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培养精英
1047000000011

第11章 谁是世界第一名校 (1)

从2000年开始,各校的名次就相对稳定。普林斯顿成了王中之王,在2000年和2001年连续两次名列第一。哈佛第二,耶鲁第三。从2002年开始,普林斯顿和哈佛并列第一,耶鲁长期名列第三,大家的地位相当固定。在文理学院中,威廉斯学院(Williams College),阿默斯特学院,斯沃斯莫尔学院(Swarthmore College)也基本依次列为前三名,很少有变动。这几个学校的超一流地位,似乎没有什么争议了。

2005年8月29日出版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按惯例提前一个星期出版),又一次公布了全美大学的排名。普林斯顿、哈佛大学连续四年并列第一,耶鲁大学连续四年屈居第三。

美国的大学排名,名目多样。但是《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排名影响最大,也最有争议。每年排名一公布,有些名校的校长和高级官员就出来说排名很荒谬,把高等教育变成了超级市场的货架,劝大家不要理睬。1996年,斯坦福大学校长格哈德·卡斯珀(Gerhard Casper)致信《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编辑詹姆斯·法洛(James Fallows),批评排名误导公众,掀起了对该排名的质疑运动。1998年,美国法学院协会公开要求《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结束对法学院的排名,称这样的排名是“误导性的和危险的”。美国律师协会所承认的180个法学院的录取部院长几乎一致联名签署了一封给申请法学院的学生的信,要求大家无视这个排名。

但是,排名还是具有挡不住的诱惑。一些二流、三流学校和小学校常常把自己的名次在本校网站上公布:本校被《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评为美国最优异的大学之一!同时,虽然许多著名大学嘴上说对排名不屑一顾,每年却精心为该杂志的评定提供数据。93%的美国大学自愿填写该杂志的调查表,没有大学的合作,这个排名根本就不可能出笼,可见大家还是“愿打愿挨”的关系。甚至常有一些精英大学,有意提供误导性的数据,以求提高名次,最后被该杂志抓住,成为学术丑闻。到目前为止,虽然大家对排名口诛笔伐,但是主要的大学拒绝合作的事情几乎没有。相反,一些院校以排名为中心制定政策。比如,鼓励明明没有希望被录取的学生申请,这样申请的人多,录取的比例就小,显得学校有竞争力。一些二流大学,放着最顶尖的学生不录取,盘算的是这些学生肯定会被更好的大学录取,只不过拿自己当最后不得已的选择,录取了的学生不来,在数据上就降低了本校的竞争力。更不用说,这个排名,已经成了美国高中生和家长的择校圣典。即使像普林斯顿这样近十年来排名最高的学校,名次一跌,就会失去一些精英学生。

为什么这个排名影响这么大?首先当然是排名的人力财力投入巨大,以15组不同门类的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调查翔实,资料充分。同时,评定方法公开,编辑对公众的批评,能够有所根据地答复。当然,也许是最重要的,就是排名的市场推销有术。《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和《时代周刊》(Time)、《新闻周刊》(News Weekly)是美国三大时政新闻杂志,影响力甚大。而另外两家杂志,虽然也有对大学的评比,但是没有排名。理由是“不好比”。这样的态度虽然老实,但却难以吸引读者。《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干脆把所有大学都排座次:今年哈佛击败耶鲁,明年普林斯顿力克群雄,好像是年年开高等教育的奥林匹克。即使是看不上排名的人,也忍不住要看。一般要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和他们的家长,怎么能经得起这样的诱惑?

况且,排名即使对那些很懂教育、不会盲目跟着排名的指挥棒转的家长,也有非常实用的价值。比如,一个在耶鲁上了本科,在哈佛读了研究生的家长,对几个名校当然有相当了解。但是,孩子一旦考不上常青藤,那到底是应该去维吉尼亚大学呢,还是去韦尔斯利学院(Wellesley College)?看看排名,对这些学校的大概实力就有所了解,帮助自己进行初步选择。虽然排在第三十三位和第三十四位的学校孰高孰低不好说,但在30到40位的学校和80到100位的学校之间毕竟还是有水平距离的。2004年我自己找教职时,特地还买了一本排名。因为有些大学即使很有声誉,我也可能从来没有听说过。榜上有名的,总是靠得住的学校。一些大学里的人批评排名把教育简单化,把苹果和桔子比,误导一些不懂教育的人。殊不知,苹果和桔子固然不同,但在市场上消费者还是可以通过价格对之进行比较。大多数学生和学生家长,在这些教育界人士看来都属于不懂教育的。他们终究必须自己作决定上哪个大学。排名就是他们的“傻瓜相机”。

