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糊涂学(历代经典文丛)
10490400000039

第39章 不以物喜不以己忧

一、事事拿得起放得下

常人都乐意听好话、听表扬、听奉承话、听恭维的话、听鼓吹的话、听抬举的话。听到这些话,不论是当面听到还是背后听到,也不论这些话是真的还是假的,也不管说这些话的人是诚心善意的还是虚情假意的或恶意的,都喜欢听。也不论他是这话的直接发出者还是转述者,你都喜欢他。总觉得耳顺,心中舒服,脸上有光。

与此相反,常人总是讨厌听批评指责的话,讨厌听不满自己的话,讨厌听指出自己失误的话。不论这些话是当面听到还是背后听到,也不论这些话是真的还是假的,也不管说这些话的人是诚心善意的还是有意中伤的都讨厌,都不愿意听到。他们如果是这些话的直接发出者你会讨厌他,恨他,甚至可能恨他一辈子。他如果是这些话的转述者,你也可能讨厌他、恨他,认为他是赞同这些话的。听到这些话总觉得逆耳,心中不愉快,脸上挂不住。

殊不知这正是常人常犯的一种错误,一种由心理脆弱或无自知之明,或追求虚荣所导致的一种错误。

面对批评和赞扬,人们近乎本能地拒绝前者而喜欢后者。这除了可能是批评者缺乏批评艺术的原因外,更主要的是批评和赞扬的本身会使人产生两种相反的心理反应。当一个人受到批评时,往往会觉得丢脸、难堪、悲伤、恼火而生气,而在得到赞扬时,会有振作、兴奋、自豪、惬意、快乐的感受。因此,人们一般不会认为挨批评是件舒服的事。

一个人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和自尊,或担心缺点和错误被人看穿会影响自己的成功和发展,常常就会有意无意地以种种方式来拒绝,逃避批评,很少有人会真正地把批评看作是针对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人格。即使是“忠言”,听起来也“逆耳”。

从理智上说,没有多少人不懂得“人无完人”的道理,也没有多少人不知道对待批评应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平时,我们不难听到或看到人家使用“欢迎批评”一类的词语,甚至自己也不只一次地用过。但实际上,一旦有人果真提出批评时,受批评者往往就会像遇到电击一样立即缩回,采取拒绝、逃避的形式为自己辩护。

这种经历和体验,你、我、他大概都不陌生吧!面对批评,人们脑子里首先想到的多半不是自己的过错,而是“大家跟我差不多,你为什么单和我过不去”;“你不拿镜子照照自己,有什么权利批评我”;“我哪里得罪了你,你何必这样”;“你无情,别怪我无义”等一类的反应。因此,如果批评者是你的上司,你即使不便顶撞几句,也可能耿耿于怀,在工作中消极抵抗;如果批评者是你的同事,你即使不大发雷霆,也可能会报以讽刺挖苦,或伺机找茬;如果批评者是你的同学或朋友,你即使不和他争吵一番,也可能会责怪对方背叛了你,并把你们之间的情谊打上问号。

然而,不幸的是,拒绝批评并非意味着可以免受批评,而且还会失去许多忠言善意的劝告,以及可能断送他人对自己的信任和友谊。一个人如果老是拒绝批评,那就无异于说自己以“完人”自居。这显然害多益少。

走出这一陷阱的办法,单靠笼统地告诫自己下次要虚心接受批评是缺乏约束力的,而应该把问题具体化,并分三步来解决。

第一步,要耐心倾听批评。当别人对自己提出批评时,你既不要急于反驳,辩解,或阻止,或拂袖而去,也不要嬉皮笑脸,满不在乎,或漫不经心,假装糊涂。既不要轻易断言批评者怀有恶意、敌意,居心不良,或故意挑剔,对人不对事而大动肝火,也不要惊慌失措、再三道歉,或无地自容,低声下气,把自己看得一钱不值。而应该保持自然大方的表情和姿势,认真而耐心地听完对方的批评,然后用自己的话简明地概括出他批评的大意,并问他是不是这个意思,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在倾听批评的过程中,如果你感到自己快忍不住了,可立即这样提醒自己,“我非完人,别逃避,别发火,别害怕,听完再说”。当然,刚开始这样做的时候,你也许觉得不习惯,甚至感到委屈、窝囊。这是可以理解的。

一般说来,批评者并不能从批评中获得什么好处。相反,可能还有所失。如果他提出的批评是诚恳、善意的,利于受批评者改正缺点或错误,相反,如果他出于恶意、敌意、动机不良,那他便暴露了自己,便于你早作准备并寻找对策。怕就怕别人对你早有意见,心怀不满,表面上又对你一副笑容,当面赞扬,却在背后搞鬼,或在关键时刻突然对你发难。

第二步,要学会接受批评。要是你无法容忍别人的批评。惯于采取这样或那样的方法拒绝、逃避批评,那么,将心比心,你就明白自己没有批评人家的权利。因此,首先要有能够接受批评的胸怀。其次,要有接受批评的勇气。如果别人发现了你的缺点、错误,批评得有道理,你不要拒绝人家的好意,更不必担忧接受批评便矮人一等。拿出勇气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你下次也许就不会出现类似的差错了。

