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培养精英
1047000000030

第30章 美国学者的“转会” (1)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制度。就总体而言,这套制度促进了学术竞争,特别是拿到铁饭碗以后的终身教授之间的竞争,为学术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动力。不过,这种竞争不能强调过度。许多教授找到满意的学术环境后,很知道珍惜,并不会为几个钱而轻易放弃现有职位,特别是本校也有对应出价的能力。所以大牌教授虽然流动,但总体而言还是稳定的。

所谓学者的“转会”,即知名教授跳槽,到其他学校另谋高就,抬高自己的身价等,本不是笔者有资格谈的事情。第一,笔者只是个学生,正在写博士论文,还没有找工作的经验,离能够“转会”跳槽还有十万八千里之遥,对此无从谈起;第二,所谓“转会”,一般涉及许多幕后交易,整个过程颇为保密,所以即使当了教授,谈起这些事情来,大家不免也捕风捉影,除非自己在有关的委员会中。但是,这一问题对了解美国的学术制度又很重要。笔者1995年起在美国从硕士读到博士,因为不成器,至今还未毕业。其间看着教授来来去去,道听途说灌了满耳。虽然真假难辨,但反省一下,毕竟许多话是靠得住的教授说的,有些虽然难以证实,但总体而言,这些道听途说对笔者了解美国的学术制度还是有帮助。思前想后,觉得也许有和国内读者分享之必要。但事先必须说明,不要把笔者讲的认定为事实,最好只视之为是了解事实的一些线索而已。

先说说所谓“转会”所指为何。在美国大学教书的教授们,工资多少人们大概有个数,如耶鲁的助理教授平均起薪为四五万美元,终身教授为8万上下等等(哈佛、斯坦福要高得多,不过那是因为那里生活费用贵得多,不一定是待遇好),这些都登在报纸上,没有什么好保密的。不过具体到个人,只要这个人是从别的学校挖过来的,你就无法知道他挣多少。一个博士生毕业,拿到个教职就喜出望外,哪里有心思讨价还价?但你若运气好,同时拿了几个教职,就算有了点筹码:工资可否涨点?课时能否少点?配偶能否帮助安排工作?如此等等,都可以和学校商量,但不能太过分。一来刚刚出道,筹码不多。二来只是个助理教授,以后还要等着学校提你当终身教授,不要先把印象搞坏。

大牌教授就不同了。不久前耶鲁把一个终身教职给了一个普林斯顿的教授。据说普林斯顿听到消息后,立即给该教授买了栋房子,那个教授就不走了。对这一“谣言”,笔者一直不敢轻信,但也不敢不信。一般的规矩是:你在别的大学拿到一个更好的工作,如果想再抬一下身价的话,就通知本校一声,本校如果想留你,就给你一个对应出价(counter-offer)。你比较一下,如果觉得留下更好,就不用费心搬家了。如果学校只对你说声:“祝你好运!”你就赶紧走人吧。当然也有最后不走的。说了走却不走,也不会像在中国这样丢面子。

美国的学术界如同其市场经济一样,竞争非常激烈,教授的工资也都与市场挂钩。比如医学院、法学院的教授,可以挣到十几万或几十万美元,否则这些人就都去当医生和律师了。文学、历史的教授,一般六七万块也就打发了,反正你也没有本事靠这个手艺去别的行当吃饭。不过就算是在教育界内部,在教文学、历史的这些百无一用的书生之间,市场规律照样赤裸裸地起作用,“转会”时有发生。不过以笔者的观察,这种“转会”和对“转会”的对应,在名气大的学校和名气小的学校有所不同。简单地说,大学校讲竞争,小学校讲稳定。

先说小学校。小学校不会一听竞争就兴奋不已。不久前一位耶鲁的毕业生去一个小学校面试,人家问他的问题是:我们这里的学生,有一半不知道他们为什么来读书,另外一半巴不得马上离开这个“鬼地方”。请问你怎么对付他们?弄得这位在7年的博士课程中装了一脑子“后现代”、“后殖民”的书呆子不知所措。这种学校,不需要什么哈贝马斯、福柯,需要的是能向学生的家长说:看看,我们有教文学的,有教历史的,有教计算机的,有教幼儿教育的,我们能够满足你们孩子的任何需求。对这些学校而言,雇个教授也是个费钱费力的事情,初选面试就不用说了,最后三四位候选人的校园访问、讲学,不仅要包食宿旅费,而且几个人陪着,要是折腾半天人家不来,第二年整个程序又得走一遍。所以,只要找到差不多的人,学校会鼓励你安居乐业:给你解决配偶的工作,甚至不给你任何发表学术文章的压力。你没有成就,没人来抢,学校反而有了安全感。

但是,小学校也有咬大学校一口的时候。几年前,耶鲁来了一位日本史教授,三十出头,少年得志。但仅待了一年,就被蒙大拿州立大学挖走了。后来他又拿到斯坦福的教职,但最后还是没有去,留在了蒙大拿。当他走时,我问他理由,他告诉我:在耶鲁拿不到终身教职。美国有所谓终身教职制(tenure)制度,比如文科的正教授,都是终身教授,理工科有时副教授就可以是终身教授。这种职位一旦获得,学校无权解雇,甚至无权让你退休,除非你犯罪。而年轻的助理教授们,一般拿到的职位是“终身轨”(tenure-track),即虽然先当助理教授,但到一定年份,满足了学校的学术要求,就可以被提升为终身教授。耶鲁和哈佛是两个没有这种“终身轨”的学校。其实像斯坦福,有“终身轨”也很难拿到终身教授,人家的门槛很高。但至少在理论上,你到了年头,就有这么个终身职在那里,尽管也可能你拿不到。但没有“终身轨”,就连这种理论上的可能都没有。比如在耶鲁、哈佛,你到了年头,学术优异,但学校没有终身教授退休,也没有钱新设一个终身职位,那么你多优秀也得走人。

那么,是不是在耶鲁、哈佛教了多年后,在小学校拿终身教授就容易些呢?未必。这就是那个去蒙大拿的教授的逻辑。他告诉我:看看,别的学校都有“终身轨”,那就意味着人家选终身教授时都要从本校在“终身轨”上的年轻教授中选,你在耶鲁干了十年,没有拿到终身教职,跑到人家那里,人家却以本校的低级别教授优先,没有你的份儿,到头来你什么也不是。索性乘现在有机会,赶紧脱身。

此君学术优异,已出了两本书,在同龄人中绝对一流,后来又拿到斯坦福的“终身轨”,但还是没有去。理由是那里生活太贵,也解决不了他夫人的工作。蒙大拿生活便宜、舒适,学校又解决了夫人的工作问题,所以权衡再三,还是留下了。从他的例子可以看出,小学校的稳定有其优势。此君能力太强,日后恐怕还是要跳到一流名校去的。但能力若差一点,很可能就在小学校安居乐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