除了排名之外,那些教育界人士并没有给主流的学生和家长提供一个更好的、可操作的选择。不过,排名即使实用价值大,使用时也要分析。首先,这个排名是本科教育的排名,不是大学实力和影响力的排名。关于研究院和职业学院(如法学院),该杂志另有排名。虽然本科生教育是美国大学的首务,但和大学的综合水平还是不能等同。举个例子,大名鼎鼎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华盛顿大学或西北大学相比孰高孰低呢?在中国读者眼中,伯克利无疑是世界一流名校,后两个大学设在哪里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但是,在这个排名中,华盛顿和西北分别排第十一和第十二,前两年这两个学校常常进前10名。而伯克利仅排20,过去还常常进不了前20名。再看看学生的SAT成绩,这两个似乎不知名的大学的学生成绩明显胜过伯克利。我的一个台湾朋友的孩子,几年前被伯克利、芝加哥大学和西北大学录取。能去伯克利和芝加哥这样的名校,在台湾的亲友面前当然有光。但是全家到校园一访问调查,还是选中了西北。伯克利第一个就被淘汰。理由是那里班太大,学生没有人管,甚至不上课也没有人知道,街上还有卖听课笔记的。你看看排名,西北确实也比另外两个学校高。看来人家并非乱排。

另外,虽然是本科教育的排名,但该刊把研究性大学和本科文理学院分开排名,读来又复杂一些。这两类学校的区别,我在近著《谁的大学》中已经有分析。研究性大学顾名思义是注重研究,学术明星多。但是这些明星并不一定专注教学。况且学校大,班也大,老师名气响当当却不认识学生,学生并不一定得益。文理学院没有那么多学术明星,教授们却专心教学。学校小,有的就一两千人,班也小,老师和学生交往甚多。用我们中国人的话说,这样的学校对学生盯得紧。所以许多美国家长愿意把孩子往这些小文理学院里送。比如在文理学院中排名第二的阿默斯特学院(Amherst College),中间档位学生的SAT成绩在1350到1550分之间。在研究性大学中,除了哈佛、普林斯顿、耶鲁、斯坦福、麻省理工、加州理工等几个学校比这略高一点外,其他学校的成绩大都在此之下。拿文理学院中前5%的院校和研究性大学中前5%的院校比,你很难分出高下。从本科教育质量上看,往往前者更实惠。

这个排名最大的一个问题,还是重硬件不重软件。有人甚至因此说它“只计投入不计产出”。硬件顾名思义就是学校的基本设施,如建筑、实验室、教授人数、奖学金等。有人挖苦说,这种排名实际上是各校的水电费排名。为什么这么说呢?举例而言,耶鲁的健身房号称是世界第二大,是个老旧的建筑,本来考虑拆掉,但为了保护旧建筑还是花了比新建一个多一倍的钱翻修了一下。建筑老旧,水电、供暖、制冷等系统工作效率就低。我曾经在2005年5月底到那里锻炼,其时室外几乎是夏天,有的地方已经使用冷气,但更衣室里的旧暖气竟烧得烫手。即使门窗全敞开,还是担心里面会热得着火。耶鲁为此支付多少费用,只有天晓得了。假设另有一个新大学,盖了一个同样规模的新健身房,用计算机控制供暖和制冷系统,省下80%的电力。结果怎么样呢?耶鲁浪费的这些钱,可以使它在排名上比更懂得节约能源的大学更靠前。为什么?因为评定中有一项:各大学在每个学生头上平均的投入。水电费对一个大学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浪费一些,就可以使该大学在每个学生头上的平均投入提高!

这样的荒诞,确实比较极端。但平心而论,这样做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硬件可以衡量,软件怎么衡量?毕竟,有些硬指标,如师生比例、班级规模、教育经费、入学成绩、录取率、毕业率等,还是很能说明问题的。所以,即使是明白人,也会认真参照这个排名。

软件容易变,硬件却不容易变。这就造成了各校在排名中的位置移动缓慢。但是,比较一下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这6年的排名,还是有些微妙的变化。这在精英院校中更是如此。

在20世纪90年代的排名中,排前几位的大学名次起伏大一些。以哈佛、耶鲁这对冤家而论:1995年哈佛第一,耶鲁第二;1996年耶鲁第一,哈佛第三;1997年哈佛第一,耶鲁第三;1998年两校并列第一。这期间,普林斯顿基本在前三名,有时与上述两校之一并列。但一个顶尖学校一年间名次就浮动两位,可以说非常不稳定。1999年最为戏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