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培养精英
1047000000020

第20章 营利大学的崛起 (1)

营利大学的意义不在其本身规模或市场份额的大小,而在于其对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影响。对培养一般人才的美国大学来说,营利大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了竞争,主流的大学必须重建自己的财政纪律,回应市场的要求,使大学的经营更加理性化。

如今高等教育改革之风席卷全球。美国的大学已经成为公认的范本。但是,美国高等教育近十几年最大的一个变化,却常常被人们忽视。这一变化,就是营利大学的崛起。

美国的大学,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分为公立(州立)和私立。前者如加州大学的几个分校、密歇根大学、维吉尼亚大学;后者最有名的就是大家津津乐道的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按另一种层级性的分法,则是研究性大学,文理学院,社区学院。不管属于哪一类,大学都属于“非营利”机构,不追求利润,政府也不收税。公立大学是政府教育投资的结果。私立大学则靠捐款和学费,更像是个复杂的慈善事业。

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的一个“异数”在美国崛起:营利大学。这种大学由一些上市公司控制,直言不讳地追求利润,而且如同正常的企业一样,向政府缴税。在1991年,还只有一个被承认授予学位的高等教育机构在股票交易市场上市,即DeVry,Inc.。8年后,则有了40家。这些机构从1994年到1999年吸引了48亿多美元的投资。

目前,美国每年花在教育上的钱为6500亿美元,使教育成为医疗之后的第二大产业,比国防开支还大一倍。在这一块大饼中,营利性教育机构占有75%的份额。按目前的趋势发展,到2010年左右,美国的高等教育市场有25%将被营利大学占据。综合大学教育数据系统(Integrated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Data System,简写IPEDS)的数据表明,1996年,美国15%的两年制和四年制大学属于营利型,拥有学生30多万,占美国大学生总数(14367530)的21%,全职教师26万,占美国大学教师总数(528000)的5%。根据美国教育部1996年的数据,美国两年制和四年制的传统大学,公立和私立加在一起共有3427所。另有669所营利大学。这就使美国大学总数达到4096所。

不过,营利大学的数据可能被低估。根据专家的计算,在2000—2001年度,营利大学的数量大致在750所左右。另外,一些传统大学,也开设了营利型的教育分支机构。如纽约大学的继续教育学院(School for Continuing Studies),全国科技大学(National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的NTU Corporation,乃至哥伦比亚大学的数码媒体分部Morningside Ventures,等等。美国还有大约7000所的“业主学校”(proprietary school),教授一些中等教育以上的专业技能,如商业、电工、食品服务、烹调、室内设计、医疗服务、摄影、交通等。总之,营利型和非营利型机构在美国教育中一直平分天下。只是当20世纪90年代营利大学异军突起后,营利型教育才变得引人注目。

根据美国教育专家乔治·凯勒(George Keller)的总结,营利大学的崛起,有四大原因。第一,美国经济转型,越来越依赖知识;第二,成人教育迅速扩张,目前美国的大学生,有一半年龄在25岁以上;第三,新的电子技术的发展,使教育变得更加灵活,可以在多种时间和地点通过多媒体技术授课;第四,传统大学费用的上涨速度,超过消费品物价指数上涨的1/3,这就使得一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重新估价传统教育,寻求其他的选择。

那么,营利大学是否能够保证教育质量?一个以利润为主要目标的机构,能否实现教育的目标?这是人们首先问的问题。传统高等教育界人士,也以此否定营利大学对教育的贡献。为回答这些问题,从事营利型教育的人士纷纷著书立说,不仅为自己辩护,而且挑战传统的高等教育体系。其中理查德·S.拉什(Richard s Ruch)在2001年出版的《高教公司:营利大学的崛起》(High Ed,lnc.:The Rise of the For-Profit University)最为引人注目。此公曾在几个传统大学当教授、院长(dean)。后来跳到营利大学当院长,两面的情况都有亲身体会。他的结论是,大学的好坏,不能用营利或非营利来区分。有很糟糕的非营利大学,也有很糟糕的营利大学。但也有很有质量的营利大学,就像有许多优秀的非营利大学一样。营利与非营利,描述的是大学的经营方式,不是界定大学好坏的形容词。