第三步,要有接受批评的智慧,要是别人批评得有道理,但方式、方法不对,你可以把它改为自己可以接受的方式、方法来理解;如果别人批评错了,你也宜先表示谢意,然后再作必要的解释。至于对那些为了发泄个人的嫉妒、怨恨,纠缠早已结束的往事,或怀有其他恶意的批评者,你当然既有权提出正告,又没有义务去接受。

面子学大师说:在一般情况下,人如果挨骂,或受到警告、指责时,大家都会感觉面子上挂不住,心里不痛快。此时,你不妨把上述道理回想一遍,你的内心就会平静许多,脸上也就坦然许多。

面子学大师还指出:如果上司批评责斥下属。情况又另当别论,绝没有窝囊、丢脸之类可言。因为“老子克儿子”是天经地义。顺理成章的。

老刘在公司算是老资格的科长了,一般大家都谦让他,即使是公司领导,也都让他三分。这次,公司统一布置的工作他没有完成,经理找到头上,他竟说“忘了”,经理耐着性子说:“老刘啊,你这一忘不要紧,整个工作可就让你给拖住了!”

按说,经理的话毫不过分,态度诚恳,也够客气的,但刘科长可不这么想,多少年来没有挨过批评,就这一句就受不了了,凭着资格老和经理较起劲来。大家过来劝解不下,把经理气得脸都白了。事后,领导集体研究,决定让刘科长写出书面检查。

其实,这种情况完全可以避免。

要知道,在绝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下属被上司斥责是理所当然的事。当你被上司训斥时,别人怎么看?只不过像是在观看父亲“克”儿子罢了。老子“克”儿子,天经地义,人之常情;上司训下属,同样是理所当然,谁也不会见笑。所以当你处于下属位置时,千万不要因遭呵责而感觉面子难堪,同事也随时可能受批评,因而不会轻视你;上司们也还有他的上司,在他的上司那里,情况就像你遇到的一样,他们更觉得训人与被训是家常便饭,不足为奇。

问题的另一面,上司被下属反驳可就不是理所当然的了,这同样如同老子“克”儿子一样,如果儿子顶撞老子,那可是大逆不道,“翻了天了”。从古至今,谁要违背上级旨意,那就是“犯上作乱”,是“反了!”

所以,既然上司已经斥责了,还是干干脆脆地道歉吧!这在上级眼里,才是下属应有的可爱态度。你同时还可以想,别人指责你的缺点和错误时能够自我反省的人,才能提高自己的人格,同时成为一个有内涵的人,所以挨骂反而能促使你进步。

如果你感情上实在接受不了,怒气冲天,脸红脖子粗,而冲动行事,事后你一定会后悔。所以当你想要发怒时,最好心中默念:“等一等!”这句“等一等”,就是要你忍耐的意思。有人建议,这时最好把火柴棒放在手上或裤袋里,一支一支地把它折断;或者心中默默数数,一直数到一百,相信不到一百,你就能冷静下来,从而抑制怒火,这是一种气氛转化法。当你挨骂而又不能控制自己时,请试试这两个办法。

制怒好像还容易些,但消极的人一旦被斥责而感到屈辱,不但不会发脾气,反而会灰心丧气,产生“唉,我真不行”的想法。这时,如果你别的办法都不见效,请接受面子学大师给你的“秘方”,但一定请你保密。这就是你在心里想,正在训你的上司,恰好也在被他的上司训骂的情形。你完全可以发挥你的想象力,把他挨骂时的狼狈样做各种生动的联想。这样,你不仅会忘记了正在被斥责,同时会不觉得上司可怕反而可笑,而不会产生“唉,我真不行”的悲观想法。请你记住,人在挨骂时都是一副模样。

想通挨骂的“必然性”,培养心理的“弹性”,你就不会把别人的批评当作是一难堪的事。

二、一人做事一人当

面子学大师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是有些人。认为暴露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或在别人面前公开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有损尊严,有失身份,有损威信,因而讳疾忌医,掩饰错误,甚至当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或提出批评意见时,却硬着头皮不认帐,甚而对提出批评意见的人作出报复性的反应。结果是错上加错,失信于人,在人前更没面子。生活中许多消极互动的行为。都与这种掩饰错误的心理有关系。

这里先说一个故事:

有一位中年父亲,他是个正统的国家干部。前几年,社会上的小青年开始流行长头发。他的儿子对此很是羡慕,从此也开始留起了大背头。父亲看在眼里,气在心上,几次劝说儿子把头发理掉,可执拗的儿子偏偏不听,爷俩吵了几次,矛盾越来越深。老子一气之下将儿子赶出了家门,从此父子俩再也没有见面。而现在,社会上留长发的青年极为普遍,根本算不上什么问题了。父亲也觉得以前的做法有些过分,很想同儿子重归于好。可是,根据中国传统习惯,年老的人即使错了也不能先承认错误。他认为他们父子要和好,必须由他的儿子采取主动。所以他一直等待儿子主动来找他。后来,这件事被他分别多年的老友知道了,来信对他好好地开导了一番,劝他放弃长辈的架子,自己做得不妥,就要迅速而热诚地承认错误。自从收到郧封来信,这位父亲便逐渐开始转变了看法。他认真地检查了一下自己,觉得父子不和的主要责任不在儿子一方,是他自己做得过分了,应该主动找儿子和好。尽管碍着面子,这位父亲还是这样办了,终于和他的儿子建立了新的关系。

