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其实很简单,盖因这栗田良远有个非比寻常的哥哥。他的哥哥,就是平氏水军第一将、屋岛水军总指挥——阿波成良。
拿下栗田良远的过程,可以精炼为四个字:登陆,拿下。
太顺利了,多一个字都写不出来。
其实早在登陆之前,源义经本来已经做好了详细的作战计划,打算上岸后先使用招牌战术——烧房子。结果柴火都准备好了,还没等点呢,良远同志就来投降了。
拿下良远,继续西进,目标:屋岛。
这几天,平宗盛心里总有些莫名的不安。派出去的探子昨天回报,说源军还停在摄津港,暂时没有要动的意思。
“就算来了又怎样?”他这样问自己,打海战,十个源军也不是他对手,毕竟不是有船有兵就算有水军的。
然而,不管怎样安慰自己,他的不安还是一天强过一天。18日清晨,他叫来水军将领阿波成良,命其在海上严加布阵,所有战船都要全员在位,一刻也不能松懈。
看着阿波成良远去的背影,他紧绷的神经得到了片刻舒缓。
阿波成良,那是平氏最出色也是他最信任的水军将领。有了他,似乎实在找不出担心的理由。
19日清晨,屋岛海面上船只密布,别说是源军,连只鸟都飞不进来。
平宗盛一颗悬着的心渐渐放了下来。想我平氏叱咤日本几十年,岂是说败就败的?待我重整旗鼓东山再起,源赖朝,你我输赢还未可知呢。
想起这些年的大起大落,平大人不禁陷入一阵沉思。恍惚间,忽觉营寨背后红光一片,定神一看,不好,着火了!
再一看,放心,着火的是民房。
刚要喘口气,又见火海中冲出无数源军,喊杀声刺耳,白旗满天飘。
源军从陆路杀来?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可不可能,要看对手是谁。
从昨天夜里开始,源义经带着100多号源军士兵和新招安来的栗田良远,经过一晚上翻山越岭,终于在19日天亮时赶到平军大本营,将平氏停在海上的千艘战船彻底变成了摆设。
经哥战法,到地儿第一要务仍然是烧房子。但是这次却要提出批评,因为这次他烧的是民房,而且一烧就是两个村子。
看到火光冲天,白旗满天飘,岸上的平氏大本营习惯性乱作一团。不过经过短暂的慌乱,大家又迅速统一了行动:跑。方向:海边。
其实这倒也不能怪岸上平军太窝囊,实在是寡不敌众啊。
这里虽说是平氏大本营,可这些天为了防备源军从海上杀来,平军全部精锐力量都在海上严阵以待,留在岸上的不是年老体弱就是妇女儿童,此时自然毫无战斗力可言。
不过船上“精兵”也好不到哪去,火光、白旗、喊杀声,所有人都心理阴影般想起福源城惨败。想想那滚落满船的手臂吧,大家逃出来都不容易,这时真是打死都没人敢下船。
此时阿波成良也没了辙:源军从陆上攻来,连续数月的海上训练完全发挥不出功效。强行命令大伙下船也不是上策,一来军中士气恐慌,二来也不知道源军来了多少人,真要下船恐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左右权衡,阿波成良决定让大军在海上保存实力,所以任岸上乱作一团,海上仍是静悄悄一片。
见此情景,平宗盛立即慌了神。这个平大人到底是个什么性格呢?我试举一例描述一下。
大家记得他的弟弟平重盛吗?他被捕后对源赖朝说过这样一句话:“武者被俘,本为常事,不足为耻,但求早日受死。”
后来平氏彻底溃败,平宗盛被捕后也被抓去镰仓。在源赖朝面前,他也说过一句话,他说:“只要能饶我不死,要我做什么都行,如果您允许,我愿出家为僧,永不问世事。”
差距啊!一父生五子,五子各不同!
此时看到大本营守军迅速溃败,慌了神的平大人也顾不得多想,拎起衣襟没命地往海边跑,在贴身武士的保护下总算平安上了船。
主帅业已上船,船队再无留恋海边的道理,栗田良远立即下令开船,率整个船队向西南方向驶去。他的目标是九州,到了那里便可与驻守那里的平军会合。
海上,平宗盛惊魂未定,下意识地问了句:“这一次,源军来了多少人?”
“好像,有七八十吧。”一人答。
“哪有那么少?!”另一人纠正,“我看起码一百多!”
