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糊涂学(历代经典文丛)
10490400000006

第6章 糊涂修身传统

一、儒家修身养性法

修身养性,指的是对性格的修炼。现代健康观已从以往的身体无病,扩展到精神、心理以及社会的适应能力等诸方面。换言之,良好的性格也是考查你的健康质量的一大指标。人们总是对佛道医武等养生之法津津乐道,而对儒家养生之法却很少道及,陌生的很。其实,儒家养生法最贴近生活,而且直指人心,与佛道医武有同有异,有其独特之处。今就儒家的修身养性方法作如下诠释。

德润身仁者寿

儒家养生首重修心养德,认为具备仁德之心的人一定会长寿。即所谓“仁者寿”(《论语·雍也第六》)。那么,什么是“仁”呢?孔子说“爱人”。就是说只有内心充满爱人之心的人才会达到“仁”的境界。“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第十二)。孟子也进一步证实道:“仁,人心也”(《孟子·万章章句下》)。看来儒家的“仁”即人之本性,是爱心,是人心。

只有真正具备了爱心和真心的人,才会具备“仁”的美德。那么,什么又是“德”呢?儒家把人比作一棵大树,德即树之根,做人之根本,而财富只是树的枝梢。“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大学·释“治国平天下章”》)。根深才会叶茂,树才会生长旺盛。品德高尚的人才会得到社会的赞许,世人的尊崇,才会获得真正的财富,健康长寿。所以儒家认为“仁”为德本,德为人之本,这才是为人处世的原则。“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大学·释“治国平天下章”》)。

有钱的人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怎样装饰豪华的房屋,住得舒舒服服,但他们的内心却是空虚的,而往往又为钱财而忧虑。而道德高尚的人心胸宽广,性格开朗,做事光明正大从不做违心的事,自然心情愉悦,吃得下睡得着,所以身体自然就好。“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大学·释“诚意章”》)。

水有载物包容之德,所以德行高尚的人往往以水为鉴,经常勉励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够胸怀大志兼善天下。山岳岿然巍立气势雄伟,往往为具有大仁大德的人所钟爱,只有大山那样博大胸怀的人才能够审时夺势立于不败之地。聪明的人经常活动,既锻炼了身体又增强了大脑智慧,淡泊名利的君子都喜欢过恬静悠闲的生活,无欲无求从不做有违道德的事,也不让世俗烦忧的事来束缚自己。所以聪明的人总会心情愉快舒畅,没有烦恼。

凡是胸中充满爱心的人,能为社会和大众作出贡献的人,多做善事的人,一定会长寿。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第六》)。那么怎样才能达到“仁者爱人”之心而又能长寿呢?孟子说:一个人要努力保存自己的性善之心,修身养性加强道德修养,多干一些有益的事,做到仰不愧天,俯不怍地,正确对待天命即自然发展规律,无论寿命长短都要有一颗平常心,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态才是修身立命的方法。“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地。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章句上》)。孟子又说:一个人的祸福不是无端而来的,是由于自己的作为而来的。善者自会多福,恶者多有祸事。所以一个人的祸福无不是自己招来的。“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慎交友善养生

儒家不但重视自身修养,而且还提醒人们在交友和生活方面也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因为这些方面的负作用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精神面貌和身体健康。对于交友方面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要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实的人交朋友,与知识渊博见闻广的人交朋友是有好处的。反之,与虚伪做作的人交朋友,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巧嘴利舌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僻,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第十六》)。

对于生活方面孔子也提出: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把能够经常得到调节生活的乐趣作为快乐。心胸开阔,不妒嫉别人的成功,把赞扬别人的长处作为快乐。把多交能辨是非、肯助人为乐的贤良朋友作为快乐。这是有益的。把喜欢骄纵放肆,不顾社会公德,任性妄为的行为视为快乐的;把喜欢纵情游荡,游手好闲,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行为视为快乐的;把喜欢彻夜宴饮,姿情纵欲,花天酒地,丧失道德的行为视为快乐的。