攻击营利大学的人,多来自传统的非营利大学。但这些人应该意识到,营利大学的合法性,正是来自近几十年传统大学危机。最近经济学家理查德·维德(Richard Vedder)出版的《为了学位而破产》(Going Broke by Degree),从保守主义的立场,对大学危机作了一番总结。他认为,大学费用的上升,已经达到了荒谬的程度。顶尖的私立大学一年费用4万多美元,早已超出了老百姓的负担能力。大学费用不断升高的原因,在于大学的运作不受市场规律的制约。大学的经费,主要来自联邦、州政府和捐助人,而不是学费。因为不主要靠学费过日子,大学就不会像直接面对消费者的企业那样经营。为了拿到大笔经费,大学好大喜功,一天到晚想的是雇名教授,建立大型研究计划,不管对教学有多大的好处,更不管费用多高。一旦有了名教授,有了许多一流的研究,大学的档次就提高了,对政府和捐款人就更有吸引力。说白了,大学的经营就是寻租,根本不守财政纪律,花钱没有边际。结果办大学的费用越来越高。教育成本也因此跟着上涨。也正是如此,他对靠学生的学费生存的营利大学大为赞赏。

在这一市场派人士看来,教育就是个产业。大学就要按市场规律来经营。那些所谓非营利大学,只是标榜不图利。可是真正看看其校长们,还不是在搞钱?一些自由派人士也指出,现在的大学校长和过去不同,当校长的主要资本不是学术建树、教育思想,而是能否要来经费、拉来赞助。所以,现在的校长基本上就是个CEO。比如埃蒙·M.凯利(Eamon MKelly),1981年就任图兰大学(Tulane University)的校长。他的大部分生涯,是在福特基金会和联邦政府里度过,后来当了两年副校长,马上成了校长。罗兰·W.施米特(Roland W Schmitt)在1988年到1993年期间任伦斯勒理工学院(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的校长。在此之前,他在通用电气公司(GE)干了35年。1993年密歇根州立大学请M.彼得·麦克弗森(MPeter McPherson)来当校长。此公原来是美国银行的副总裁,并曾任福特总统的特别顾问,里根政府的国际发展局主任和副财长。企业总裁已经在接管大学。传统大学何必把自己打扮得那样清高?

所以,理查德·S.拉什引用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的主张,把营利和非营利这样的概念从高等教育的词汇中去掉,代之以缴税和免税的大学,并对二者进行了一番系统的区分。首先,那些所谓非营利的大学不仅免税,而且接受大量纳税人的钱的补贴。其中来自联邦政府、州和地方政府的拨款占了公立大学一半的经费和私立学校17%的经费。营利学校不仅没有这种纳税人的补贴,而且要把自己税前营利的40%拿出来缴税。其次,那些非营利大学靠捐款人的捐助建立捐赠基金。特别是在私立学校中,捐赠基金的大小决定了学校的实力。

营利大学则要靠投资人买股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许多营利大学,根据教师的服务年限,给教师一定数额的本校股份或股票期权(stock-option)。这就像IT产业一样,让每个职丁都成为企业的拥有者,刺激他们想尽办法为自己的企业尽力。尽管营利大学没有终身教职制度,教授们由于部分拥有了学校,也有相当的主人翁意识。另外,非营利大学追求的是自己的声誉、排名,营利大学则追求利润,要保证持股人的利润。在教育上,非营利大学注重知识的创造,营利大学则注重已有知识的应用。非营利大学以学科发展为中心,营利大学则以市场为中心,现实中需要什么就教什么。

免税与缴税,有补贴与无补贴,这些特点给两种大学之间的竞争带来了双重不平衡。在这样不利的条件下,营利大学看上去存活都不易,何谈“营利”?又如何能够和非营利大学分庭抗礼?在这样不利的竞争中赚钱,如何保证教育的质量?

这最后一个问题是最好回答的。美国有3000多所非营利的免税大学,大家争夺生源非常激烈。一个非营利大学,因为享受着纳税人的补贴、大笔的捐款,教育质量不高,照样可以存活。但营利大学则不同,一切靠学费,没有教育质量,学生肯定不会来,根本无法在市场上立足。在这种不公平的竞争中存活,必须靠优于他人的质量才可能。

那么,营利大学如何才能克服种种不利、在竞争中获胜呢?其实主要还是靠竞争对手的弱点吃饭。如上所述,非营利大学不是市场经营,而是寻租,缺乏成本意识,常常烧钱办教育,制造一些“白象”(white elephant)工程,造成巨大浪费,入不敷出,最后无法维持。营利大学则严格地进行企业经营,把教室当车间,控制成本,严把质量关,保证学生满意。具体而言,营利大学不像非营利大学那样请明星教授,并且尽可能减少教授用于研究的假期。因为研究属于创造知识的范围,而营利学校的学生是来学习如何应用已有的知识的。教授传授既有的“手艺”,比创造新知识要便宜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