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培养精英
1047000000007

第7章 如何衡量美国大学的优异?

那么,何以证明美国大学的优异呢?衡量的尺度有多种多样。我们中国人不久前掀起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运动,把一流大学等同于研究性大学。这虽然出于误解,但也算提供了一个标准。上海交通大学对世界大学的排名,就是建立在各大学获诺贝尔奖的数目、在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数量的基础上的评估,描绘的是不折不扣的“研究性”。《经济学人》也加以引用。以这个标准操作,在2004年上海交大排出的世界前20所大学中,美国的大学占了17所。剩下的只有剑桥(第三)、牛津(第八)和东京大学(第十四)。在前50所大学中,美国大学占了35所。也就是说,越是顶尖的大学,美国的优势越大。另外,在世界的诺贝尔奖得主中,有70%是在美国的大学工作。根据2001年的统计,世界上30%的科学和工科论文以及44%的最经常被引用的论文出自美国大学。

但是,这样的标准,即使用来衡量精英大学也是片面至极。因为大学的主要使命还是教育,研究仅是一个面向。比如,美国有大量的本科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也可译为“人文学院”),在交大的排名中是不可能出现在前列的。而在著名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World Report)的全美大学排名中,这些本科文理学院和研究性大学是分开列的。举个例子来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上海交大的排名中居世界第四,全美第三。但是,从2005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提供的数据看,伯克利本科生的SAT(美国大学入学智能测验)中间档次的成绩,仅在1200到1450分之间(满分为1600分)。

但在本科文理学院中,有十几所院校学生的SAT中档成绩在这个水平之上,另外还有十几二十所和这个水平相当。在文理学院的排名中与另一所学校并列第二十五的麦卡莱斯特学院(Macalester College),学生中档的SAT成绩在1260到1450分之间,超过伯克利;而与另外6所学校并列第五十五的惠顿学院(Wheaton College),学生中档的SAT成绩也达到1230到1420分之间,和伯克利半斤八两。要像中国这样以高考成绩论高低,伯克利不过是个二流大学。读书好的高中生,并不看中伯克利。可见,漏过这些文理学院,就低估了美国的高等教育。因为这种本科生的学院,已经成为美国特色,在其他国家很难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力量。而这些学院中顶尖的十几所,无论从学生素质还是教育质量来看都和常青藤不相上下。

除了这种精英教育外,对美国大学体系的评估,还要看其社会效益。在这方面,美国的大学也许更是鹤立鸡群。在美国,大约有1/3的适龄人口在大学读书。在这些人中,又有1/3会读研究生学位。高等教育的普及率非常高。另外,非传统学生,也就是大龄学生,占的比重明显比大多数国家的相应比例要大。在美国上大学没有年龄限制,40%的大学生在25岁或25岁以上。另外,老年人上大学成风。我所在的萨福克大学(Suffolk University),地处波士顿市中心,波士顿地区65岁以上的居民都可以免费旁听,算是对当地社会的一种服务。更重要的是,美国的大学给穷人提供了较多的机会。20%的大学生来自生活在贫困线或贫困线以下的家庭。有一半的学生读半日制。80%的学生要靠打工支持自己。学校也努力给学生提供校内工作的机会。比如我的学校,校内图书馆人员、邮差、办公室的帮手,许多都是学生。

不错,美国大学的学费贵得出名。在2003—2004年度,四年制的私立大学平均学费为每年18400美元,州立大学的学费平均5400美元。同时美国家庭的平均年收入不过5万美元上下。但是,联邦政府每年给学生的资助,将近815亿美元之巨,相当于一个小国的GDP。另外,私人的捐助也不可胜数。从联邦政府、州,到大学本身,都给学生提供奖学金。杂七杂八的资助加在一起,使一个中等家庭的子弟平均只需付大学学费标价的34%。像哈佛等精英大学,干脆免了低收入的学生的学费。所以,美国大学学费看起来吓人,但奖学金充足,加上打工的机会多,穷人还是上得起。这样的成功,当然和美国的财富有关。主要由西方发达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其成员国2001年在每个大学生身上的投资额平均为1万美元,美国则高达2万,比这个平均额高出一倍。在美国,校友、慈善家无不为大学慷慨解囊。

难怪人称美国人是大学狂。有一次,我陪来访的弟弟逛耶鲁,他看了那些本科生学院、图书馆、法学院后目瞪口呆。记得当时他问我:“现在美国是世界首富,盖这些宫殿般的学校不奇怪。可这些都是老房子。人家这么下本儿盖学校,是在有了钱以前,还是在有了钱以后呢?”这确实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这些建筑拔地而起时,美国已经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不过,其中几栋最辉煌的建筑,却是大萧条时代的产物。要知道,在一个这么年轻的国家,哈佛的建校是在1636年,比美国建国还早一个半世纪左右,距清教徒在新英格兰登陆仅两年的时间。当时的清教徒刚刚登陆,由于找不到粮食,或在新土地上种不了庄稼,许多人饿死。可见,人家是还没有吃饱肚子就开始建大学。这种推崇大学的文化,自然会培育出优异的大学。美国的大学很快凌驾于欧洲之上,也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