类似这样的事十分普遍。有些人明明l刚道自己错了,却不愿意主动承认,有的甚至还要为自己争辩,致使矛盾得不到解决,彼此的隔阂不能消除,相互之间的友谊也就更是谈不上了,这是很可悲的。

人再聪明,思虑也总有不周的时候,有时再加上情绪及生理状况的影响,于是就会无可避免的犯错——估计错误、判断错误、决策错误。

人犯了错,一般有两种反应,一种是死不认错,而且还极力辩白,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是人求生存的本能,怕认了错饭碗就保不住;另一种反应是坦白认错。

第一种反应的好处是不用承担错误的后果,就算要承担,也因为把其他的人也拖下水而分散了责任,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证据明明摆在眼前,还死不认错的道理。此外,如果躲得过,也可避免别人对你的形象及能力的怀疑。可是,死不认错并不是上策,因为死不认错的坏处比好处多得多。

如果你犯的是大错,那么此错必尽人皆知,你的狡辩只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让人对你心生嫌恶罢了。如果所犯之错证据确凿,你虽然狡辩功夫一流,但责任还是逃不掉,那又何苦去狡辩呢?如果你犯的只是小错,用狡辩去换取别人对你的嫌恶,那更划不来。

姑且不论犯错所需承担的责任,不认错和狡辩对自己的形象有强大的破坏性,因为不管你口才如何好,又多么狡猾,你的逃避错误换得的必是“敢做不敢当”、“没担当”之类的评语。之后,别人不敢信任你,甚至“怕”你三分,更凶怕哪天你又犯了错,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于是抵制你,拒绝和你合作。而最重要的是,不敢承担错误会成为一种习惯,也使自己丧失面对错误、解决问题和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所以,不认错的弊大于利。

那么诚实认错呢?

你会说,诚实认错,那不是要:立即付出代价,独吞苦果吗?有时候碰到没有担当的上司,的确会如此,但绝大多数的上司都会“高抬贵手”——人家都认错了,还要怎么样?而且在心理上,你认错,已明显标示出上司与你位置的高低,上司受到尊重,再怎么说,都要替你扛一部分的责任;何况你犯错,他也有“督导不周”的责任,所以,在现实中,认错的后果并不如想像中的那么严重。

诚实认错还有间接的好处,例如:

——为自己塑造了“好汉做事好汉当”的形象,无论领导同事都会欣赏、接受你的作为,因为你把责任扛了下来,不会诿过于他们,他们感到放心,自然尊敬你,也乐于跟你合作,更乐于替你传播你的形象,这是你的无价资产。

——可借此磨练自己面对错误的勇气和解决错误的能力,因为你不可能一辈子作事没缺点,趁早培养这种能力,对你的未来大有好处。

——你的认错如果真的招来别人的责骂,那么正可塑造你的弱者形象,弱者往往是引人同情,也能引来助力的,你会因此而获得不少人心。而且大部分人在骂过人之后,都会不忍心,就算要处罚你,也不会下手太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所以,犯了错,就诚实地认错吧!

然后,你要做几件事:

——赶快想办法补救,以免事态扩大。

——等事情过去了,要检讨犯错的原因,并加以改进,以免下次又犯错。

——如果你的犯错影响到别的人,那么要向他们表示你的歉意,如果他们也帮你善后,更应对他们表示感谢。

面子学大师指出:人生在世,难免会有对不起别人的地方。遇到这种情况时,有些人往往不愿道歉,怕丢面子,怕抬不起头;但是这样一来,又时常私下心情不安,甚至有点惶恐。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良心不昧,因为若有所失,因为内疚于心。

那么,何不说一声“对不起”呢?需知,每个人都会有对不起人的时候。真正的道歉不只是认错,它是承认你的言行破坏了彼此的关系;而且你对这关系十分在乎,所以希望重归于好。

承认自己不对,心里会很难受,脸上挂不住,做起来更不容易。不过你一旦决心面对现实,不再倔强,便会发现,认错对消除宿怨、恢复感情确有奇效。

有时,我们迟迟不道歉,是因为怕碰钉子,碰了钉子就更没面子了。这种令人难堪的可能性是有的,但是不大。原谅别人可以祛除心里的怨恨,而怨恨是损伤心灵的,有谁愿意反复蒙受痛苦和忿怨的折磨呢?