这些都是既损害于社会又损害于己身的行为。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季氏第十六》)。孔子不但赞扬了一些有益社会,有益健康的优良作风。也痛斥了一些自私自利、虚伪狡诈的人和影响社会正常秩序的不良行为。警示人们那些该作,那些不该作。只有懂得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作为。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章句下》)。

儒家不但重修心也重修身,修心为养性,修身为立命,有了健康的身体才会发挥聪明才智,所以修身养性二者不可缺一。因此,孔子认为人一生中有三件大事要时时警觉。年轻的时候血气尚未稳定,要警觉贪恋女色,要惜精保命爱护身体,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壮年的时候血气方刚,精力旺盛,要警觉争强好胜,不要为一些小事就吵吵闹闹,甚至拳脚相向,于己于人都不好。年老了血气衰退,应警觉贪得无厌,要常怀平常心,不计得失,经常保持心理平衡,心情畅快,精神愉悦,这样才能健康长寿。

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第十六》)。为什么古代得道的人能够健康长寿,是因为他们注重养生,因而长寿,能够长久地享受人间快乐和美味。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能早树立节欲长生的观点,懂得爱护身体,爱惜精力,所以精力不会枯竭。

人和大自然都是息息相通的,虽然万物形态各有不同但它们都和人类是相互感应沟通的,是相互倚持共同生活在大自然中的。所以,古代修身养性的人和治理天下的人都效法天地。“古人得道者,生以寿长,声色滋味,能久乐之,奚故?论早定也,论早定则知早啬,知早啬则精不竭……人之与天地也同,万物之形虽异,其情一体也。故古之治身与天下者,必法天地也”(《吕氏春秋·情欲》)。

孔夫子不但注重精神修养和形体修养,而且对起居饮食也非常重视。他喜欢做工精细的食品,对菜肴要求刀工严格,肉丝要切得细而匀称,一是要达到形、色、味俱佳。这样能增加食欲,使人看得满意吃得香。

对于放久而腐败变质的食物绝对不吃,对变了色有异味的食物不吃,对烹饪不得法达不到食用要求的不吃,对过了时降低了菜肴质量的不吃,对不按规格要求胡乱取用的肉不吃,对主菜和调味品不配套的不吃,在宴席上要少吃肉多吃主食,能饮酒但不可喝醉,从集市上随便买来的酒和熟肉不吃,虽然席上佐料还有但不贪吃以适度为好。“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论语·乡党第十》)。

他还认为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与养生有关的地方,不但要对饮食提出高要求,而且对睡觉姿势和衣着梳妆也要符合保健要求。如睡觉时不要长时间仰面朝天躺着像死人一般,这样对内脏运化活动和呼吸都有障碍,会造成不良后果。正确的姿势应以侧卧为宜而且以右侧卧为佳。这样不会使心脏受压,呼吸也正常。再者在家中应全身心放松,给自己一个自由自在的空间,这样有利于健康。“寝不尸,居不容”(《论语·乡党第十》)。

人与天同心诚则灵

那么怎样才能进入养生的最佳要求和状态呢?首先需要有欢欣的情感即心情愉悦,心静意宁。而这种情感产生于平和的心情,而平和的心情又产生于道,这个道就是大自然。所以我们要接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它虽然是看不见听不到的而又无法形容它的形态,可是它确实存在的。

如果能和这个“道”也就是大自然融为一体来修身养性的人,一定会免除灾祸,终享天年,保全天性。“欢欣生于平,平生于道。道也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不可为状。有知不见之见,不闻之闻,无状之状者,则几于知之矣……能以一治其身者,免于灾,终其寿,全其天”(《吕氏春秋·大乐》)。要达到这个境界首先要有诚意,心诚才能心思端正,只有心思端正而后才能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除了端正内心和具备诚意外,还要认识明确,而达到认识明确的方法就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经文章》)。所以只要有一颗真诚的心去认真思考研究并亲身体验,才会明白其中之奥秘,才能达到“终其天年,保全天性”的效果。

2、治气养心修身自强

荀子,名况、字卿,是战国末期赵国人(今山西省安泽县)。荀子所在的年代约在公元前298年至238年之间,荀子曾在齐国讲学,三次被推荐为学宫的主讲。以后在楚国的兰陵定居,著书立说。他是儒家最后一位大师,现留存的《荀子》一书共32篇,论及哲学、政治、军事、伦理、养生等方面的思想。

