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朱棣最有谋
10472100000043

第43章 攻心战略,击败宋忠——不战而屈人之兵

建文元年四月,朱允炆以掩耳不及迅雷的速度先后废除了五位藩王,朱棣巧言令色上书朱允炆,本来建文帝对于削藩是热情饱满,但是听了朱棣的话后,一时间心里很难受,他“恐害骨肉之恩,有伤日月之明”,于是便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削藩政策是否还要继续进行。 对此,建文帝的智囊团齐泰与黄子澄据理力争,反对停止削藩。他们都认为削藩的进程已经开始,如果现在停下来,结果就会是“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甚至认为建文帝是“妇人之仁”。这里也就看出朱棣的心计,战争中最高的境界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就要用到攻心战略。 建文帝优柔寡断,最终采取了逐渐削弱燕王势力的办法。朱允炆以北部边防不靖为名,派都督宋忠调缘边官军三万屯驻开平,并借此机会将朱棣护卫军中的精壮之士都抽调到宋忠麾下,如此一来朱棣可调动的军队数量就会大为减少。自此以后的相当长的时间,朱棣都在与宋忠进行争斗,在这场争斗之中,朱棣巧用心计,不废一兵一卒就击败了宋忠。 宋忠的军事才能并不出众,其实建文帝也知道宋忠难以当此大任,只是当初朱元璋为了让朱允文坐稳皇位,将很多骁勇善战的将军都除掉了,朝中武将寥寥无几,所以建文帝也不得不启用宋忠担此大任。虽说宋忠的军事才能不出众,但是在斗争之中也不乏惊人的勇气和智慧。 北平都指挥使余瑱在退出北平之后,紧接着就控制了居庸关。居庸关在军事战略上战友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出入赛的咽喉之地,是北门的琐钥。即使是朱棣本人也曾经说过:“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百人守之,万夫莫窥,据此可无北顾之忧。今余瑱得之,利为彼有,势在必取。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若纵之不取,彼增兵守之,后难取也。”就是在这个军事要地,余瑱集合了数千人,准备反攻北平,朱棣陷入军事上的不利。

为了改变双方的军事格局,朱棣从北平起兵,然后挥师东下迅速占领了通州、蓟州,并连夜袭击遵化,接着命令指挥徐安、钟祥、千户徐祥等率兵前往攻打居庸关。由于朱棣在军队数量上所占据优势,所以余瑱不得不且守且战,最后在没

有援兵的情况下,只能弃关北走怀来。宋忠本来是率兵敢去居庸关进行支援,途中得知居庸关已经陷落,所以暂时无法前进便退到了怀来,夺得了居庸关这个军事要地,朱棣很高兴,还对诸将士说道:“使贼知团结人心,谨守是关,虽欲取之,岂能即破?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宋忠听到此消息的时候迅速与余瑱在怀来会师,并准备伺机夺回居庸关要塞。 怀来距离居庸关很近,只有数十里,余瑱与宋忠会师后,气势汹汹的杀回居庸关,直逼北平的气势让朱棣感觉到了巨大的威胁。宋忠大军到达居庸关后,一直不退兵,朱棣考虑到一直下去不是办法,便火速召集诸将商议退敌策略。朱棣本想用先发制人,迅速突击的策略击溃敌人。可是双方在军队数量上的悬殊实在是太大,宋忠兵马3万,余瑱所将也有数千人,而朱棣的精壮之士都已经被抽调走,然后再除去守城和东征的将士,剩下可以调动的兵马十分的有限,所以很难击退敌军。 面对朱棣提出的先发制人的策略,众将纷纷劝说道:“当前看来,敌强我弱,如果我方主动出击很难占到便宜,所以不妨先坚守城池,等其攻城时,再寻机打败敌军。”诸将都以为以逸待劳,以守为攻的策略是为上上之策。朱棣并没有就此听从诸将的意见,而是又分析道:“宋忠是一个刚愎自用、办事独断专行的人,虽然勇猛却缺乏谋略。再者他所痛下的部队是刚刚聚拢起来的,凝聚力必然不强,只要我们的计谋巧妙,必然能够取胜。” 作战方针制定好以后,朱棣立即开始部署军事行动。他本人带领马云、徐祥等八千精锐,从北平出发,向塞外进发。出塞的路,朱棣带兵都不知道走过多少次了,但是这一次却是与以往的任何一次都不同,因为这一仗是为自己而战。 朱棣怀着一种从未有过的心情,率领着大队人马浩浩荡荡的出建德门,走清河、沙河古道。虽然时至秋季,骄阳已经失去了夏日的炙热,道边的禾苗树木虽然青翠也不如夏季的茂盛,但是朱棣的心中却是充满了无法言说的激情和冲动,就在这样一个萧瑟的秋季,属于朱棣的春天终于崭露头角了。 路过昌平,军队便逐渐进入了山区,行军的道路也开始曲折起来,层峦起伏的山脉迎接敞开了胸怀,等待着朱棣的到来。见此情景,朱棣忍不住抬头望去,前方的先锋已经顺着崎岖蜿蜒的山路进入深山之中,而身后的大部队则还隐藏在山后,没有转过来。雄关铁马令朱棣不禁心有所动。 朱棣骑在马上,望着这壮丽的景色,不禁浮想联翩。想当初自己每次出关,能不能遇到敌人,能不能获胜都是未知数,而这一次又会如何呢?无论如何自己都要带着必胜的决心,因为这是自己从未有过的事业,朱棣一边想着未来胜利时的情景,一边快马加鞭的向前赶去。 塞外不比关口,出塞以后,地势渐渐平坦开阔起来,一排塞外风光呈现在朱棣面前。分外湛蓝的天,偶尔飘过的几缕白云,天地间的空旷只见遍地的沙石。塞外的风光对于朱棣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吸引他的是胜利。 第二天朱棣带领大军来到了宋忠驻守的怀来城下。该城座落在高埠上,西北为连山,西南为河滩,所处的地势十分的空旷,比较不利于防守,这对于朱棣来说可以算得上是地利了。