因此,我们要学会道歉,认识到这是一门安抚自心、避免创伤的生活艺术。该怎样进行道歉呢?一般来说应注意以下几点:

1.如果你觉得道歉的话说不出口,可以用别的方式代替。吵架后,一束鲜花能令前嫌冰释;把一件小礼物放在餐桌旁或枕头底下,可以表明悔意,以示爱念不渝;大家不交谈,触摸也可传情达意,千万不要低估“尽在不言中”之妙。当然,这是就夫妻生活而言。

2.切记道歉并非耻辱,而是真挚和诚恳的表现。伟人也有道歉的时候。邱吉尔起初对杜鲁门的印象很坏,但后来他告诉杜鲁门,说以前低估了他,这是以赞誉方式作出的道歉。

3.除非道歉时真有悔意,否则不会释然于怀,道歉一定要出于至诚。

4.道歉要堂堂正正,不必奴颜婢膝。你想把错误纠正,这是值得尊敬的事。

5.应该道歉的时候,就马上道歉,越耽搁就越难以启齿,有时甚至追悔莫及。

6.假如你认为有人得罪了你,而对方没有致歉,你就该冷静应付,不可闷闷不乐,更不要生气在胸,写封短笺,或由一位友人传话,向对方解释你心里不痛快的原因,并向他说明你很想排除这一烦恼。你若能减低对方道歉时的难堪,他往往就会表示歉意,说不定他心里也不好过的。

7.你如果没有错,就不要为了息事宁人而“认错”。这种没有骨气的做法,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同时,要分辨清楚“深感遗憾”与“必须道歉”的区别。比如你是领导,某一下属不称职,势必予以革职。你会觉得遗憾,但不是用道歉。

很多时候,别人对你的感觉并不在于你说了什么,而在于你说话时表现出来的态度。

假如只在行为上表现诚意嘴里不用道歉字眼,仍能被当成诚意道歉;那么,反过来说,即使口里说抱歉,可能听在对方耳里也觉没诚意,说了等于白说。“对不起”三个字若说得怪腔怪调,则暗示着对方的抱怨是无的放矢,或是太夸张了。

某公司董事会里一位董事说话得罪了玛丽,玛丽打电话给董事会主席伊丽莎白,希望她有个解释,或是道歉。不料,通完电话之后,她却更不舒服。电话里,伊丽莎白只轻描淡写地说:“好吧,我道歉。”听起来毫无诚意。玛丽继续解释为什么她很生气,伊丽莎白语气冰冷地说:“我可以再道歉一次。”然后坚持那位董事没做错任何事,玛丽的告状只不过给她添麻烦。对话就这样下去,只听伊丽莎白又冒出一句:“我第三次道歉。”没多久:“我第四次道歉。”讽刺的是,每次伊丽莎白口气冰冷、重复道歉字眼时,似乎暗示玛丽在无理取闹、没完没了。玛丽这么做,只不过是因为对方的道歉根本不像道歉,毫无诚意。因此,随着道歉次数的增加,玛丽益发怒不可遏。

在此,伊丽莎自居高临下的姿态令玛丽火上加油,心理更加失衡。

相反,分摊责任和承担过失是一种巧妙的平衡术,或许用得上道歉的字眼,或许用不上。

许多时候,人际关系调节的关键只在于人们交往时的姿态。

三、放下架子大路宽

说来也许你不信,有一位大学生,在校时成绩很好,大家对他的期望也很高,认为他必将有一番了不起的成就。

他是有成就,但不是在政府机关或大公司里有成就,他是卖蚵仔面线卖出了成就。

原来他是在毕业后不久,得知家乡附近的夜市有一个摊子要转让,他那时还没找到工作,就向家人“借钱”,把它顶了下来。因为他对烹饪很有兴趣,便自己当老板,卖起蚵仔面线来。他的大学生身份曾招来很多不以为然的眼光,但却也为他招来不少生意。他自己倒从未对自己学非所用及高学低用怀疑过。

现在呢?他还在卖蚵仔面线,但也转投资,钱赚得比我们不知多多少倍。

“要放下身段。”这是那位大学生的口头禅和座右铭:“放下身段,路会越走越宽。”

那位大学生如果不去卖蚵仔面线或许也会很有成就,但无论如何,他能放下大学生的身段,还是很令人佩服的。你不必学他非得去做类似的事情不可,但在必要的时候,实在也要有他的勇气。

面子学大师说,人的“身段”是一种“自我认同”,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但这种“自我认同”也是一种“自我限制”,也就是说,“因为我是这种人,所以我不能去做那种事”,而自我认同越强的人。自我限制也越厉害。

所以,千金小姐不愿意和保姆同桌吃饭,博士不愿意当基层业务员,高级主管不愿意主动去找下级职员,知识分子不愿意去做体力工作……。他们认为,“君子动口不动手”,如果那样做,就有损他的身份。

其实这种“身段”只会让人路越走越窄,并不是说有“身段”的人就不能有得意的人生,但在非常时刻,如果还放不下身段,那么会让自己无路可走。像博士如果找不到工作,又不愿意当业务员,那只有挨饿了;如果能放下身段,那么路就越走越宽,也没有走不通的路。

你如果想在社会上走出一条路来,那么就要放下身段,也就是:放下你的学历、放下你的家庭背景、放下你的身份,让自己回归到“普通人”。同时,也要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和议论,做你认为值得做的事的,走你认为值得走的路。

“放下身段”比放不下身段的人在竞争上多了几个优势:

——能放下身段的人,他的思考富有高度的弹性,不会有刻板的观念,而能吸收各种信息,形成一个庞大而多样的信息库,这将是他的本钱。

——能放下身段的人能比别人早一步抓到好机会,也能比别人抓到更多的机会;因为他没有身段的顾虑。

有一则这样的故事:一千金小姐随着婢女在饥荒中逃难,干粮吃尽后,婢女要小姐一起去乞讨,千金小姐说:“我是小姐”,不愿意去。

结果呢?只能是“碍了面皮,饿了肚皮”!

