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与企业家谈经论道(第三辑)
10463700000001

第1章 前言

在《与企业家谈经论道(第三辑)》即将出版之际,我油然而生了一种特别的感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一种说法,老子《道德经》第42章中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意味着三不是二的简单数字相加,而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与企业家谈经论道(第三辑)》的出版,标志着我们几年坚持下来了,从而使我们尝到了“坚持就是胜利”的那番滋味。当然,我们拥有的这点执著从根本上说是来自于读者的喜爱。一本书,一份情。我们的这份情意,如果读者不接受,那就是自作多情。正是由于有了与读者的情感交流,我们才有了“谈”的资格,才能“论”到如今。

《与企业家谈经论道(第三辑)》的出版,也意味着我们的责任更重了。既然是三生万物,今天到三了,今后如何生出万物,就要看我们再坚持一下的努力。我们坚信:只要读者喜欢,我们就会把这本书续下去,把这份情酿得更加浓烈;我们希望:经过我们若干年的努力,用我们的这套书从一个角度记载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成长轨迹;我们奢望:当需要对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这段成长历程进行修史时,能够用上这套书。

《与企业家谈经论道》虽然已经出版到第三辑了,但我们在本书第一辑中所倡导的理念是坚持不变的,这就是: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只有每个企业充满活力,不断成长并具有核心竞争力,才有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稳定发展;只有更多的中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并在全球化的经济舞台上成为产业的引领者,才有中国经济的强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揭示企业成功的奥秘,分析企业失败的诱因;畅谈经营企业之术,纵论成长企业之道,不仅对于国家的繁荣富强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对于企业的基业常青也是不可或缺的。这是因为,它会为成功企业提供取之不尽的肥沃土壤,为那些在黑暗中苦苦摸索的企业带来用之不竭的灿烂阳光。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我们编写了这本《与企业家谈经论道》,而且我们计划将以后每年推出一本,为实现以上理念做出我们最大的努力。

探索企业经营之道、成长之道、常青之道,并把各个企业灵活运用的、丰富多彩的各种“道行”,总结、提炼、上升为一般的“经典”,单靠专家学者在书斋中的苦苦研究是不可能的,只有企业家在一线的埋头经营也是不可能的。惟一可行的道路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让专家学者的理论之树得到企业家的实践营养,让企业家的实践之麻得到专家学者的理论梳理。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为专家学者和企业家搭建了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合作的舞台。因此,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就成为本书的一个突出特色:它既不是专家学者“无的放矢”的自我“对话”,也不是企业家“漫漫而谈”的自我“欣赏”,而是理论与实践的“对话”,理论与实践的“对接”。我们期望: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对话”和“对接”,提炼出中国企业理论之“经”,探索出中国企业经营之“道”。

选入这套书的企业家,既有赫赫有名、战功卓著的大企业家,也有名不见经传但却经营有方的企业家;既有国有企业的企业家,也有民营企业的企业家;既有国内企业的企业家,也有外资企业的企业家;既有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家,也有传统产业的企业家。这种涵盖面极大的选择,目的就是要使“对话”的企业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从而充分展现不同行业、不同层面的企业家经营企业与企业经营的各具特色的“道行”。在这里,我要特别提出的是:非常感谢这些企业家们。他们在国内外市场激烈竞争的重压下,能够静心地坐下来与我们一起谈话、一起思考,这是相当难能可贵的,充分体现了他们所具有的企业家特质,这也是他们经营企业之所以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本书中与企业家“对话”的,既有企业管理教授,也有经济学教授;既有在学校中主要从事教学科研的学者,也有在企业家群体中采蜜的记者。他们从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不同的角度,运用已有的理论,对企业家面临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并用企业家的实践检验已有的理论,发展已有的理论。虽然他们的努力可能没有把企业家的风采全部展现出来,精华全部提炼出来,但只要由此能够引发人们对此问题的思考,他们也就感到是极大的宽慰了。不过,他们非常欢迎同行的批评指教,以便把“对话”做得更好。

本书收入的访谈录先后发表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杂志2004年各期。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经济科学出版社第十编辑室吕萍主任,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杂志杨万东、王碧峰热情的无私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谢意。

黄泰岩

2005年2月2日

于中国人民大学资料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