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培养精英
1047000000003

第3章 大学战

整体看来,这样的判定给各大学提高质量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凭数据而非名气说话,也给以下弱势大学创造了提升自己的机会:比如华盛顿大学和西北大学,本来都名不见经传,但这几年常常排在10名上下,甚至有时成为十大名校。

高等教育要不要产业化?这个问题,一直拷问着中国教育界。但在美国,高等教育的精英已经非常产业化了。用前《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执行编辑萨诺夫(Alvin Sanoff)的话说:“现在的精英大学,如同正在打商业战的软件公司,你死我活,都想击败对方。”

竞争一激烈,就会有犯规的事情。2002年春天,普林斯顿录取办公室的几个雇员,竟不惜当“骇客”,进入耶鲁新生录取的网页,偷看11位被两个学校都录取的学生的档案。这些学生中,包括时装模特、布什的侄女劳伦·布什(Lauren Bush)。这一偷鸡摸狗的行为,无非是想偷看耶鲁方面给了这些学生什么条件,自己可以决定用什么筹码把这些学生争取过来。众所周知,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是美国顶尖的三所大学。如此精英名校卷入这等勾当,当然就成了一大丑闻。

然而,如果考虑到美国大学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这样的事情完全是在意料之中。虽然各大学口口声声反对市场的排名,声称这些排名是不懂教育的人在衡量教育,但是在行动上,大家都不遗余力地要提升自己在排名榜上的名次。实际上,各种排名,都是私人机构操作,大学完全没有与之配合的义务。只要各大学拒绝提供有关资料,大学排名就做不成。可惜,如今的排名,已经成了高等教育市场上最有影响的“消费者指南”。根据1995年的一个研究,SAT考分在1300以上的精英大学新生,79%在决定去哪个学校时受了排名的重大影响。分数在1001到1300之间的,有59%考虑排名因素。考到700分以下的,只有27%考虑排名。看来,越有竞争力的学生,把排名看得越重。所以,越是哈佛、耶鲁这样的名校,越不敢得罪排名。

最有名的排名,当然是《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一年一度的大学评价。批评者对这个排名的弱点讲得很清楚:该排名只看投入,不看产出。排名的依据,是一些硬碰硬的数据:学校的财政资源、校友捐助、毕业率、SAT平均成绩、教师与学生的比例、课堂规模,等等。至于学生如何在学校接受教育,则几乎没有评价。

但是,为了对付这样一个片面的排名,各校可谓挖空心思。据《华尔街日报》1995年的报道,20%的学校提交给《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录取学生的SAT分数资料不实。纽约大学没有把100个穷学生的考试成绩包括进去。波士顿大学把国际学生的英语成绩略去。哈佛大学无法解释所提交的成绩为什么比实际高15分。

提前录取又是一招。因为《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非常重视各学校的“选择率”。这个“选择率”话分两头:一个大学在申请者中录取的比例低,就说明这个学校难进、有竞争性。所以,再好的学校,即使知道你不够格,也希望你申请,以求用被拒绝的学生人数压低自己的录取率。录取以后,多少学生决定来,这个比率也同样反映了学校的竞争力。为了提高录取接受率,一些学校就对学生提出交易:你把我们列为“第一志愿”,录取后不能去别的地方,我们则在录取上给予优惠。这样就等于录取一个来一个,大大提高了录取接受率。在2001年,哥伦比亚和耶鲁这样录取的学生几乎占了新生的一半。2003年的一个研究表明,选择提前录取的学生,被录取的机会要提高50%。但也正是这样,提前录取的学生的学术记录明显比正常录取的学生弱。耶鲁后来决定取消提前录取的方式,这大概也是原因之一。

更有意思的是,像Emory University等紧跟在一流大学之后的院校,常常拒绝录取最优秀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大部分只会去一流大学,把自己当候选,录取了也不会来。结果,学校的录取接收率大大提高。

批评者指出,这样的市场竞争,把大家的精力都集中在如何包装自己上,忘了教育的本分,使商业化侵蚀了大学的独立性和学术传统。但是,整体看来,这样的判定给各大学提高质量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凭数据而非名气说话,也给以下弱势大学创造了提升自己的机会:比如华盛顿大学和西北大学,本来都名不见经传,但这几年常常排在10名上下,甚至有时成为十大名校。伯克利大名鼎鼎,但本科教育不佳,大课太多,常常排在20名以后。我有个朋友的孩子被芝加哥、伯克利等名校录取,但最后决定去西北,就是因为亲身的校园访问使他们认定西北比这些大名校更好。看来排名还是颇有准的。

美国大学,有私立、州立,还有所谓营利性大学。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大学是产业。但是,大部分大学,不得不按产业的方式经营、在市场上竞争。一个学生可以被几个大学同时录取,大学选择学生,学生也选择大学。这样,就不仅有学生之间的竞争,大学之间也必须竞争。这一点,实在是中国的高等教育应该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