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培养精英
1047000000018

第18章 精英会淹没在大学中吗 (2)

在当今全球化的高等教育的扩张中,中国已经处于带头羊的地位。中国大学生的增长,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比例都是世界最高的。但是,由于管理过死、体制过于单一、教育资源过于集中在政府手里,近年来的高等教育扩张给中国大学带来的是危机而不是机会。我在近著《谁的大学》中已经论及,中国高等教育的投资,不应通过教育拨款集中在少数精英大学,而要通过教育券的手段分散到学生手里。只要学生达到一定的程度,比如超过规定的高考分数线,就可以从国家那里得到教育券,用来支付学费。学校凭收到的教育券,从国家手中兑换现钱。这样,大学必须先在市场上争夺消费者,招来学生并提供了教育服务,才有要钱的资格。在这方面,对公立、私立大学要一视同仁。这样,民间资本看到有利可图,会大量进入高等教育。

没有北大、清华这样的实力的民办大学,可以通过降低费用从而降低学费来吸引学生。这种低层级的大学,会给整个大学体系施加巨大的价格压力,抑制高等教育费用的上涨。真正的一流大学,也可以在竞争中产生。可惜在今天的制度下,大学没有提供教育服务,就先向政府要钱,打造自己的品牌。各大学都好大喜功,烧钱兴事,唯恐不够一流、要不来经费。这不是市场行为,而是寻租。结果是高等教育费用不断上涨,却没有人真正关心教育质量。近年来中国大学的费用在绝对数目上迅速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许多家长宁愿把孩子送到欧洲读书。这说明中国正在成为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失败者,正在丢失自己的市场份额。现在中国的高等教育怕的不是遍地野鸡大学,而是几个“一流”垄断教育资源。只有放松管制,让民间教育自由发展,中国才可能利用现在的机会成为一个高等教育大国。

第一章 世界理工科教育的未来——苏珊·霍克菲尔德,麻省理工学院和波士顿

生命科学的对象不是机器,而是人和生命。科学和价值观念、道德问题会纠缠不清。比如干细胞的研究、克隆技术的发展,甚至安乐死的争议,都涉及深刻的伦理问题,一点细节就会招致科学界之外的政治、宗教力量的卷入。

麻省理工不能再把学生关在实验室里,而要扩展其人文教育。这一变化,在目前的麻省理工本科教育中已经显示出来。过去麻省理工招生时总把加州理工学院看成自己的主要竞争对手,如今则要和普林斯顿争夺学生。同时,欧盟也有不少人酝酿在波兰建设一个欧洲的麻省理工,挑战美国的科技优势。要保住美国的科技优势,麻省理工任重道远。它目前的转型,预示着世界顶尖的理工科教育的未来。

2005年对于世界教育之都波士顿来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年初,哈佛大学校长萨默斯因提出一个男女先天的差异可能是导致女科学家过少的原因之一的假说,引起美国高等教育界的风暴,招来了哈佛教授们的不信任票。然而,就在与哈佛一桥之隔的地方,前耶鲁大学的教务总长苏珊·霍克菲尔德(Susan Hock-field)正式就任麻省理工学院的第十六任校长,成为统治这个一直被视为女人禁地的世界最高工学院的第一位女性。与四面楚歌的萨默斯形成鲜明对照,当苏珊·霍克菲尔德作为未来校长第一次出现在麻省理工时,竟赢得了5分钟之久的全场起立鼓掌。也许更为重要的是,刚刚跨入新世纪之际,这个工程师的摇篮第一次迎来一位来自生命科学领域的学者作为自己的领袖。

无巧不成书。哺育哈佛、麻省理工的波士顿,2005年超过纽约、洛杉矶等城市,成为美国企业经营费用最高的大都市。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波士顿的高科技产业使当地集中了各种专家,他们工资奇高,因此波士顿劳动力费用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6%。人才的升值,说明这个教育之都正在取代西部的硅谷,成为美国乃至世界高科技的龙头。根据《波士顿环球报》的评选,从事生命科学的四大公司,名列2005年波士顿100家最大的公司的榜首。作为一个产业,生命科学正在取代计算机科学而成为经济的主要动力。从教育到经济,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在开始。

先说苏珊·霍克菲尔德。2005年她54岁。如果按萨默斯男女天生不同的假说,苏珊·霍克菲尔德正好为之提供了一个反证。一般的成见认为,男女才能之不同,出生不久就能够看出来。女孩子喜欢玩娃娃、过家家,她们的游戏特别具有叙述性。这令人想起女性的文学才能。男孩子则喜欢玩枪、汽车,并且常常把玩具拆散,看看里面到底是怎么回事。这被人用来解释男人为什么攻击性强、富有探求精神,为什么喜欢搞科学、当工程师等。苏珊·霍克菲尔德在上小学三年级时,人家送给她一块表。她则好奇要看看这个表是怎么运转的,于是一点一点地将之拆散。等她触动发条之时,表砰的一声散开,零件撒得满屋都是。她为此兴奋得不得了。这算是她最后跑到“男孩子的领域”中的最早迹象。

不过,她最感兴趣的,还是生命的运转规律。这大概要归于女人的天性吧。1973年,她大学本科毕业,专业是生物。6年之后,她在乔治城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获得解剖与神经学的博士。从1980年开始,她在长岛的冷泉港(Cold Spring Harbor)实验室工作5年,老板是1954年发现DNA结构的科学家之一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1985年,她到了耶鲁大学,从事特别与儿童相关的脑癌研究。1998年,她成为耶鲁大学研究院的院长,这也是历史上第一个来自医学院的教授担当此职。到了2003年,她成了耶鲁的第二号人物:教务总长。

麻省理工选择她,自然和她高超的政治技巧有关。她当耶鲁研究院院长之时,笔者还是那里的研究生。当时学生中传说,她是个典型的女强人,在读研究生时和几个女友一同发誓:不拿到终身教职不要孩子。此事真假不可考。但如今她的独女仅十几岁,是快40时才生的,显然是在拿了终身教职以后的事。不过,真见其人,全无强悍的痕迹。她走到校园里,碰到笔者这样从来不认识的研究生,也一直都春风满面地微笑、打招呼,让人感到十分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