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培养精英
1047000000023

第23章 怎么教育长不大的孩子

我们的社会和大学,应该给临时辍学创造便利条件,应该鼓励在社会上奋斗的人回到学校接受“继续教育”。实际上,如果一些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大龄同学能够和刚刚从高中出来的学生坐在一个教室、住一个宿舍,彼此互相学习、激励,我们的大学教育质量,恐怕会有明显的提高。

大学教育的一个基本预设,是社会对人生的划分。在美国人常规的概念中,人生分为童年期,青少年义务教育期,如果上大学,毕业后才进入工作期,还要结婚生子,最后到了60多岁退休、进入老年。在这一旅途中,受教育阶段、工作阶段、退休阶段分得清清楚楚。因此,从18岁到22岁,一直是正常的“大学年龄”。

但是,现在美国社会的发展,开始打破了这样的分段。我在《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一书中对此有过初步的分析: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是世界工厂、制造业的中心。高中毕业后,大部分年轻人就在本地的工厂就职,终生不愁。因此18岁高中毕业就是受教育期、青春期的结束,成人期的开始。许多人20岁上下就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后来大学普及,成家立业推后,不过一般年轻人22岁左右大学也毕业了。富裕的父母,一路供孩子读书。但到了毕业典礼后的一个月,钱就断了:孩子算是变成了大人,要自己对自己负责。教育阶段虽然延长了,但还是和工作阶段截然分开的。

如今,美国正常的大学年龄正在演化为18岁到30岁。甚至有一个民调显示:美国大部分人认为26岁才是青春期的结束。最近美国的媒体捧红了一个大明星,威斯康星一所州立大学的学生。此公并无特别才能,但有些怪僻:1994年进大学后,就待着不肯走,至今已经度过了12年大学生涯,其间互联网崛起,IT泡沫破灭,他却仍然没有毕业。最近,以大学生为主顾的娱乐媒体公司国家讽刺文社(National Lampoon)为他支付学费,提供住房,刻意将他塑造成一个媒体的娱乐明星。大型饮料公司给他赞助。他出入一些最著名的电视节目,财源滚滚。在大学无忧无虑地混12年本身竟成了一个职业。

为什么这样的人能在当今的美国走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挑战了传统的人生分段,拒绝长大。同时,这种挑战,又多少反映了同龄的美国人正在做的事情:他在大学泡12年,如今美国上大学的正常年龄段不也快变成12年了吗?只不过他把这样的现实给戏剧化了。在真实的生活中,这12年的读书生涯,是边读书,边工作,或两者交替。在受教育期和工作期之间划出一条明确的界线已经越来越困难。

为什么会如此呢?首先人在生理存在上的期待已经不同了。1900年,美国人的平均寿命是47岁。如今18岁这一代,大部分可能活到近90岁。人生旅程几乎延长了一倍,大家当然就不急着赶路,而要给自己留出时间多规划规划。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接受那种先闭门读书,然后义无反顾地开始职业生涯的传统模式。他们在读书时就想体会一下真实世界的滋味。进入真实世界后,也不像过去那样死心眼儿地一直往前走,而是一步三回头,随时准备回来读书。

生命的延长给了年轻人慢慢走的本钱。社会的变动和知识经济的崛起则逼着他们用更多的时间理解生活、为未来作准备。如果像20世纪50年代那样高中毕业就进工厂,人成熟不成熟无所谓。因为只要老老实实按指令干活,一辈子衣食无愁。现在则是企业外包、制造业萎缩,各种服务业此起彼伏,一会儿互联网兴起,一会儿IT泡沫破灭,一会儿生物工程大盛,世界变幻莫测,今天学的热门明天可能就没用,很少有过去那种别人给你安排好的稳定职业结构。这辈子要干什么,必须自己选择,有时还不得不再选择,并且独立为之承担后果。所以,大家读一两年书,就“下海”试一试,有了经验后再回学校进行训练。生活的意义、事业的规划、谋生的技能,所有这一切,不可能通过封闭的4年寒窗而完成。人要一点点地成熟起来,在精英大学中的学生,还会趁年轻读完本科,工作一段再读研究院。但大多数非精英学生,怕是要在本科时就走走停停。像过去那样不成熟就一头扎进生活中,恐怕会被撞得头破血流。

这一切,都给现有的大学体制提出了挑战。现在的大学还是为18~22岁之间未经世事的孩子们准备的封闭结构,但是,如果一个人30岁才毕业,这期间则要工作,可能结婚生子,生活变得复杂得多。大学有给正在工作的学生开的业余学校吗?有给学生的孩子办的幼儿园吗?教学怎么和学生的工作经历配合?怎么回答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最实质性的问题是:象牙塔里的封闭教育哲学,怎么才能开放、拥抱外面的世界?

应该说,美国在应付这些挑战时,准备还是相当充足的。美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比较多元化。正常的四年制精英大学确实比较注重18~22年龄段的全日制教育,但是,大量草根大学,特别是两年制的社区学院、新兴的营利大学,非常注重大龄学生、半工半读学生的需要。即使是像哈佛这样的精英大学,秉承着为社会服务的优良传统,也开办业余学校。个别大学已经开始给学生的孩子设立幼儿园。相比之下,中国的大学体制在这方面太死。许多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大概是因为关在学校脱离现实太久。为什么不鼓励他们在大二、大三出去闯荡一番,有些工作经验后再回来有针对性地读书呢?许多农村的民工,因为生活所迫放弃了上大学的梦想。如今他们进城打工,就在大学附近生活,我们为什么不能给他们提供一些上业余学校的机会呢?我们的社会和大学,应该给临时辍学创造便利条件,应该鼓励在社会上奋斗的人回到学校接受“继续教育”。实际上,如果一些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大龄同学能够和刚刚从高中出来的学生坐在一个教室、住一个宿舍,彼此互相学习、激励,我们的大学教育质量,恐怕会有明显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