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培养精英
1047000000057

第57章 为了进大学而在体育中拼杀的孩子

参加“全明星特快”兜网球夏令营的有4500名女孩。她们大部分来自俱乐部而非学校代表队。许多已经事先给各大学的有关负责人写信,请他们来看自己在场上的表现。在这些女孩子中,只有非常小的一部分可能拿到体育奖学金,即进入一级或二级联赛。其中能进一级联赛的,大概只有5%。所以,夏令营的结果,是许多女孩子会失望地空手而归。

但是,总有少数人会好梦成真。17岁的雷切尔·格雷拉(Rachel Guerrera)就是一个例子。她代表长岛精英黄背心俱乐部出战,是当地高中毕业班的学生。如今,她成了布朗大学、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乔治城大学、波士顿大学和圣母大学的招募对象。她在场上的使命,是阻止对手得分。虽然在女子兜网球中不容许身体冲撞,但她可以用自己的身体“堵枪眼”:挡住对方的射门线路或挡住其球杆。她的对手称她是一头“牲口”。

雷切尔·格雷拉实际上身材苗条,根本不属于五大三粗、没有脑子型的“牲口”。她是典型的优等生。她在高中里当了4年的班主席,平均分数达到97分,SAT达到1360分,已经达到上常青藤的标准。但是,因为家里不富裕,她需要体育奖学金来完成大学学业。她为了这次选秀,已经投资1500美元包装自己。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她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几千个小时的训练、比赛、熬夜读书,乃至冰袋、止痛药。

在这次的“全明星特快”中,她一个星期要拼下7场比赛。在第六场比赛中,杜克大学的教练在观战,但她腿已经直不起来了,胸部异常沉重。她让教练换她下场休息,用冷毛巾提神,几分钟后又冲到场上。她的队友特拉奇因为比赛训练过度,已经有疲劳性骨折,需要拄拐杖。医生警告,如果不立即卧床休息,可能导致完全的骨折。但是,波士顿大学的教练来看比赛。怎么办?她从六年级就开始练,难道就此前功尽弃?她决定一赌,强行上场。结果,她拿到了波士顿大学的奖学金。

球场上竞争之残酷,已经有些像是沙场。耶鲁大学兜网球男队主教练安迪·谢伊(Andy Shay)说:“每年我们观察5000个左右的学生,其中只有9或10个最终会来耶鲁读书。在耶鲁,一个学术上表现优异的兜网球队员,要比其他学生在申请上占优。”

当然,来自家长的压力是巨大的。这种压力常常要教练来承受。一些家长不停地给教练打电话,要求让自己的孩子进常青藤。甚至在一场比赛中,一个家长因为裁判的判决而暴跳如雷,冲到场上质疑。

宾夕法尼亚大学兜网球队的前防守队员、青少年教练和裁判戴夫·普罗斯纳(Dave Prossner)为了这些焦虑的家长写了一本书:《高中运动员选秀指南》(High School Athlete Recruiting Guide)。按他的建议,孩子的运动才能在中学时开始显现,需要请本校教练进行评估。到了高中阶段,孩子要不停地到由大学教练参与组织的训练营地展示自己的才能,争取给人家留下印象。美国的高中有4年。到了二年级,就要选择20个左右的大学,给那里的教练写信,表达个人对到那里上学、打球的强烈兴趣,并寄上自己的体育履历。这一履历,要随着自己的升学不停地更新。到了高中三年级,就得不停地参加选秀夏令营。同时,要最后选择8所左右的大学,去进行非正式的访问,和教练及录取办公室人员接触,并且准备一盒记录自己比赛精彩镜头的录像。不过,他警告,不管你去哪里探路,教练总要问你的学习成绩。兜网球可能帮你进大学,但是,你必须符合大学的要求,要证明自己的脑子。

总而言之,体育竞争是大学竞争的一部分。那些刚刚达到分数线的学生,可以通过自己优异的体育才能作为“特长生”进入常青藤。用1999年普林斯顿的毕业生克里斯塔·萨马拉斯(Crista Samaras)的话来说:“我不过是勉强合格而已,但我是个运动员。这是我到了普林斯顿的原因。兜网球是我的敲门砖。”

美国研究精英大学录取的社会学家杰罗姆·卡拉贝尔(Jerome Karabel)总结了申请大学的一个常识:推荐信、面试、课外活动、SAT成绩、运动员背景、校友背景等,是录取的几大基本因素。你很难向法国人、德国人、日本人或中国人解释明白:为什么抱着球奔跑的能力和进全国最顶尖的大学有关系?然而,我们不理解这一点,也就不理解美国的大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