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培养精英
1047000000049

第49章 哈佛宾夕法尼亚大学挑战商学院排名

教育质量不能以教育者的话为准,必须有第三方的客观意见。同时,教育的消费者,大都是并不太理解教育的人。他们必须有个简单方便的工具,决定如何选校。在这方面大学除了拼命把自己说得天花乱坠外,并不能给教育的消费者提供更可靠的信息。况且,各家排名,角度不一。只要把自己制造排名的方法和标准交代清楚,就对未来的学生有参考价值。

2005年几家大媒体的国际商学院的排名出炉,一些传统的著名商学院的排名引起了争议。比如大名鼎鼎的哈佛和宾夕法尼亚的商学院,在最有影响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排名中分列第一和第三,在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的排名中分列第二和第一,在《福布斯》(Forbes)的排名中列第六和第二,是商界公认的最高学府。但在2005年《华尔街日报》的排名中,仅分列第十四和第六。《经济学人》旗下的智库Economist In telligence Unit(EIU)在其2005年10月公布的排名(以下简称《经济学人》排名)中,因为2004年排名第四和第八的哈佛和宾夕法尼亚大学拒绝提供有关材料,把两校从正式排名中拿下来,引起不小震动。

我曾经介绍过,关于大学的排名,一直受到教育界的批评,认为这是那些不懂教育的人在进行商业炒作,误导学生。但是,因为大学招生又是一场有商业色彩的竞争,媒体排名影响相关学校的生源,所以各校对排名又非常注意。商学院的教育最为市场化,排名的种类也最多,比如除了《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排名外,《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经济学人》、《福布斯》、《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都推出自己的排名,让人眼花缭乱。对此,教育界的态度是既严厉批评,又不具体得罪。也就是说,嘴上声讨,但实际上不管哪家制造排名的媒体来要学校的材料和数据,各大学都投入资金和人力帮助收集,生怕不配合会使自己在排名上受到惩罚,破坏了学校的广告效应,最终影响到生源。

不过,媒体也有自己的声誉问题,不敢随便乱排。特别是排名这么多,哪一家最有可信度、最权威,就有个竞争问题。哈佛和宾夕法尼亚这两张在商学院教育中最硬的牌子,也就看准了这一点,开始拒绝和媒体合作。媒体也不敢有强硬的反应。《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商业周刊》等都在没有获得两校合作的情况下,继续将两校列入排名。《经济学人》2004年就没有获得两校的合作,但照样将它们列入排名。2005年则在前十名商学院之下,将两校不计名次地列出。

这两个学校表示,由学校出面向学生收集媒体所需要的信息,太昂贵,太费人力,而且有侵犯学生的隐私之嫌。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发言人更进一步指出,这种排名像是选美,对未来的学生只提供了很少有价值的信息。《经济学人》负责排名的人士则反唇相讥:“学生来哈佛读商学院,要花7万美元。他们当然有权利要求第三方的评估,了解这么多钱花得值不值。”

这场争议,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底下的权力较量,却是最实际的。这两家顶尖商学院,有自己的本钱:不管你是哪家媒体,有如何的声望,排名里没有我,就不成其为排名,没有人会信。但是,小学校要同样这么做,媒体只要把该校从排名中拿掉,该校就从未来的学生的视野中消失,以后再也招不到什么学生了。所以,这场争议,只能是王侯之间的抗衡。

那么,各媒体的排名究竟有多大合理性?为什么哈佛和宾夕法尼亚拒绝提供排名的数据和信息后,各媒体在回应时处理方式不一?这就必须对排名本身有个分析。我虽然在大学教书,按理应该鄙视行外人的商业化炒作,但实际上则一直是排名的爱好者。我认为教育质量不能以教育者的话为准,必须有第三方的客观意见。同时,教育的消费者,大都是并不太理解教育的人。他们必须有个简单方便的工具,决定如何选校。在这方面大学除了拼命把自己说得天花乱坠外,并不能给教育的消费者提供更可靠的信息。况且,各家排名,角度不一。只要把自己制造排名的方法和标准交代清楚,就对未来的学生有参考价值。举个例子,《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排名,评价的是学校的综合实力,注重硬件,比如设施、财力、师资,等等。在这个排名中靠前的,大多是财大气粗、师资力量雄厚的学校。《华尔街日报》的排名以雇用商学院毕业生的老板的意见为准。在这个排名上靠前的学校的学生,一般雇主都比较喜欢,在为人谦和、善于与人合作、有良好的伦理标准等方面,得分非常高。哈佛大学的学生太不可一世,自然大家敬而远之,在这个排名中的名次也就下来了。

《经济学人》的排名则另有特点。这个排名主要不是立足于学校的设施和实力,也不侧重雇主的意见,而是以学生的感受为衡量标准。为了制定这个排名,主办者调查了世界各地在最近20年毕业的10万名以上的学生,工作量之大可谓惊人。学生评价商学院,自然和雇主不同。举个简单的例子,雇主喜欢为人谦和、在工资上要求不高、勤勤恳恳的雇员。但花了几万美元上商学院,谁不想多挣点?所以,从学生的角度看,自己毕业后的起薪就是评价学校的最重要的因素。用这把尺子一量,结果就大不一样。在众多的排名中,《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经济学人》的排名都属于国际性排名。在这些排名中,顶尖商学院几乎是美国的学校一手遮天。但《经济学人》2005年的排名与众不同,在前十名中挤进两所欧洲学院。其中第一名还是西班牙纳瓦拉大学(University of Navarre)的商学院,该校在《华尔街日报》的全球排名中仅排第十九。第五名是瑞士的管理发展国际学院。该校在《华尔街日报》的综合排名中也排第五,但在全球排名中列第一。

你说这样的排名违反常识吗?人家手里有硬的标准:毕业生的起薪。纳瓦拉大学毕业生的平均起薪是14万多美元,高过任何美国商学院毕业生的平均起薪。学生能不满意吗?

但是,哈佛商学院刚刚离任的前院长金·克拉克(Kim Clark)指出,这样通过调查毕业生来排名的评价标准不准确,最多是个滞后的评估。因为毕业生并不说明在校生的质量。你怎么能根据哈佛商学院30年前的毕业生来评价现在的哈佛商学院呢?

这话说得貌似有理。但不免有些酸葡萄的感觉。人家采访的是最近20年的毕业生,有20年前的毕业生,也有一两年前的。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都有稳定的水准,不可能短时间有本质的改变。更何况,14万多美元的起薪,一看就是这一两年的工资标准,怎么能把人家丑化为考古性评估呢?也难怪有些人说,像哈佛、宾夕法尼亚这样的顶尖商学院,一看自己不排在第一第二,就觉得上排名不值,所以会拒绝合作。

这样的学校拒绝合作,对别的排名影响不很致命。比如《华尔街日报》调查雇主意见,并不依靠学校的合作。但是,《经济学人》调查学生,需要学生的通信信息。学校不给,事情就难办了。看来名牌大学与媒体的斗法,还有的好瞧。要么媒体另外发现渠道找到资料,维持自己的信誉,要么名校谋求妥协,否则完整的排名怕是不容易维持。更重要的是,自从20世纪90年代斯坦福大学校长发表给《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编辑的公开信、抨击大学排名后,各大学对媒体的大学排名的攻击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嘴上骂、底下配合。如今,哈佛和宾夕法尼亚在商学院这一项上给媒体的排名戳了一个洞。以后是否有更多的名校效法?这种抵抗,会不会蔓延到大学本科这种影响更大的排名上来?大戏似乎还在后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