“什么?居然只有这么少?!”平宗盛大惊,随即气愤难当,“你们这群没用的东西!”一向修养极好的平大人气得直冒脏话:“掉头,都给我回去!”语气是前所未有的坚定。
你想啊,平氏水军当时共计1万多人,1万多人打100人,平均一下,就是100多人打一个人,不用动手,用脚踩就能把人踩成肉泥。
这样看来,如果平军就这么回去,经哥的队伍就算加上降兵降将,结局也必是凶多吉少。然而这个世界的奇妙之处就在于,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就在平军掉转船头准备反攻的当口,海面上缓缓驶来了另一支船队。
难道是源氏水军?
平宗盛一阵警觉。定睛一看,放心了,原来船上挂着红旗,必是自己人无疑。再驶近些,看出来了,那不是熊野君的队伍吗?
没错,该水军主帅正是祖籍熊野山(日本佛教圣地)的平氏水军将领——熊野湛增。
“熊野君,你来得正是时候!”平宗盛大喜,跑出船舱拼命挥手。
不料话音未落,一阵箭雨射来,平大人左臂中箭,跌倒船中。
“反了!反了你了!”
是的,熊野湛增反了。
此人的造反理由说起来还十分有趣。
原来前一天,熊野君原本是计划赶来支援平军的,不料出发前意外收到一封招降信,信的落款赫然写着源义经的大名。但是招降归招降,这熊野湛增做人也很有原则,他想自己身为平氏家臣多年,如今岂能凭一封信就轻易投了源氏。……至少也得求个签占卜一下啊。
由于当时条件所限,附近既没有庙可以求签,也没有人懂得占卜,但这也难不倒熊野君,他略作思考便找出了两个活生生的占卜工具——两只大公鸡。
既然平氏家旗是红旗,源氏家旗是白旗,这老兄就找来一红、一白两只大公鸡,让它们斗,结果白鸡胜出,所以他最终决定投靠源氏,今日赶到这里便是专为投奔而来。
有熊野湛增挡在这里,平军一时也靠不了岸,但也不肯就这么撤了,战斗一时陷入僵局。但这僵局并没有维持太久,僵持不下之时,战场再次风云变换,平氏水军内,一支队伍突然叛变。
叛变的将领名唤“伊予通信”。此人造反,完全是凭个人觉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第一,平氏从未对不起他;第二,他从未收过招降信。征战多年的经验告诉他:改投东家,现在是最后的机会。
战友临阵叛变,这对平军的打击无疑是致命的。眼看军心就要溃散,平宗盛再也无心恋战,情急之下只好放弃屋岛,带着船队继续向九州方向驶去。
随着平氏水军的离去,屋岛暂时平静了下来。源义经除原有5艘战船外,又收获了熊野湛增、伊予通信两支水军。财大气粗,从没打过水战的经哥决定稍事休整就率队追到九州去。
平宗盛,我看你能跑多远。
不过2月22日,队伍休整完毕正要出发之时,一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人忽然出现在了大家面前。此人是谁呢?呵呵,梶原景时。
原来摄津港那边已经连续几日晴空万里,梶原副主席断定可以出海,遂率余下195艘战船前来应战。
到地儿一看,哟?打完了?先是一阵庆幸,继而羞愧难当。然而接下来,比羞愧更让他难以忍受的,是源军士兵给他取的外号——六日菖蒲。
这个外号,大家乍一看可能没有什么反应,但你如果知道了其中的意思,就会明白这四个字的羞辱力度有多强。
那么“六日菖蒲”到底是什么意思?
中国有个传统节日,叫做“端午节”。每年的这一天,我们除了吃粽子、赛龙舟外,家家户户还在门前挂艾蒿、菖蒲等植物,以求辟邪。
而早在800年前的日本镰仓时代,端午节这一古老节日就已实现国际化,日本人民对粽子、菖蒲的熟悉程度,丝毫不逊于当时南宋的任何一个汉人。
好了,铺垫完成,下面进入正题。请问大家:端午节是哪一天?
答:五月初五。
问:那五月初六才送来的菖蒲,算什么?
答:还能算什么?没用了呗。
这就对了,大家说梶原景时是“六日菖蒲”,言外之意,就是说他来晚了,身为将领,胆小如鼠,废物一个。
看看,骂人都这么有文化底蕴。什么废物、笨蛋、胆小鬼,说出来多不雅,人家日本人都不这么说,人家只说六日菖蒲。
写到这里,我忽然意识到,端午节在日本的历史也不短呢,日本人民怎么没去“申遗”呢?“六日菖蒲”的故事,就可以充分证明日本至少在800年前就有了端午节。
看来要论行动力,谁也比不上韩国人啊!