我们知道,卡耐基在事业取得成就以后,收入是相当丰厚的,成了一位富翁。但是,他早年却经历了一段贫困潦倒的艰难岁月。有时候,他囊空如洗,不得不向人借些钱以缓和局面,度过难关。

就大多数人而言,伸手向人借钱似乎是一件难堪的事。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大多存在一种心理:缺钱花是不体面的。于是好多人在向别人借钱时,都觉得不好意思开口。

经常有这样的情形发生:在向人借钱之前,先作一番充分的准备,包括怎样铺垫,怎样转折,怎样巧妙的过渡到借钱的话题上,等等,可是,当真正面对要向他(她)借钱的那个人时,却觉得最紧要的那句话重若千钧,好多话到嘴边都又咽了回去;结果呢,到最后跟人家道“再见”了,还没有提到借钱的事!

有些人则有他们的“高招”。他们向人借钱时,竭力掩饰他们缺钱花的真相,总要编出一些“体面”的借口,比如“某某借了我的钱到了期还没还我”啦,“我银行里有钱,但取款不方便,先向你借一点,过几天领了薪水还给你”啦,“这次出门钱带少了点”啦,等等,目的在于表明自己钱是有的,只是临时出了点小障碍。

“其实,这些借口都是毫不必要的。”卡耐基曾经对别人说,“你借钱的对方并不在意这些,也十分明白你这是在为自己下台阶,挽面子。他(她)若是愿帮助你,是不会追究你缺钱的原因的,也不会因为你向他(她)借钱就小看你。如他(她)要蔑视你的话,你找借口他(她)反倒会在心底时讥笑你。”

那么,卡耐基自己是如何向人开口借钱的呢?

他说:“向人借钱应当直截了当地提出来,不必哕里哕嗦的向对方解释这解释那的。对方愿意借的话,你不用多说他也会借给你;反之,你说的再多也是白费口舌。你直接提出借钱,对方不答应,你只要说声‘没关系’就是了,谈不上什么尴尬呀,下不了台呀之类;如果你先讲了一大堆借口,对方却依旧拒绝,这样反而使双方都可能陷于尴尬之中。”

面子学大师说,当今社会,生存竞争愈加激列,真可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挤得过去就是赢家。挤不过去,轻则落伍。重则落水。但不挤更不行,即便一身臭汗,披头散发也要搏上一搏。千万不要站在岸上,自视清高,丧失了大好良机。然而总是有那么一些人,眼眶子太高,大事干不来,小事不愿干,觉得太丢面子,有失身份,宁可委屈受穷,也不肯放下架子。中国老百姓有句俗话:“管他脸不脸,混个肚子圆。”这话虽然有点儿过火,却也不无道理。

四、好男不和女斗

琴·安德森及高登在友人心目中是一对模范夫妻,当琴提出与丈夫离婚时,可把那些朋友全吓呆了。

琴与高在读大学时即是甜蜜的情侣,琴毕业后,他们立刻结婚,同时移居纽约。高登是个公认的杰出的年轻建筑师;琴在一家妇女杂志社工作,后来升到时装主编,高登因此开心极了。这对迷人的夫妇常被一群常见报的作家、艺术家、设计家邀宴。高登为一家大工程设计,获得大笔佣金后,就有自己开公司的想法,琴也为这件事高兴,然而,事情后来发生了变化。

有一天晚上应酬回家,琴和丈夫聊天时,发现丈夫没有任何反应,她忍不住问道:“你到底怎么了?是不是有些疲倦?”

高登回答说:“是的!我又烦又累,真受不了别人称呼我‘琴的丈夫’。”

琴敏感地发现丈夫的自尊心受了伤害,赶紧解释说:“因为这些人全是时装界的人,所以才会这样说。如果是建筑工程界的人,一定会称呼高登太太。”

可是丈夫反驳说:“那种情况自然不一样,因为我毕竟是男人啊!”

