我们透露一个小道消息:克林顿总统的女儿切尔西今天十七岁生日,克林顿和希拉里将从华盛顿赶到纽约度周末,陪在纽约读书的女儿到这个剧场看戏。翻译只是作为一个消息顺便告知一下,并不把它当一回什么大事。因为美国领导人的业余生活同普通人的生活是一样的。不像中国领袖来看个戏也是大事,说是对文艺界“最大支持,最大关怀,最大鼓舞,最大鞭策”。不过克林顿夫妇从华盛顿跑到纽约来看《西贡小姐》,也算是一则新闻,多少也给人们增加了一点谈资或聊天的兴奋剂。

纽约百老汇剧场被称为音乐剧的圣殿,许多轰动世界的音乐剧精品能得以在百老汇上演,都被认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幸事。英国音乐剧《悲惨世界》、《猫》、《歌剧魔影》等陆续打进了百老汇。在百老汇观看音乐剧票价之昂贵是众所周知的。我们的座位并不算好,但也40美元一张。不过,我们为能在百老汇看上一场风靡世界的音乐剧《西贡小姐》还是感到幸运的。

我们在接到戏票去看戏之前,代表团领导郑重宣布:“我们今天去看戏不能简单看成是娱乐,也应有政治这根弦。我们要注意戏的内容如何。如果内容不好,就要考虑中途退场的问题。”并特别叮嘱我:“你是搞文艺的,多留意点,及时同大家通气。”当时,代表团每个成员心情颇为紧张。我尤为紧张,怕自己失职,有失团长信任。我想,这种预防措施,也体现我们意识形态上的高度警惕性。

百老汇剧场离我们下榻的梅菲尔饭店只有几百米距离,无需坐车。吃过晚饭,我们便从饭店漫步去百老汇剧场。到了剧场门口,只见那里已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了。离演出还有半个小时,我们走进剧场找到自己的座位,看到一份带有许多广告的节目单放在各人的座位上。我拿起便胡乱地翻看这似懂非懂的英文节目单。代表团中,因为我是搞文艺的,或者说因为我是搞文艺宣传的,大家都纷纷问我有关问题,比如音乐剧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代表作?我只好实话相告,我也不懂。

说真的,我对音乐剧这种艺术形式知之甚少,更没有直接艺术欣赏体验。在国内,只知道戏剧大师曹禺称音乐剧为“洋戏曲”。其实,曹老的概括有道理,但未必准确。我国的戏曲,歌、舞、剧三位一体,唱、念、做、打四艺俱全。音乐剧则是另一种类型的艺术品。音乐剧的故乡在美国。音乐剧不同于欧洲的古典歌剧。我曾在德国的汉堡看过欧洲的古典歌剧,它是集文学、戏剧、音乐于一体,一般没有道白,只有音乐贯串始终,并有一整套严格的程式。但音乐剧完全不同,没有既定的艺术程式,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是高度自由的艺术。它有高度的综合性和高度的自由性。唱、做、念、打俱全,悲剧、喜剧、正剧应有尽有。在题材内容上大到国家兴亡、战争风云,小至日常琐事、悲欢离合。在艺术形式上、机关布景、魔术杂技,皆兼容并包;通俗音乐、爵士、美声、摇滚、民族唱法都可熔于一炉,芭蕾舞、民间舞、现代舞可以同台献艺。博大的兼容性与高度的自由性,正是音乐剧能够久演不衰,拥有大量观众的原因所在。我只能把自己的一知半解向团友们胡乱说一通。

我们不断看表。时间已到点却迟迟不开幕。不知是否因等候克林顿的到来。开演晚了一刻多钟。不像欧洲人看歌剧那样严肃庄重,剧场秩序混乱。在观众的呐喊声掌声催促下,《西贡小姐》以热闹壮观的舞台流动画面开场。《西贡小姐》的剧情简单地说是,在越战期间一个越南姑娘爱上了一个美国士兵,并且生下了一个混血男孩。越战结束后,这个美国士兵返回美国并结婚成家了。而这位越南姑娘却一直等待着他。五年之后,这位已经当了作家的美国兵带着夫人重返越南旅游,他们相遇。但当越南姑娘看到这个大兵已经有了一个美国妻子时,完全失望,气愤至极,自杀身亡。同美国一些反战影片一样,《西贡小姐》被认为是一部反战的音乐剧。由于它在艺术上的巨大魅力,风靡世界各地。据说,自1989年在伦敦著名的德鲁利胡同剧院首演并获得辉煌成功以来,已经演出了近一千场。

《西贡小姐》规模宏大。戏一开场,人们就被这个剧的热闹场面所吸引。这出戏与十九世纪浪漫派风格的《悲惨世界》大异其趣。这出音乐剧的紧张度和动作性,都是当代音乐剧所难于比拟的。由于它的主题特殊性,给不同的观众带来艺术感觉完全不同的动态与剌激性。剧中有些场景,比如表现西贡妓女的一些太裸露的场面,是一些持传统观念的观众较难接受的。但在舞台设计上是令人叹服的。音乐剧的舞台设计或者基于画景,或者基于建筑。而这台音乐剧完全是基于建筑式的。据说它是由一个高质量的舞台设计班子集体设计的。其规模之宏大,场面之广阔和立体感,包括直升飞机出场的场面,没有高超的技艺和技术水准,是难于达到理想程度的。

《西贡小姐》的音乐配器和演员挑选也是很出色的。该剧由美国具有音乐剧剧场经验的专家和深刻了解西贡背景的专家,进行配器方面、戏装方面的选择。作品富于创造性和创新,包括使用了类似中国“傩戏”的面具,使作品达到了传统与现代、现实与象征相结合的艺术效果。演员方面,挑选了亚洲演员中能够演唱西方音乐的人来担任。在这台演出中,担任主角的中国演员和越南演员,表演都是十分出色的。