关于这个端午节在日本的故事呢,这里再向大家透露一点,那就是后来这个节日流行一段时间后,由于日语中“菖蒲”与“尚武”发音相同,而“尚武”又让人想起男孩子,所以许多年以后,在中国别名“女儿节”的端午节,在日本就变成了“男儿节”。
时至今日,每年阳历5月5号,日本人民仍会举国欢庆“男儿节”。
等一等,为什么是阳历,不是农历了呢?呵呵,原因很简单。因为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人审时度势那么一看,呦,还是西洋人厉害啊!于是就放弃农历,改用西方阳历了。不过原有节日不变,所以情况就变得很怪异。比如,他们把阳历5月5号叫做端午,把阳历1月叫做正月。
9.决战地——潭浦
被这样嘲笑,是人都会很恼火。梶原景时是人,所以他肺都快气炸了。日子一天天过去,这个外号不但没淡出大家的记忆,反而越叫越响,这几天连新投降的平军都知道了。
恼羞成怒之下,他找到了令他蒙羞的源头——源义经。
这臭小子一开始就没把我放在眼里,目无尊长、一意孤行,他冒雨渡海还不是为了邀功逞能,有什么了不起?!
梶原景时越想越憋屈,一气之下,决定告这臭小子一状,出口恶气。当然了,以梶原副主席的身份和涵养,自然不能直接提告状,他略微构思了一下,决定使出他的看家本领——汇报工作。
汇报文件是这样写的:此次出征,祥瑞不断。出发前一晚,景时就梦见一只白鸟(暗指源氏白旗)在头上盘旋,继而一白衣人说:“汝事可成。”景时醒来遂想:这必是主君先祖保佑,此次出征,必大获全胜。
次日渡海,果然风平浪静。将至屋岛时,我军只有200艘战船,平军将士眼中却看到上万艘战船驶来,惊吓万分,不战而退。这必是主君先祖显灵。
战后,景时将心中所想说与九郎听,无奈九郎却丝毫不信,说此次战胜是其一人之功,景时与其争辩,却遭恶言相向。如今,九郎居功自傲,常因小过严惩将士,然大家念及是为主君作战,亦无怨言。
如今平氏已逃亡九州,我军将乘胜追击,主君得天下之日必不久矣!
读罢这封信,我无语了。一个人能把无耻运用得如行云流水、收放自如,实在是种天分,一般人想学都学不会。
你说这梶原景时,既没参与第一时间渡海,更没参与作战,怎么一汇报工作,就好像自己始终亲临战场一样呢?还说平军把200艘源军战船看成了上万艘,经哥当时领着5艘船100多人混战时,你梶原大人不是明明在摄津港躲雨吗?
日本有位著名史学家,叫做“上横手雅敬”,此人在镰仓史的研究上可谓是泰斗一个,所以现在不少人写镰仓史方面的文章,提出观点之前还常常会写“上横手雅敬说……”。
就是这位上横手老师,在他一本书《镰仓时代的光与影》中写到梶原景时这段故事的时候也受不了了,说此人“圆滑、卑劣,爱进谗言”。
也许大家心中还有个疑问:就算梶原景时爱进谗言,但他说的什么祥瑞啊、先祖保佑啊,明摆着是忽悠人的,源赖朝能信吗?
其实,提出这个问题的同志应该这么想:梶原副主席敢这么写,当然自有他的理由。老姜一块,没有必胜的把握,怎会轻易拿祥瑞忽悠主君?
其实这话别人可能不信,但就算全日本只有一人相信,那这个人就一定是源赖朝。
为什么呢?因为源赖朝这个人宗教信仰极浓,什么佛教、神道教他都信。当年富士山之战后,他不是在黄濑河边和弟弟源义经相认了吗?相认的当晚,他就赶紧沐浴更衣,然后就到附近的三岛神社烧香磕头去了。1182年,他刚在镰仓扎下根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神社,把家庙“鹤岗八幡宫”重新翻修了一遍。半年前源范赖出征九州,为求战胜,源赖朝还特意命人准备了大般若经,在寺庙里请和尚昼夜诵读,24小时不间断。平时在镰仓,他做得最多的一件事,也是给各地神社、寺庙进献土地。
所以梶原景时这封信,可以说收到了200%的效果。而且人这种生物有个特点,对你不喜欢的人,说他好你可能不愿相信,说他不好你一定深信不疑,一个字都不会忘。源赖朝也有这个特点,不过他收到信后并没做什么反应,原因很简单:仗还没打完呢,九弟还有他的用处。
九弟果然很管用,他在四国筹备了些军粮,稍事整修,就马不停蹄直奔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