自从这次以后,琴尽量在家不谈公事,但是情况却不见改善。不久,她获奖了,她的照片及时装界的评论文章见诸报刊,这件事更深深地刺激了高登。他为此要琴下决定做个家庭主妇。因为他已经受够了别人称呼他为“琴的丈夫”。琴却不愿做家庭主妇,她认为自己这两方面都兼顾得不错。

后来,他们开始争辩不停,高登借酒浇愁,养成了酗酒的习惯。在一个深夜,约两点左右,高登借着酒意,故意把太太推进浴室里揍了一顿,并撕破她的衣服,对她大声吼着:“好吧!如果你想和男人一样,那么我就把你当作男性对待。”

琴容忍了这件事,建议丈夫一起去看婚姻专家或心理医生,但是被高登所拒绝,于是她只有寻求离婚一途,而令亲朋好友惊讶不已。

面子学大师说,千百年来,许许多多的戏文小说,都在讲着一个古老的故事:女人冒着风险,历尽千辛万苦,辅助男人进京赶考,男人考中状元、探花或榜眼,便将原来的发妻或情人抛弃了。

如今的新故事可不同了,往往是女的考取了博士生、硕士生、出国留学生、或在文坛、歌坛、影坛上出了名,或由于事业的成功而成为社会知名人士,男人们便将她们“抛弃”了。这种情况,中外都有。

有个少女在南方小城的一家工厂当广播员,她已和厂宣传科一位小伙子暗暗好了两年。在她那问小小的播音室,她和他一起度过了许多甜蜜的时光,开始是他来送稿、改稿,她播稿。后来他来送书,他们一起看书。再后来他给她写了一张约条,她也给她回了一张。他约她到附近一座山上去玩,她便在山脚下的一棵老槐树下等他,他们一起商量去考大学,又一起复习功课,一起设计未来美好迷人的生活他们一起参考了高考,通知书下来了,只有她,没有他。那天晚上,他们在城外的那条江边坐了一夜,谁也不想说话。最后他叹了一口气,说:“你去吧。”

她说:“你等我。”

来到校园之后,尽管学习很紧张,但她一天一封信地往回寄,她在极度地焦盼中等了一个月,终于等来了他的一封信。她没看完,便扑到床上嚎啕大哭起来,她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上了大学,他就不能和自己结婚呢?为什么说不合适?

寒假,她回到南方那座小城时,他已有了一个新的女友,初中文化,在一家新建的宾馆当服务员。年龄、长相、学历、个子、家庭环境,都很般配。她才明白他是怎么想的。

这位少女在第一次恋爱惨败之后,可笑的是第二次又重蹈复辙。大学的最后一年,她认识了同系的一个男生,两人关系发展很快,正当他们商量准备结婚的时候,她突然决定要考研究生,他的态度是:“这样吧,我等你的发榜,如果没取,咱们就结婚;如果取了,咱们就分手。”她录取了,他没有食言,毅然离开了她。

面子学大师说,许多女性常因丈夫有杰出的表现而十分自豪,男人们则因妻子胜己一筹而感到面子难堪,说到底,还是大男子主义思想在做祟。其实,这种面子大可不去与女人争,正如你有能耐,别人不会小瞧你妻子一样,你妻子事业上的成功,同样不会给你带来任何厄运,别人绝对不会因你妻子的成功而轻视你。

想当年最具影响力的的女性,当数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人们常常在电视屏幕上看到这个“铁女人”的行踪。然而如果细心,你会发现,在“铁女人”的身后,有时会默默地站着一位穿黑西服,系旧式领带的男人,他就是“铁女人”的丈夫丹尼斯·撒切尔。

以世人的眼光来衡量,丹尼斯达到了“模范丈夫”的标准,他被人描绘成对妻子毫无威胁,又略微惧内的“沉默绅士”。在正式场合,他永远立于妻子身后一步。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在何种情况下,应处何种位置。竞选时,他常常站在身旁,并不时为她拉选票而与选民握手、交谈。在集会上,每当玛格丽讲到妙处,他总是拼命鼓掌,或尽情高呼:“太棒了”。

为了能更有效地协助夫人开展工作,丹尼斯悄悄地将自己的办公室搬到唐宁街10号内。事必躬亲,是他的传统作风,他的秘书自嘲是:“世界上最清闲的人。”

从表面看,丹尼斯甘当妻子的助手,寡言少语,但他在英国仍是大名鼎鼎。英国百姓知道得很清楚,若非丹尼斯雄厚的财力,撒切尔夫人的政坛起步势必坎坷;而无丹尼斯的幕后全力支持,“铁娘子”也不会有如此突出的政绩。

有一家电视台,别出新裁地开辟了一个节目,叫“大家来评丹尼斯”各人以自己的眼光,纷纷给心目中的这位“第一丈夫”画像。如果有谁说丹尼斯对撒切尔夫人的政治生涯无足轻重,那第一个反对的就是他的夫人。她说:“我认为,人们很喜欢他,而我也离不开他。我的丹尼斯是我的亲爱的伴侣。我们俩的结合是一个伟大的爱情故事……是一条金线;使生活中一切都变得可能了。”

正如她讲得一样,丹尼斯不仅得到她的爱,同时,也受到社会的好评。丹尼斯的形象,并没有因为自己夫人的声名显赫而相形见绌。而是相得益彰,愈发光艳夺目。而最难得的是,他能把自己视为是首相的“支柱”,甘愿为自己的爱妻“打下手”。

你能有这种“绅士”风度吗?如果你能随着观念的改变而达到这一步,即使是从“功利”的角度出发,你能失去什么吗?若不能,或恰恰相反,你就不会感到面子上有什么过不去。

面子学大师说。老百姓有言:“好男不和女斗。”把这句话用在面子问题上,倒是十分贴切,也就是说,不要在面子上与女人一争高低。若要做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就请放开你的气量。如果自己的心中,连一个女性的荣誉都容纳不下,不是太低视自己了吗?

