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培养精英
1047000000082

第82章 大学之前的竞争 美国的教父教母热

这些富家子弟,靠着家庭的经济和知识优势,在教育上已经领先别人一步,而教父教母们又对他们一路扶持,弱势阶层就更难与之竞争。美国一方面有种族平权、有针对贫困学生的奖学金,试图打破社会的既得利益,给下层社会提供机会;另一方面优位阶级又通过这种教父教母的体制,将阶层之间被打破的墙再修补上。所以,自20世纪60年代林登·约翰逊的“伟大社会”以来,国家对弱势阶层有一系列的扶助计划,但是贫富分化还是日益严重。贵族在改头换面地不断再生。

有句老话说,人在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就是选择谁来做自己的父母。美国最近贫富分化日趋严重,社会流动的速度降低,贵族世家渐渐成型。造成这种状况,并不是因为财富和地位像中世纪的欧洲全靠世袭。相反,美国还是一个开放、竞争的社会。纯物质的遗产并不能保证子孙的社会地位。真正能够有效地隔代遗传的是教育。富裕阶层往往在自己的孩子长大成人前,把所拥有的财富转化为孩子身上的本事,使之能够在未来的自由竞争中先声夺人。

即使不考虑父母的财富,富裕阶层在传宗接代上的行为也使他们获得了巨大的教育优势。有研究表明,美国的富裕和受教育的阶层,生孩子又晚又少。孩子越少,每个孩子享受的家庭教育资源就越多(包括父母花费的时间和学费)。生孩子越晚,父母的职业生涯就越接近顶峰,收入就越高。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美国受过大学教育的妇女生第一个孩子的平均年龄是25岁,如今则是30岁。而那些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妇女,生第一个孩子的平均年龄一直是22岁。

除了教育资源外,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也非常大。经济学家Melissa Osborne Groves引用对195对父子的心理测试得出结论:父子在经济收入之间的关联性中,有11%是由他们相似的生活态度决定的。美国中高产阶级的父母,并不认为自己给孩子能够留下什么了不起的财富。他们传给孩子的,主要是品行和学识。这种家庭传统,成为中高产阶级的文化自信。一个“自我造就的人”(self-made man),其成功不仅是体现在他个人的职业生涯上,而且还在于他开创了什么样的家庭传统,使自己的子孙后代长盛不衰。

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父母是谁就越来越重要了。结果,许多家长,觉得孩子有两个父母还不够,还要再有一些出色的长辈给孩子提供精神指导、社会关系,甚至必要的经济支持。这就是教父教母在美国大为流行的原因。

教父、教母本来是天主教的传统。按照这个传统,教父、教母在孩子出生后不久受洗礼时就在场,日后要负责给孩子提供精神指导。不过,在整个天主教的历史中,教父教母的功能更加实际。他们会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帮助自己的教子教女改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后来教父教母的制度就更加世俗化,甚至在犹太人中也流行起来。如今在美国这样一个基督教社会,教父教母已经变成了一种日常的习俗。有的教父教母,等于是备用父母。一旦孩子的父母因为意外身亡,他们马上根据事先写好的遗嘱获得监护权。所以平时很注意和自己的教子教女培养感情纽带。

那么什么人是教父教母的理想候选人呢?首先当然是有钱有势的,其次就是所从事的职业和孩子的成长密切相关,最后则最好是单身,比如单身妇女和男同性恋者就特别热门。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孩子,能够对自己的教子教女倾注更多的感情、精力和金钱。按这样的标准,一些知名的儿童作家、教育界的权威人士、橄榄球教练等,就成为大家追逐的对象。比如,哈佛大学本科录取部的院长菲茨西蒙斯就有5个教子教女。其中一个在成为他的教子前就已经成了哈佛的学生。另一个则是CNN财经节目大名鼎鼎的主持人多布斯(Lou Dobbs)的儿子,不过他没有报考哈佛。菲茨西蒙斯声称,如果他的一个教子或教女要报考哈佛,他就不得不避嫌,退出决策过程。可是,即使他主动避嫌,他手下的人难道就不知道哪份是他的教子或教女的申请材料吗?

单身的作家兼教授玛丽莲·凯(Marilyn Kaye)则有6个教子教女,包括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特莎·达尔(Tessa Dahl)作为知名儿童作家罗阿尔·达尔(Roald Dahl)的女儿、名模索菲·达尔(Sophie Dahl)的母亲,更是炙手可热,竟有22个教子教女。她要记住每个孩子的生日,按时送礼。她17岁的教女来纽约,她要陪着看歌剧、电影,忙得简直应接不暇。一些意志强烈的孩子,还自选自己的教父教母。比如一家医药公司的继承人约翰逊(Casey Johnson)不满母亲给挑的教母,自己一口气找了好几个教母,包括名演员的寡妇、大企业家的妻子,同时还挑了一个著名戏剧导演当自己的教父。

希拉里·克林顿喜欢重复一句俗话:培养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这个意思是说,孩子的成长,不仅需要家庭,而且需要一个社区的关怀,当然也需要一些自己父母之外的长辈的指点。毕竟再好的父母,也有不足之处。特别是一些成功人士工作繁忙,对自己的孩子没有时问照顾,就更需要朋友们帮忙。教父教母之盛行,和这些恐怕都不无关系,对孩子的成长当然有好处。目前中国的中产阶级,挣了钱忘了孩子,他们的子女其实很需要类似这种教父教母(类似中国的干爹干妈)的帮助。

但令人担心的是,美国社会阶层分化日益严重。这种教父教母的风气,只会深化各阶层间的鸿沟。那些能够找到有钱有势的人给自己的孩子当教父教母的,本身一般也都是非常有地位的人。比如CNN的主持人可以和哈佛的院长通过教子“联姻”,一个工人则绝对进不了这个圈子。这些富家子弟,靠着家庭的经济和知识优势,在教育上已经领先别人一步,而教父教母们又对他们一路扶持,弱势阶层就更难与之竞争。美国一方面有种族平权、有针对贫困学生的奖学金,试图打破社会的既得利益,给下层社会提供机会;另一方面优位阶级又通过这种教父教母的体制,将阶层之间被打破的墙再修补上。所以,自20世纪60年代林登·约翰逊的“伟大社会”以来,国家对弱势阶层有一系列的扶助计划,但是贫富分化还是日益严重。贵族在改头换面地不断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