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朱棣最有谋
10472100000049

第49章 设置内阁,文官治国——建立一个得力的“助手”机构

身为一个颇有政治头脑之人,朱棣深知:依靠武将可以得天下,但却不能治天下,要想将国家治理好,关键还要采用文治,毕竟哪个朝代的百姓也不希望遇到一个暴怒嗜杀的皇帝。况且,仅凭一人之力很难能够将国家的众多事物处理的井井有条,建立一个“秘书”班子是非常有必要的。 朱棣自即位后,就将自己的主要经历放在了北部边防之上,所以能够用于处理国家琐事的时间和精力并不充裕,而且考虑到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原本丞相所负责的事务一下子都压到了皇帝的身上,实在是不堪重负。所以,朱棣上台后就萌生出建立“助手”组织的想法。于是,内阁制应运而生。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内阁和丞相并没有多大的差别,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拥有者,然而这种认识并不准确。

丞相制历来是封建君王实行文治的典型标志,而丞相也担当着皇帝第一助手的职务,皇帝往往是受命于皇帝处理繁杂的国家事物等,所以权力当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样一来,君权和相权便出现了矛盾,于是历代统治者便开始逐步削弱相权力,加强皇权。 秦汉时期,是相权最为鼎盛时期,当时的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不仅可以参与国家要事的决策,还能够号令百官,统领全国大小事务。相权的鼎盛使得天子的权力则显得相对薄弱,这个时期,丞相的地位是很高的,即便是天子也要敬重几分,上朝时,坐在金銮殿上的皇帝也要起座对丞相打招呼。 汉朝时,统治者意识到了相权膨胀的这个问题,所以开始削弱相权力。汉武帝设尚书台逐步分夺相权,随着尚书台权力的扩张,丞相的权力逐渐缩小,到了东汉时期,尚书已经成了事实上的丞相,“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从此,丞相便成为一个虚职,而尚书成为皇帝最为主要的“助手”班子。 到了隋唐时期,则采用了三省制度,也就是丞相为三省长官,他们同时议事,最终由皇帝裁决。由于三者权力相当,所以形成权力制衡,谁都无法专权,相权再次被消弱。宋代赵匡胤时,对相权进行分割,将军事权力分给枢密院,财政权给三司使,丞相便只剩下行政权,而且还要受君王的节制。元代是单省制度,只设有中书令,中书令下设左右丞相。由于中书令常常是虚位以待,所以丞相就是一个官架子,没有丝毫的实际权力。 到了明朝朱元璋时期,他索性借胡惟庸案直接废除了丞相制,并为自己的子孙定下规矩:“以后嗣君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敢有奏情设立者,处以极刑。”就这样,本是皇帝得力助手的丞相制便被彻底废除了,自此皇帝也就成为了事必躬亲的行政首脑。 朱棣即位后一直在大肆宣称恢复祖制,所以自然不敢请以违背朱元璋留下的训示,恢复丞相制。再者,朱棣是一个对于权力非常有欲望的君主,他也不可能会将自己手中的权力分出去。丞相制废除了不要紧,关键是皇帝治理国家需要帮手,而且必须是有真才实学的帮手,否则皇帝就会成为光杆司令,到时候即便是累死当场,也是难以将国家治理好的。 虽然朱棣是骁勇善战的将军出身,但是他并没有采用武治,而是一上台就极力宣传自己的文治政策,并借此以笼络广大读书人。一方面,朱棣需要招揽一批能人异士充当自己的助手,为治理国家大事献计献策,积极谋划;另一方面,朱棣又要保证手中的权力没有丝毫流失。 可能在大多数人眼中,这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还是果断放弃其中之一较为明智。然而朱棣是何许人也,他在政治上的头脑并非常人所能及。在经过精心的考虑和设计后,一种全新的政治体制出炉了,这就是明朝开创的内阁制。 早在朱元璋在为时期,丞相废除之后,皇帝的政务陡然繁忙起来,为了减轻自己的政务,朱元璋专门增设了“四辅官“,这些人虽然都是从众人当中挑选出的有才之士,但是朱元璋并没有授予高官,而只是让他们“侍左右,备顾问”,由于他们官职低,没有实权,所以对于皇权并没有什么威胁。 朱棣在内阁制的设立上,正是借鉴了朱元璋的这一做法。“永乐入践极,始开内阁于东角门。”解缙等7人在朱棣的安排下“入直文渊阁,诸六部大政,咸共平章”。虽然名义上内阁的权力很大,能够参议国家大事,定夺六部事宜,但是阁臣官位很少会超过五品,没有实际权力,而只是充当皇帝的“助手”,为其治理国家提供建议,真正的决策权还是控制在皇帝手中。 幼年丧母的经历和多年的军营生涯,早就了朱棣缺乏安全感的性格和习惯。在治理国家上也是一样,为了找到这种安全感,他设立了两套“助手”班子。