五、对生活充满热情

人生在世,吃点苦,受点累,算不得什么;世间的岁月,莫过于被人冷落的光阴最难熬过了,那时节,尊严扫地,脸上无光,十分尴尬,万分狼狈。显然,这些“过来人”的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此番衷肠,不妨也可算作一句人生之絮言吧。

问题还绝不仅仅在于此。尽管每个人都程度不同地尝到过被人冷落的滋味,但面对“冷落”所采取的态度却不尽相同。有的人遇“冷”不冷,逢“落”不落,仍然表现出了一种漠然处之、豁达坦然的超然境界,其结果不仅使自己渡过难关,走向“热烈”,而且逆境成才,留下了更加辉煌的人生篇章。有的人却不尽然,面对“冷落”,便变得消沉起来,一蹶不振,最终使自己陷入自我封闭、孤独寂寞的困境而难以自拔。

怎样才能走出被人冷落的误区?

接受冷落。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也就是说,面对被人冷落的现象,您应当首先承认它的存在,允许它的发生。这是因为,人生本来就是一个万花筒,红橙黄绿蓝靛紫,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温凉冷热,可谓应有皆有,五彩缤纷。少了热情,生活会因此而失去光泽;没有曲折,生活也会变得索然无味。

事实上,每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或多或少,或轻或重,都会遇到过“冷落”,不管你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情愿的还是不情愿的,谁也休想与它绝缘。在这个意义上,“冷落”做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您无论如何也不应当采取回避的态度。既然如此,为什么一些朋友特别是一些青年朋友,面对冷落的挑战,会产生一种突然、茫然的感觉呢?原因也许很多,但恐怕很重要的一条,是与他们的阅历、经历比较浅薄有直接关联。试想,现在一个十八九岁、二十来岁的年轻人,从家庭到校园,从牙牙学语到长大成人,走过的大都是一条相对平缓的道路。他们尽管也有遭遇冷落的时候,但更多的还是甜美优于苦辣,温馨优于冷寒。基于此,一旦当他们涉足社会这个大课堂后,便会很自然地发现,现实的情境远比原来想像的要复杂得多。他们对“冷落”感到陌生,不习惯,甚至产生惧怕感觉,那是很正常的事。

因此,面对冷落,您应当采取承认的态度,就是说要有接受冷落的心理准备。当然,承认冷落的存在,并非是承信它存在的合理性,而是承认它存在的客观性。承认了此种矛盾存在的客观性,也就承认了解决此种矛盾方法存在的必然性。唯其如此,您才会直面冷落,既不回避之,也不惧怕。

敢于表现。人们在受到冷落之后,往往会在生活上感到失意,在心理上产生退却。尤其是您成了世人的楷模,或者受到人们赞誉的时候,一旦遭遇冷落,更容易感受到这种反差的压力。对于一个强者来说,愈是受到冷落的重压,愈是应当富有自我表现的阳刚之气。此种勇气,不仅可以吹散来自外界对自己冷落的风云,也最易于拨开自己被人冷落所带来的心头迷雾。

尽管冷落也是来自外界的一种评价,但这丝毫也不应当成为您忽略自我表现作用的理。特别是当您被人冷落的时候,更应注意去大胆地表现自己。比如:举办卡拉OK比赛,您敢不敢直步登上台去,高歌一曲;周末舞会,您敢不敢跃人舞池,投入地一次跳个够;演讲会上,您敢不敢面对众人,字正腔圆,慷慨激昂去陈辞一番,即使一时上不了场,当个观众也无妨,您敢领信头儿尝一尝啦啦队长的滋味吗……无论是胜败输赢,您都会从中感到过剩能量得到释放的一种轻松和欢愉。谁都知道,人生有“冷”也有“热”。通过自我表现,您不仅可以更多地去发现生活中的欢歌笑语,而且完全可以去主动地排“冷”取“热”,甚至化“冷”为“热”。

当然,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您还应当切忌自我标榜,故弄玄虚。这样做,不仅难以排除外界的冷落,还会由此带来更多的冷落。自我表现,不仅应当有勇气,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自己的素质,增强自己的实力。有了真才实学再加上自己的勇气,那您就会在生活的舞台上表现得潇洒自如,发挥得淋漓尽致。此时,您面前的冷落,便会一扫而光,迎来的将是张张笑脸,满园春色。

平息抱怨。每逢遇到冷落,您有时难免会生点小气,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过多的自我抱怨,又恰恰是战胜冷落之大忌。大凡经历过冷落的人,大都有这样的感觉,抱怨冷落的结果只会在客观上助长受冷落的压力的程度。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无不可以从人的主观认识上找到原因,冷落的现象也当属此中。

您不妨自己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他人没有受冷落,却偏偏冷落了自己;为什么此时无冷落,彼处遇冷落。想来想去,您便会觉得,原来别人对自己的冷落也与自己有关联。对照生活的参照系数,您不妨再对一些具体现象试作分析。假如受到来自顶头上司的冷落,您可能想到了他的偏见、不公正等,但是否还应想到,您的工作态度差、表现得不好,才是上司所以冷落您的真正原因;假如受到同事的冷落,您可能会想到他的性格孤僻、心胸窄小、无端嫉妒等,但是否还应想一想,是您的傲慢、无礼、清高,才使他人对产生冷落有了可能的条件;假如受到妻子的冷落,您可能会想到,妻子不温顺、不贤慧、不会料理家务、不会热情待客等,但是否还应想到,您的大丈夫习气,动辄吹胡子瞪眼睛的德性,难道妻子还不该冷落您几次!与其抱怨别人,倒不如利用这个间隙来反省一下自己,这岂不是一件好事情!