荀子深入研究春秋战国以来的各家学派思想,经过研究批判、融会贯通,荀子真正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思想家,别开了一代学风,他特别对道家、法家思想造诣很深。荀子论“人定胜天”、“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熠熠地闪耀着唯物主义的光芒,照亮千秋。

荀子的养生思想贯穿了他的“人定胜天”、“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辩证法。荀子并非一般泛泛地论养生常理。荀子论述养生之道,是具有系列性特点,如“治气养心”与“虚一而静”,“阴阳大化”与“万物以生”,“宜与时通”与“修身自强”等深邃的养生之道。《荀子·劝学篇》专门论述了养生修道应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坚强意志与毅力。荀子是一个治学和教化并重的儒家代表,他在养生修道中提出了师承理论。

纵观历史,中国儒家自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均有论述养生之道,孔子提出“仁者寿”,孟子提出“养浩然之气”,荀子讲求“治气养心”、“修身自强”等一系列养生之道。荀子所论养生之道比孔孟更具多元深层,简练玄邃。要理解荀子的养生思想,非得要对荀子著作做深入的研究,再出乎其外,旁征博引,才能得其要领。

荀子所论养生之道面很广,兹侧重从三个方面展开。一家之言难免偏颇,只求抛砖引玉。

“治气养心”与“虚一而静”

荀子在《修身篇》中讲:“治气养心”。对这个“心”字,一般炼家不一定能知其更深的玄妙。2500多年前老子著《道德经》云:“心使气强”。“使气”的“使”字可以当动词讲,可以理解为运用心调动气。“心”即是指心意、念力。运用“心”调气的炼家才是强者。这个“强”可以是对炼家的赞颂,也可以理解为对“炼气”高层功夫境界的示意。“炼心”,中国儒家、道家、佛家均有共识,儒家讲:“格物正心”;道家讲:“炼心养气”;佛家讲:“明心见性”。

唐代著名道家八仙之一的吕纯阳有云:千言万语只不过发现了炼心。丹经《唱道真言》云:炼心两字,乃入圣成仙之一贯之学。中国历史上早于孔子的管仲专门著有《心术篇》,讲心在人体处于君主地位,心的活动保持正道,九窍就可以按照常规工作,能进入到和静之境界。天在于正,地在于平,人在于安静,能正能静,然后才能安下心来,身心安而能耳目聪明,四肢坚固,就能留住精气。精乃是气中最精粹的东西,气通连开来就是生命,有了生命就有了思想,有了思想,就有了知道……。

管子《心术篇》所论对诠释荀子的“治气养心”学说是很有启迪的。

荀子论“治气养心”后,接着又论述“虚一而静”。这四个字是很深奥的,不太好理解,不过大道总是至简的。我认为要理解荀子“虚一而静”可以参考老子的思想。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中有入木三分的诠释。他说:“万物得一以生”,“致虚极,守静笃”。

《中国道家养生·内丹修炼学》讲得更明白:“宇宙和人的生命都是在一动一静中生化,生化的尽头必然是死亡。”没有空灵的极点,人也不可能炼成纯阳之体。“虚一而静”是指人通过修炼进入空灵大法的通明境界。养生修炼就是人高于动物的自我调控修心养性、怡情养气的能动性。

荀子论“治气养心”的“心”字深藏玄妙。再观“治气养心”的“治”,这里不妨辑一段道家经典《通玄经》来参悟:“人有顺逆之气生于心,心治则气顺,心乱则气逆……得道者心治,失道者心乱”,“一团正气,一片丹心”,“心正气顺”,“心月孤圆朗中天”,“万缘脱去心无事,惟有空来性坦然”。另外《性天正鹄》讲得好:“欲求学道,先讲炼心”。由此可见荀子所论“虚一而静”理论之深邃。

“阴阳大化”与“万物以生”