戏终人散。直到全剧结束,我们也不知道克林顿一家坐在什么地方,他们肯定坐在最豪华的包厢里。而美国总统不像中国领导人,入场时要打灯光,照相摄影,前呼后拥。我想克林顿一家到场看戏,只是作为普通观众静悄悄地进入剧场,没有惊扰任何观众。

《西贡小姐》这样规模的音乐剧给人的艺术感觉是多方面的。我回国后,听说我国的文化部门也想引进美国的音乐剧。但反复讨论,没有结果。主要是这种艺术规模太大,耗资太多,由于它的规模之巨大和技术的难度,引进恐怕是相当困难的。

二十、两个世界:华尔街与哈莱姆

到了纽约,有两个地方不能不去。一个是纽约最富的华尔街;一个是纽约最穷的哈莱姆区。美国方面要我们去看华尔街。哈莱姆区则是我们提出要看的。

华尔街的名字我们并不生疏。我最早听到“华尔街”三个字,是全国解放初期。那时正值抗美援朝运动。反美宣传达到顶峰。无论是报刊文字或者街头宣传,都可以见到咒骂美国总统杜鲁门和国务卿杜勒斯的标语口号,说他们是“华尔街的走狗”。既然总统和国务卿都是“走狗”,那么华尔街的老板自然就更了不得啦。于是我的心目中,“华尔街”成了一个不解之“谜”。当然,后来也逐步了解到,华尔街是美国的财富中心,是美国财富的象征。但华尔街究竟富到什么程度,还是无法想象。这次到纽约,第一次走近华尔街。我才搞清楚,这华尔街确是一条令人敬畏的大街,一条无与伦比的金融大街。

我们来到华尔街口,首先看到第一栋大楼上的那块铜牌。翻译告诉我们说:“华尔”是英语WALL的音译,其原意为“墙”。华尔街口右边第一幢大楼,有一块镶嵌在墙上的铜牌,上面写着“纽约的里程碑”。为什么说“华尔街”是纽约的里程碑呢?我们听了翻译解释,才初步了解华尔街的来历。华尔街这块地盘位于曼哈顿岛南端,原来住着印第安土著。17世纪荷兰探险家来到这里。看到这里不错,便用价值60荷盾(约合25美元)的铁锅、布匹、毛毯等物品向印第安土著换取了曼哈顿岛。后来荷兰人把它建成为新阿姆斯特丹总督驻地。荷兰人为了防备印第安人和其他外来势力的入侵,他们从百老汇至东河码头筑起了一道“墙”。北美战争中,英国取代荷兰成为这里的统治者后,把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新约克NEWYERK)并拆除围墙修建街道。由于这里原先是一道“墙”(WALL),故称为“墙”——华尔街。现在华尔街不仅是纽约的金融中心,而且是纽约一道亮丽的风景。凡是到纽约的人大概都会“到此一游”。

到达华尔街北头街口,抬头张望,我们第一印象就很特别,这里几乎看不到什么景物,只有一片摩天大楼。街道非常狭窄,只有十几米宽。从街上昂头往上看,只见大楼之间空隙形成的“一线天”。华尔街不是我想象中的长街,全长仅仅500米。然而这条街却是美国金融资本的代名词,也是西方经济的心脏。我们看到每一幢大楼的门口,都挂着银行或交易所之类的牌子。据介绍,这里集中了美国十大银行中的六家,洛克菲勒、杜邦等财团的大银行,摩根大楼、纽约证券交易所等超级机构也云集于此。华尔街掌握着全美资金的40%,有3000多家美国大公司,如保险、铁路、航运、采矿、制造业等的总部都设在这里。华尔街的证券交易额占全国的84%。每天这里国际货币的成交额达2000亿美元以上。美国的联邦储备银行也设在这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三分之一的黄金、重达1万多吨的20万块金砖,藏在大楼里面25米以下深处的金库里。市场上流通的100元以上的钞都经过这里检验。所以说华尔街是西方经济的“心脏”,并非言过其实。

我们到华尔街的主要目的是参观华尔街11号“纽约证券交易所”。我们被领到这座举世瞩目的大楼,也是左右世界经济命脉的大楼,心情颇为激动,也感到很新鲜。大楼外表显得古朴,但气势非凡。外墙上的浮雕充满艺术气息。交易所戒备森严,武装保镖守在门口。来访者不许进入交易所大厅,只能由保镖领着到二楼的参观通道。我们被领到二楼一条密封的玻璃墙通道俯瞰交易大厅。繁忙的交易,开盘、投股、收盘,尽收眼底。人们都显得特别紧张。陪同的翻译安娜小姐对我们说:“中国的要员,包括国家元首、政府总理访问纽约,都是安排到这个玻璃通道上参观。在这里,透过玻璃隔墙可以看见整个贸易大厅的盛况。”

当时,我们来不及想其他,全神贯注地看着那个交易大厅。我看到,大厅非常宽阔,摆放着足有几百个交易平台。每个交易平台都设有公布股票行情的电子计算机和电视。众多的经纪人聚集在交易平台上,手握着电话机,有的打着手势,有的写着什么,人人的双眼都紧盯着计算机屏幕上行情的变化;有的正用电话同股票老板或顾客联系。整个大厅内,人声鼎沸,像一个闹市,也像个竞技场,像个鬼门关。有人说,这是美国资本的心脏,人们似乎可以从这里感觉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脉搏的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