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培养精英
1047000000051

第51章 异军突起的耶鲁商学院 (1)

SOM秉承这一精英精神,严格控制规模,每年录取200个学生,而哈佛商学院一年要收900人。由于人数少,一堂课的平均规模只有25人,大课不超过80人,小课可以只有8个人,同学之间关系密切。学校在这种小巧温馨的气氛中,强调同学之间的合作和团队精神,而不是竞争意识。这也更适合SOM所寻求的为社会服务而非为个人利益争斗的教育目标。

如果你在阿富汗的山洞里过了几年,出来后突然听到有人称耶鲁商学院是全美商学院中的“五大名校”之一,你也许会吃惊得从椅子上摔下来。就是在几年前,耶鲁商学院还被视为一个不伦不类、去向不明而只会靠着耶鲁大学这块牌子撑门面的二流学院。如今,在美国商业界和教育界,已没有人可以不正视耶鲁商学院的崛起。

耶鲁商学院(School of Management)简称SOM,创建于1976年,校龄不及有300年历史的耶鲁大学的十分之一,在强手如林的美国各大商学院中,也不过是个刚学走路的孩子。作为一个后进要与传统悠久的学校竞争,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办出特色,而不是简单地在众多的商学院中再加一个;一是如何建立传统,使本校能在同行中形成一股势力。

不幸的是,在开始阶段,这两个问题解决得都不好。为了办出特色,创建者别出心裁,立意要为公共事业和私人企业两方面培养人才。这样,一方面可以与只顾为私营企业培养人才的传统商学院划清界限,另一方面也少一点铜臭气,与一向强调人文学科的耶鲁大学显得更和谐一些。当时的校名是组织与管理学院(School of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这也是SOM这一简称的来源。在耶鲁提起商学院,没人会说Business School,大家只说SOM),授予的学位是Master in PubLic and Private Management(简称MPPM),目的是强调对非营利性机构和公共部门的服务。

然而,这一独树一帜之举实在有些立意太高,不切实际,使SOM独特到了怪异的地步。SOM培养出来的学生到了商界,被视为缺乏必要的商业训练,难以应付激烈无情的市场竞争;到了非营利部门,则被视为铜臭气太浓。在20世纪80年代,有人干脆把SOM戏称为School of Disorganization and Mismanagement(乱组织胡经营学院)。1994年,校名中的Organization不得不被去掉,成为现在的School of Management。

特点创不出来,建立传统就更是无米之炊了。传统是靠年头堆出来的,刚刚建立的学校怎么可能有传统呢?但传统对于一个学校的成败又至关重要。传统长的学校毕业生多,校友的捐助就多。更重要的是,校友们在生意场上形成势力和网络后,会提携后进,使日后的毕业生好找工作。几年前,一位在华尔街拿到工作的耶鲁学生对笔者诉苦,说耶鲁在美国政界、司法界权力赫赫,唯独在生意场上关系不多。先不说商学院办得太晚,目前没有什么校友得势,大学本科的相关专业,也只有经济学这么一门,太宽泛,太理论化,不像有些学校有金融、管理等许多具体专业,结果自然影响耶鲁学生在生意场上的运气。总之,学校没有特色和传统,学生打不出去,这么一个弱学院在耶鲁这一精英大学中的合法性就会动摇。1996年,耶鲁校长Richard Levin明确了他的最后通牒:“SOM要么成为一流的学校,要么就不要这样苟延残喘。”

所幸的是,1995年Jeffrey E.Garten成为SOM的第8任院长,这一任命改变了SOM的命运。此公在克林顿政府中曾出任负责国际贸易的商业部副部长,并且是一位在华尔街从事国际投资的银行家。他首先把SOM的学位从古怪的MP PM改成传统的商学院学位MBA。他强调:“我们是响当当、硬碰硬的商学院,97%的毕业生都要进入商业界。不过我们依旧与众不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来会在某个时期服务于公共与非营利机构。我们会为他们向这方面发展提供必要的技能训练。我们要为未来的企业界和社会两方面培养领袖。”换句话说,要先加强基本的商业技能的训练,然后在此基础上发展自己的特点。

本着这一精神,他主持了对课程的全面修整,重点加强会计、市场、金融、战略、管理等几个传统基础课程,同时招兵买马,加强师资力量。几年内,SOM的师资力量扩大了42%,实力大增。有9位资深教授最近离开哈佛、康奈尔、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Carnegie Mellon这样的一流商学院而加盟SOM。后来从哈佛挖来的大名鼎鼎的Florencio Lopez-de-Silanes说,他之所以决定离开哈佛拒绝其他名校许诺的教职而来到耶鲁,主要是SOM已经是美国商学院中的五大顶尖学校之一,而SOM的师资已足以和哈佛与斯坦福抗衡。General George Rogers Clark讲座教授Dick Wittink在康奈尔干了17年后也加盟SOM,理由是耶鲁的综合优势和SOM对研究的重视。

在耶鲁校方的大力支持下,SOM于1998年创建“领袖论坛”(Leaders Forum),把企业界的领袖人物请到校园里来;1999年再创“国际金融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Finance),从事环球金融业务的研究,并建立经济与市场的数据库;2001年又成立了一个有150万美元资金的由学生经营的风险投资公司,可以在当地进行投资;同时还成立了一个Chief Executive Leadership Institute,集思想库和教育中心为一体,使世界企业界领袖可以交流心得。2002年,世界银行的总裁Jim Wolfensohn参与创办了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Corporate Governance,隶属于“国际金融中心”。这一机构将与耶鲁法学院和由墨西哥前总统Zedillo(耶鲁毕业生)领衔的耶鲁“全球化研究中心”合作,研究世界范围内的企业规制(Corporate Governance)。目前,这样的机构只有很少几个商学院才有。

耶鲁位于康州的小城纽黑文,距纽约要开车两个多小时,读文学、历史是个世外桃源,学经营管理,未免离生意场太远,妨碍学生和世界金融中心、企业界领袖的接触。然而有了上述的项目,SOM一下成了企业界的一个思想中心,企业界领袖出入频繁,使学生眼界大开。然而,Garten并不满足于此。他首创了SOM巡游团(SOM on the Road),亲自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利用自己的关系网络,不仅让学生开开眼,同时也把学生推荐给外部世界。1998年,即他上任的第三年,他带领一小组学生访问华尔街的纽约证券交易所,以向学生展示华尔街的幕后运行。在交易所转了一上午后,他们得以和证券交易所的主席Richard Grasso共进午餐。以惜时如金著称的Grasso与这些学生聊得过于高兴,以至让一位外国的财政部长等了他半个小时。最后,所有的学生都从Grasso那里拿到一份工作。

这一午餐,被视为SOM历史上的转折点。没有传统、没有显赫校友提携的SOM毕业生,终于引起了企业界的重视。SOM在美国商学院中的排名也扶摇直上。比如在2001年4月《华尔街日报》的排名中,SOM名列第三,竟超过了显赫的哈佛商学院好几位。《华尔街日报》的排名主要体现毕业生雇主的意见,这种“老板意见”可以说与学生的前途最为相关。在2001年Forbes的排名中,SOM排第6名。Forbes的排名反映的是受雇者的意见,即那些商学院的毕业生工作以后,对自己上商学院的教育投资回报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