因为军队数量相差悬殊,所以,此仗朱棣不能力拼而只能智取。宋忠所统辖军队人数虽有3万之多,但是却有相当一部分是从燕府护卫当中抽调出的燕王旧部。与朱棣作战,他们自然不是很愿意,为了振奋军心,宋忠便欺骗将士们说:“你们在北平的一家老小已经都被燕王赶尽杀绝了,你们跟随着我,一定要为死去的亲人们报仇雪恨。” 士兵们听完宋忠的话后信以为真,所以个个对朱棣恨之入骨,甚至只恨自己不能亲手血刃朱棣,为亲人报仇。朱棣听闻此消息后,不禁一笑,本来还正愁没有机会使用计策将宋忠至于死地呢?宋忠此举,可是给自己送来了一个大大的破绽。 为了戳穿宋忠的谎言,朱棣立即吩咐士兵集合了宋忠手下燕军旧部的所有家属,然后打着燕军的旗帜,排在军队的对前列。还未打仗,宋忠手下的士兵就看到自己的亲人们正打着旗帜站在自己的对面。于是一场战争瞬间就变成了认亲会,将士们根本就不会听从宋忠的号令,而纷纷丢盔卸甲的跑到燕军的阵营中认亲。 等到这些士兵冷静下来以后,发现宋忠竟然一直在欺骗大家,所以不仅没有对燕军士兵动手,反而不免心生怨恨。于是军中出现了混乱,别说打仗,就是列队也难以成形。宋忠的谎言被戳穿了,所以,很多燕军旧部阵前哗变,纷纷倒向了朱棣一边。 宋忠带领自己的嫡系部队舰队如此猝不及防的情景,都不知道是好。正待此时,朱棣率领着自己训练有素的精锐之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入敌军的阵营,将士们士气高涨,杀声震天,不一会宋忠的人马就溃不成军了。 虽然宋忠手下的孙泰十分的英勇,左冲右杀显得十分的神武,怎奈仅凭一人又怎能扭转战局的颓势呢?最终,孙泰被燕军的弓箭所伤,死在了战前。宋忠见此大势已去,所以,立即重整兵马退回怀来城,由于逃跑仓皇无措,再加上朱棣的部下个个神勇,所以未及关闭城门便被燕军俘虏。 朱棣终于如自己所愿,打胜了这场战争。在这次战争中,朱棣获得了战马八千匹,消灭改编敌军不可计数。这一仗奠定了朱棣在北方的绝对军事领导权。此仗之后,山后诸州皆不守,开平、龙门、占谷、云中各地的守将大部分都归降了朱棣。 功敌攻心,朱棣这一军事策略确实是十分高明,可以说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俘虏了宋忠等人,并借助这种强大的军事威慑力获得了北方诸地的归降。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才是打仗的最高境界。

““谋战”术”巧用心计,巧夺成功 朱棣不愧是一个军事奇才,他一眼就看出了“宋忠本庸才,才掌一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苟胜大敌,喜当何如?夫喜则易骄,骄则不戒,不戒则败机萌矣。孔子所谓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准确看出了宋忠的弱点,朱棣便巧用心计,将宋忠这支钳制自己的重要军队瞬间瓦解。

暴力是解决矛盾的底线,所以一般不到不得已人们是不会轻易动用暴力的,所以要想达到自己的目标就要以智取胜。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开战”前摸清敌方的脾气秉性,搞清楚他们的出牌套路,就可以运用计谋将其击败。兵不厌诈,正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