学会丧失冷落,会使您隐隐感到自己心灵上的某种丧失。是的,在一段时间和范围内,您的周围的确少了些热情,少了些朋友。但是,这并非可怕。问题的关键在于您能否正确对待丧失,能否科学把握丧失,能否学会从丧失中奋起。

丧失即失去。在朱迪丝·维尔斯特的力作《必要的丧失》中,她指出,丧失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从脱离母体直到死亡,在这整个成长过程中,丧失始终伴随着我们。它是“一种终生的人类状况”。朱迪丝认为理解人生的核心就是理解我们该如何对待丧失。“丧失是我们为生活付出的代价”,朱迪丝指出了这一点,但假如我们学会了放弃完美的友谊、婚姻、孩子和家庭生活的理想幻想,放弃对绝对庇护和绝对安全的幻想,那么我们将在这种放弃——必要的丧失中苏生。朱迪丝还告诉我们,丧失是成长的开始,追求完美与恐惧丧失则是幼稚的,我们人生的路途由丧失铺筑而成。细细想来,朱迪丝的话是有深刻哲理的。

有的朋友常常把复杂的社会、复杂的人生理想化了,他们接受收获往往比接受丧失更容易做到。因此,一旦遇到丧失,就会觉得不可思议。其实,只要您稍加留心,便会从生活中经常发现这样的画面:他是我的好朋友,同时又是别人的好朋友;上司对我特别器重,同时对另一个人也特别器重,想到此,也许您就会认识到,放弃各种各样不切实际的期待,对于消除冷落的困惑,是多么的重要!

冷落虽然使您暂时地少了一些来自外界的热情,少了一些朋友,但往往正是这种必要的丧失,才进一步激发了您对热情的珍视,对朋友的偏爱。此时此刻,您将会用自己的热情去温暖对方那颗冷落的心,您将不会再用消极的眼光去对待朋友一时的偏颇。

勿失自信。遭遇冷落,很容易使一些意志薄弱的朋友失去自信心。这是因为,冷落不仅有时是一种腐蚀剂,而且有时还是一种有毒剂。它可使头鸟遭枪击,使尾鸟受排斥。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有些才能出众的人,正是由于受不了世俗冷落的偏见,从此之后甘愿“随波逐流”,也不肯再“出头”、“冒尖”了;也有一些较为愚钝的朋友,由于被人瞧不起以至受到某些人的鄙视,结果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念头。不知您是否还记得这样一句饱含着铮铮铁骨的至理名言:“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是何等博大的胸怀,何等硕大的气魄。数风流人物,大凡事竞成者,无不是自信人生的典范。殊不知,他们在成功的道路上,何止只受到冷落的骚扰!

一对好朋友,耳鬓厮磨多少年,可为了某件小事,突然在某一日反目分手,从此视同陌路。您也许就是此种冷落的遭遇者,也许还会产生诸多“雅士如林,知音日少”的失落感。其实大可不必。生活是多色彩、多层面的,不必事事都有个所以然,必要的超脱也是一种生活的润滑剂。面对冷落,没有必要封闭自我,压抑自我,煎熬自我。雨果说得好:生活就是面对现实微笑,就是跃过障碍注视将来。你应当不断地去寻觅生活中的热情。人人都希望把热情带进自己的生活,让生活变得更富有色彩,更富有诗意,这本身就是拥有热情的表现。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遭遇冷落,但更多的还是拥有热情。如果您只会发现冷落,而不勇于去开拓和追逐热情,那么,在您的眼里就会只有苦涩、忧伤和痛苦。

主动感化。有的朋友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有一种看法,即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你看不上我,我也不买你的帐。这至少是一种不够大方的姿态。当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双向的,两好搁一好嘛!但一个成熟的人,恐怕因此还会想得更多,想得更细,甚至会做一些必要的让步和牺牲,也就是常说的高姿态吧。

比如,面对冷落您的人,早上初见面时,可不可以主动上前去问候一声:

“早上好”;周末之余,节假日里,您可不可以主动邀请对方去参加一个舞会,或者就近做一次短程的旅行;当对方乔迁新居时,您可不可以主动去当个帮手,等等。

如果您能这样去想、去做,是完全有可能改变对方的态度的。有道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此时,看上去似乎您显得“矮”了一些,但在他人的心目中,您是高尚的、伟大的、值得信赖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来就是这样:您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自己要尊重别人;您想得到别人的热情,首先自己要热情待人;您想得到别人的理解,首先自己要理解别人。这样,您才会最终减少别人的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