一套就是我们上边所讲的内阁,永乐年间内阁由七位文臣构成,阁臣成为大学士,而且时常与皇帝一起从容议事,在众官员中有用较高的为王,但是官职品级并不高。为了使得这套班子能够很好的起到辅助自己治理国家的目的,朱棣还专门规定了阁臣所享有的特权——“密揭”。 另一套助手班子就是外廷,也就是皇帝下设的六部,六部往往分别管辖不同的事物,分工十分明确,同时也拥有较大的行政权力。作为皇帝,朱棣治理国家主要是靠六部传回的各种一线信息,从而制定出合适的政策,最后再交予六部去分别执行和贯彻。虽然六部各司其职,但是朱棣仍然感到不安。于是,他便建立了内阁,形成了两个助手班子,同时两个班子同时运作,以保证政权的稳定。 在两个班子的情况下,朱棣所获得的信息远远要全面的多。况且内阁享受“密揭”的特权,这是所有官员都没有的,于是便形成了“处廷千言,不如禁密片语”的局面。没有实权的内阁能够在无形当中牵制外廷,从而减轻了朱棣治国的负担。不能不说,朱棣设计出的内阁制是十分巧妙高明的。 内阁可以说是朱棣一手缔造的最为得力的助手机构,为了保证这个助手机构的正常高效运转,朱棣在选人上可没有少下功夫。朱棣宣扬文治,所以内阁当中所招揽的全部都是文人,没有一个武将。为了保证自己“智囊团”的高水准,朱棣在文人当中也是选有才者据之。 朱棣出身于武将,所以身边的人才多的是精兵良将,要说文士却是寥寥无几。此外,朱棣还有意利用内阁来招揽建文旧臣和天下读书之人,所以内阁所启用之人要么是建文旧臣要么是文士新秀,而朱棣的原本的谋士如姚广孝等人则均不在内阁之列。 为了让自己精心挑选的这些助手们忠心耿耿的帮助自己治理国家,同时又部队皇权产生威胁。朱棣采用了明褒暗贬的策略,此处的明褒是指,在朝廷内外大肆传扬内阁在政治上的重要性,并以此来抬高内阁在朝中的地位和威望。而暗贬则是,对于所有的内阁阁臣都授予比较低的官职,即使有功,需要提拔也绝对不超过五品,但是在财物赏赐上,却和六部尚书比肩。 朱棣虽是武将,却重用文官治国,并开创了内阁制,建立了自己的“助手班子”。从此内阁与外廷同时运转,共同为国家的治理贡献力量,而作为权力顶端的朱棣,则驾驭着这两个助手班子,朝着国家大治的方向稳健的迈出了前进的脚步。

““谋国”术”单兵作战不可取,集团作战更有力 朱棣善于治国,却不是一个自视甚高的君主。他深知:治理国家和打仗一样,单兵作战必然会失败而亡,只有集团作战才能战无不克克无不胜。为了治理好国家,他广招治国贤才,并专门建立了内阁,建立起忠于自己的助手机构。在集团作战的基础上,最终营造出了永乐太平盛世。 生活或者工作中,常常会有这样一类人,他们自视甚高,不愿意找助手,总认为凭借自己的能力必定能够达成目标。实际上,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做法。因为一个人的力量再强大也总有完成不了的事,只有适时的建立助手集团,不断笼络实力超群的助手,我们才能够完成更为复杂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