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朱棣最有谋
10472100000063

第63章 招抚为主,管治东北——为首都设立稳定的边防

不得不承认,朱棣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其稳固边防的手段可谓多种多样,如甜枣般腻人的怀柔之策,如恶魔一般凶残的出兵打击之策。然而除了这些,朱棣还能翻新稳固边防的新花样,这就是“招抚”。 大明帝国的京城原本处于全国的中心地带,为了加强北部的边防,朱棣将京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北京地处北部边防重塞,所以京师的安全就成为了朱棣政治考虑的重中之重。为了维护首都的安全和稳定,朱棣对于周边的少数民族势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在东北地区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就是文虎京师稳定的重头戏。 明朝建国之初,元朝虽然已经灭亡,但是退居塞外的元顺帝的活动范围还是十分广阔的,尤其是在北部蒙古地区和东北等地。为了防止残元势力借助东北少数民族的力量威胁中原,朱棣一上台就十分注重对东北地区的经营。 朱棣对东北地区的招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历史渊源和其父朱元璋的影响。早在洪武年初,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仍然和北元保持着臣属的友好关系。当时纳哈出拥兵辽东,聚集在东北地区的女真族、高丽族等都处于纳哈出的控制之下,借助东北地区这些少数民族复兴北元,一直以来是北元残余势力的痴心妄想。 身为大明国君的朱棣自然不能看着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和残元势力狼狈为奸,共同祸害得来不易的大明江山。由于朱棣将主要的军事力量主要集中于对付和防患北部的蒙古势力,所以很难再抽出多余的兵力来牵制东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在军事力量有限的情况下,他必须找寻新的策略。

辽东地区历来是中国的边疆重地,其在军事上的战略地位也是不容小觑,曾有古人如此评价东北的军事重要性,“辽北拒诸胡,南扼朝鲜,东控夫馀真番之境,负山阻海,地险而要。中国得之则足以制胡,胡得之,亦足以抗中国。故其离合,实关乎中国之盛衰焉。”作为一个战场老手,朱棣又怎会不明白东北地区对于大明安危的重要性,所以管制东北成为了势在必然的政治举措。 朱元璋在位之时,对于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就采取了招抚政策,并在辽东地区设立了卫所,并且有相当大的一批少数民族将领直接归附明朝。后来纳哈出归降,北元依靠东北复国的打算也成为了水中月、镜中花。 迁都北京之后,辽东的政治军事地位陡然上升,一旦辽东发生军事动乱,势必会在非常短的时间之内,对大明京师造成较强的冲击。这一点,朱棣早在迁都之前就已经看得非常的明白,所以他从一即位便开始了对辽东少数民族的招抚政策,为的就是迁都后的京师边防。 永乐元年五月,朱棣对于辽东地区的少数民族就十分优待。当时朱棣即位不久,便很大方的下达了如下诏令:赐东宁卫千户王得名钞百七十六锭,彩币七表里,纱衣二袭。得名先往朝鲜招抚辽东散漫军士复业。在这种招抚政策之下,辽东地区前来归附之人竟有万人以上,可谓是成果显著。 辽东一带聚集的主要是女真等少数民族,朱棣对于这些少数民族的子民十分的关心,他不仅亲自询问女真等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还专门派人前往该地宣传落实自己的招抚政策。知县张斌就曾经受命前往努儿干,“至吉列迷诸部落招抚之”。 为了进一步稳固招抚的效果,永乐二年,朱棣再次命令已经归降的辽东千户王可仁到辽东地区去宣传自己的招抚政策。那么多的臣子,为什么偏偏选上了王可仁呢?他归降了大明,且获得了不少的赏赐和好处,让他这个活生生的例子去招抚辽东地区的少数民族,自然是事半功倍。 此行,朱棣特地交代王可仁,在宣传自己招抚政策的同时,还要想办法让辽东的少数民族的部落首领接受自己拟设建州卫想法。虽然辽东的少数民族一直也没闹出过什么乱子,但是身在北京城的朱棣对此却怎么也放不下心来。 因为一直以来,辽东地区虽然归降的大明,但是采取的是羁縻的统治方式,通俗来说,就是仍然用原有的头目对自己的部落进行管理,但是从名义来讲,他们仍然是大明的臣子,要接受朝廷赐予的诰命,而且还要定期的进行朝贡。这种较为松散的统治形式让朱棣感到十分不安,毕竟自己的新都北京距离辽东可以说是近在咫尺,一旦有卫所妄动,南下就能轻易的端了大明的统治中心。 所以,朱棣在原有的羁縻统治下开始加强对辽东女真等少数民族的管理和控制,其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设立努儿干都司。永乐九年,朱棣命令内官亦失哈率领大批士兵,以及巨舰二十五艘到达辽东地区,至此奴儿干都司正式设立。 关于努尔干都司的行政长官,朱棣的任用条件是很严格的,出于维护该地区稳定,减少不必要动乱的目的,朱棣专门规定奴儿干都司都指挥不能是原有的统治头目,必须用流官担任,努尔干都司可以保有少量的军队,但是必须是朝廷官军。 如此一来,朝廷对于辽东地区的管控就更加的有力。朱棣由于童年的经历,所以形成了缺乏安全感的性格。为了使得京师的周边环境稳固,他又加了一条保险杠,那就是频繁的配出使者随时观察辽东地区的动向,中官亦失哈就曾先后七次受命到达奴儿干地区进行考察工作。

朱棣对于辽东地区的招抚政策还是非常成功的,嘉靖时的右副都御史巡抚辽东的李承勋就曾经评价道:“国朝建都于燕,亲以九鼎之重,扼胡人之吭,而拊其背。辽在侯甸间,与宣大错峙为三雄镇,以藩屏京师。天下无事则并力以抗胡,有事精兵数十万,指麾可集,而天下固以服其强矣。” 对于东北地区的有力管制,使得北京城固若金汤,同时东北地区的归附,还大大限制了北部蒙古势力的活动范围。 朱棣明白只靠军事上的重压远远不能让辽东地区彻底归顺,唯有利益的诱导才能让他们增加对于大明的忠诚度。所以,在招抚的过程中,朱棣频繁的给予其丰厚的赏赐。大明朝如此来势汹汹的发射糖衣炮弹,辽东地区的少数民族高兴还来不及,又怎么会放弃到手的即得利益,决绝和大明朝成为和平共处的朋友呢?

““谋安”术”化敌为友保平安 辽东地区本是残元势力的根基力量,于大明朝的统治者朱棣来说,辽东地区和大明朝虽为归属关系,但却时常联合蒙古制造点小摩擦。为了巩固京师北京城的安全以及大明边防的和平,加强管制东北意义重大。在政策上,朱棣使用招抚大法,在神不知鬼不觉的过程中就实现了化敌为友,将原本的安全隐患转化成了巩固京师的有力屏障。 俗话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少一个敌人少一堵墙。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中,我们总会时不时的遇到点小牵绊、小摩擦,这时侯怒气冲天借题发挥并不是明智的做法,我们不妨冷静下来思考一番,然后想出化敌为友的妙策,毕竟化敌为友其乐融融的环境才更有利于我们自身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