荀子在《天论》中说:“列星随旋,日月递,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养以成。”荀子所讲“阴阳大化”就是指宇宙中阴阳二气。阴阳大化才能产生万物。据阴阳气化以养生修道方得真道。《易经》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宋朝丹家泥丸真人著《大道歌》云:“真阴真阳是真道”。道教炼气经典《黄庭经》有云:“通利华精调阴阳”,讲了一个“调”字。吕纯阳在《指玄篇》中讲:“玄篇种种说阴阳,二字名为万法王”。众多丹家共识“不识阴阳莫乱为”。庄子讲“人气聚则生,气散则死”。“阴阳大化”与“万物以生”就是讲了宇宙以及人的气机变化的作用。

“宜与时通”与“修身自强”

荀子在《修身篇》中讲:“以治气养生,则身后彭祖,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宜与时通,利以处穷,礼信是也。凡用血气、志章、知虑,则礼由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气,不由礼则触陷生疾。”意思是讲人的血气要通畅,饮食、衣服、居处、运动要有节地进行。还讲在养生修炼中“宜于时通”与“修身自强”,这是体现出“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唯物主义养生思想。

荀子在养生修炼中强调一个“通”字。《吕氏春秋》有云:“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脏六腑……血脉欲其通也。”《圣济总录》云:“人五脏六腑百骸九窍皆一气所通”。荀子论“宜于时通”,其用心良苦,专门强调“宜”与“时”两个字。“宜”理解为最好的,“时”可以解为时时刻刻。“宜于时通”具体一点就是在养生修炼中,最好是要保持时刻气血通畅。

要做到“时通”,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荀子深知养生修炼不能“抄近路”,投机取巧。提出了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荀子《劝学篇》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讲锲而不舍,才能具有坚定的意志与毅力。

所以,荀子的“治气养心”、“修身自强”是深含“人定胜天”、“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的,在今日仍对养生修炼有积极意义。

三、修身养“心”

一位风雅淳厚的长者,给一年轻人写了一个条幅,上书“静气好修身,豁达为养心”。细细品味,慢慢咀嚼,深感意味深长。

当今社会,面对五光十色的纷扰,青年人做到修身养心十分重要,很有必要。应说该是“修身养性”,但改为养“心”也有深意在。古人云:“养生在养心”,“养心乃养生之道”。所以说,一个人如何养心,使心态永远保持正常,以达观的态度处世,以上进的热情工作,不可小视!

首先一个人要“心宽”。自以为“心宽”乃是“宽容大度”,待人宽容,对人宽厚;一旦人能做到心宽待人对事,对生活中的小事“大肚能容”,且能“让他三尺又何妨”,则会减少许多烦恼与困惑。

其次是“心善”。心地善良者,大多豁达大度。心善按照英国作家毛姆的说法,往往超过美丽,甚至胜过爱情。心善者,乐于助人,真心的人,德高才有望重,大善才有大美,这样的人,谁不景仰。

三是“心怡”。怡者乐也。人生在世,必须乐观向上,豁达处世。切不可消极厌世,悲观失望。在最难最苦之时,精神总是快乐的,且相信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不仅不以一时之得意自得其志,更不以一时之失意自堕其志,从而咬定青山,坚韧不拔。

四应“心诚”。待人做事,必须真诚,讲究诚信,倘若整天你提防我,我警惕你,互不信任,互相猜忌,你的精神要经受多大折磨?常说人生只有修行好,世人无如吃饭难。但只要以诚对人,以心换心,往往就能起到你真诚助人、人也真心帮你之效。

五要“心静”。静是安静,平静,宁静,清静。人若能真做到心静如水,则可养神生慧,则可积蓄生命能量。“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寂静能育良种,入静可致高远。心浮气躁,出不了成绩,干不了大事。

六须“心纯”。纯者真也。纯粹,纯真,纯净。一个人的“心纯”,即没有杂念,更没有邪念,如同出水沾露的月季芙蓉,犹如不沾纤尘的秋水文章,这样的“好心”才是美丽的,其外表也必定是真实的。

唐代名医孙思邈,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心诚意正思虑清,顺理修身去烦恼”。这看似说保养,实是讲修养也!养心乃养生之内核,认真养心,不仅能益寿延年,更能陶冶性情,文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