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培养精英
1047000000061

第61章 美国大学球队教练的工资

指的是在1984年全美大学橄榄球决赛中,波士顿学院队的四分位弗吕蒂在关键时刻一记美妙的传球,使波士顿学院战胜了迈阿密大学,成为全美冠军。一时间,申请该校的学生增多,校友捐款也踊跃。一系列研究证明,大学运动队在全国大赛中告捷,直接影响到其学生报名申请的人数和校友捐款的数量。球打得好,学校的声誉也会提高。

美国大学里哪个阶层工资最高?虽然目前已经有5位校长年薪(加福利)超过百万,但他们的工资绝不是最高的。从学校拿走最大的工资单的,恐怕就是我们中国大学里最不起眼的“体育老师”,也就是说球队的教练。

不妨举个例子。佛罗里达大学校长,2005年挣不到48万美元。该校的篮球教练则挣170万美元,比校长高3倍半。密歇根州立大学校长挣34万美元,该校篮球教练挣160万美元,比校长高快4倍了。杜克大学有南部耶鲁之称,校长年薪55万多美元,但同校的篮球教练年薪140万美元。康州大学校长年薪48万多美元,但同校篮球教练年薪150万美元。肯塔基大学校长年薪50万美元多一点,同校篮球教练竟挣190万美元!如今都说大学校长薪水越来越高。但是人们忘记了,在一所规模大的大学聘一个教练的钱,够聘几个校长的了。大家还不要忘记,这些大规模的大学,并非仅有篮球队,常常还有橄榄球队和其他许多运动队。虽然其他教练不可能薪水太高,但是篮球和橄榄球这两个队,百万以上年薪的教练可谓司空见惯。

为什么会如此?因为大学体育已经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大学篮球、橄榄球一级联赛的上座率、电视转播收入、广告收入,仅次于NBA、NFL。但是,一个大学生运动员的花费,不过是一笔上学的奖学金而已,和NBA、NFL的一个职业选手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年薪比,成本低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也是为什么大学纷纷投资这些项目的原因。比如密歇根州立大学,投在篮球上的钱一年高达600多万。杜克大学年投资达到740万。篮球不比橄榄球,虽然两个都赚钱,但橄榄球规模大,上场队员多,传统强队优势大。要塑造一支优秀的队伍,需要多年的经营。篮球简单,场上仅5个队员,弱队找到个好教练,招几个优秀队员,一下子就翻身。所以,篮球是挣快钱的地方。在美国大学篮球中,效益最好的是亚利桑纳大学,每年投资篮球410万,收入1660万。在美国大学篮球一级联赛中,70%的队是赚钱的。这一水平从1993年以来维持至今,非常稳定。

当然,各校球队的效益不一。美国人经营体育,算钱钉是钉铆是铆。他们一定要算到花多少钱才能赢一场这种细节上。贡萨加大学2005年仅投资篮球160万美元,不到同级队平均水平的2/3,但如今排在第四的位置上,效益奇高。波士顿学院投入篮球250万美元,仅排第十一,逊色不少。但是,人家一算账,平均赢一场球的投资为不到10万美元。相比之下,另一所大学马凯特(Marquette)要花30多万美元才能赢一场,成本比波士顿学院的赢球成本高3倍多。但是,即使这所学校,篮球还是在赚钱。难怪体育经济专家指出,大学篮球是一个运转良好的买卖(走笔至此,不禁想给中国足球界提个建议:算算我们的国家队、职业队,每赢一场要投资多少,并以此作为衡量投资效益的指标)。

这些篮球投资,有40%是花在教练身上。如今年薪过百万的大学篮球教练已经有十几位了。其次的开支是旅行经费。这个数字也常常接近百万。特别是一个队要乘包机出去比赛,花销甚大。当然,有些省钱的学校,用个大轿车让球队“拉练”,省下一大笔开支。

目前让人忧虑的是,大学体育经济虽好,但开支的增长有超过收入的势头。最近几年,大学体育投资的增长率比大学预算的增长率高3到4倍。比如康州大学,自1999年赢得全美大学男女篮球双料冠军后,篮球收入增长了44%,2005年达到770万美元。但是,投入在同期翻了一番,2005年达到550万美元。虽然还是赚钱,但投入总是超出收入的增长率,过不了几年,就可能出现赤字。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趋势?一是因为竞争太激烈,油水太大,大家都要争相一赌。特别是在季后赛的淘汰战中,每多活下来一场,电视转播收入就滚滚而至。这对一些小学校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财政收入。但是,更重要的恐怕还是在一些非直接的收入上,即所谓的“弗吕蒂效应”。

所谓“弗吕蒂效应”,指的是在1984年全美大学橄榄球决赛中,波士顿学院队的四分位弗吕蒂在关键时刻一记美妙的传球,使波士顿学院战胜了迈阿密大学,成为全美冠军。一时间,申请该校的学生增多,校友捐款也踊跃。一系列研究证明,大学运动队在全国大赛中告捷,直接影响到其学生报名申请的人数和校友捐款的数量。球打得好,学校的声誉也会提高。一流大学,如哈佛、耶鲁,可以不在乎这些。因为进那里读书的学生知道上学是为什么。所以一流名校中,在一级联赛中逞威风的,也只有杜克大学、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等少数几个学校。但是,一般的州立大学,教育对象常常就是一些喜欢赶时髦的年轻人。他们常常一看这个学校赢了球,或者有超一流的健身房,就觉得那里酷,马上决定报那个学校。报名的人一多,学校自然有竞争力。

这一点在康州大学表现得格外明显,也许我们可以称之为“康州效应”。康州大学篮球是传统强队,特别是女篮,简直就是梦之队。任何学校偶尔击败康州女篮,都可能成为全国报纸的头版新闻。1999年该校男女篮成为全美双料冠军,当地老百姓倾城出动,游行庆贺。这所普通的州立大学,顿时名声大噪,校友们慷慨解囊,州政府也加大对学校的拨款,财大气粗后,学校又盖实验大楼,又聘明星教授,野心勃勃地要升级。在这种情况下,谁还敢亏待球队?

不过,有一利必有一弊。学校拿篮球当摇钱树,忽视了队员的教育。甚至在录取运动员时网开一面,把几乎目不识丁的队员录取到大学中来。这方面的问题,如同我在另文讨论的橄榄球队的问题一样严重。2006年2月25日,《纽约时报》又发表长篇调查,题目为《只教篮球的学校》(Schools Where the Only Real Test Is Basketball),揭露了许多假高中,只雇篮球教练,上课就是打球,考试就是比赛,一堂文化课也没有。最后这些学生都还拿到高中毕业文凭,进了大学。体育沾教育的光赚钱,商业化冲击大学教育质量,已经成为媒体讨论的重要话题。全美大学体育联合会面对压力,几经讨论,反复许诺要采取措施。但是,措施常常变成一纸空文。面对这么肥的财政收入,面对球场上如此激烈的竞争,让谁撒手也不容易。

体育本来是美国人培养精英的一个重要手段。可惜,如今许多大学,把体育“外包”给弱势阶层,一般大学生反而成了看客。与此同时,体育明星天文数字般的收入,给穷孩子一种幻觉,觉得自己只要打球,早晚也有那一天。这种不现实的梦想,如同毒品一样,把许多穷孩子推向运动场。但是,美国职业体育的水平越高,选拔人才的竞争就越激烈,当职业明星的梦就离这些穷孩子越远。特别是在黑人中,体育就是让大多数黑人青年,把自己的钱全交给了科比(Kobe Bryant)等几个明星。几百万人的赤贫,创造了几个百万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