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低碳学习法:与大自然的对话
10427900000017

第17章 奇迹出自平凡

自然界中的普遍性的形式就是规律。

——恩格斯

核心提示:只有真正运用了五种感觉器官,我们才有资格考察真理,才能把生活当成宗教,把落叶当成诗歌,把鸟鸣当成音乐,把死树当成警示教材,把所有当作一切。

今日清明,细雨纷纷。众人争先恐后拜山祭祖。我清晨起床,独撑一把雨伞,登上云遮雾绕的白云山,听鞭炮炸响,观自然风光,追忆先贤,探求新知。

进入山门,风清物宜,一派生机盎然。我情不自禁吟道:“雾霭茫茫,山色苍苍;雨声滴答,蛙声高亢;梧桐绿叶,一身新装;白花满地,莺飞草长;天风浩荡,引我向上。”

自然以无限壮丽的风光永不停滞地引导着人类的思想。我沿台阶拾级而上,试图从这无边风光中接近知识。人,来自于自然,死后也归于自然。拜祭先人,也就是与自然对话。如果我们相信有灵魂的话,应当在自然中寻找所需要的答案。

人类思想虽然被归于精神范畴,并非独立于自然之外。人死,碳水化合物之“形”随之消失,但人的物质元素融进了大地,转换为另一种能量,人的思想叠加进了宇宙,附载在万物中,与自然一同进化,永不消亡。这就是我相信每一片叶子都写满答案的信心基础。

真知不在别处,不在古代,就在当下,就在身边。“只要专注于真理,就会产生美德的政府。”我记不清这是哪位先哲的名言。第一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仿佛异香四溢。我相信凡人也一样,只要专注于真理,就会产生美德的人。比如,山路边这株鸡冠花树,那花像是一串串红色的朝天椒挂在绿叶间。择一朵观察,发现这花与别的花不同,只有一个花瓣,其花柱也往有瓣的一边倾斜,加上柱头上的点点花蕊,其形状极像一只公鸡之冠。花柱与花蕊向花瓣倾斜,说明生命有寻求保护的天性。看来,其树之名由花而来。花的变异使树具有了新的内涵,这就是基因变异的意义。基因的变异也就是物种的进化。物种的名反映物种新的特性,而这一特性正是与其它物的根本区别,于此我们能够认识新事物。

思想是发展变化的,而常识总是对思想做出种种限制。在我们的经验中,凡花,必多花瓣,必对称,这就是花的“巧成”性质。我从这鸡冠花树下走过多少回,并没有发现鸡冠花违背既定规律。变异就在身边,真知就在眼前,我们却视而不见。我们总是习惯于关注远处的大事,不屑于观察身边的细微事物;总是在昨天的经验世界打转转,不敢超越教条回到丰富活泼的现实世界寻找答案。

由原子组成的世界,没有真正的大,所有的伟大都在细微之中,所有的奇迹都在平凡之中,所有的问题都能在现在找到答案,最伟大的理论和最先进的思想诞生于对当下细微事物的观察:老子观察流水悟道,孟德尔观察豌豆发现了基因,弗里施观察蜜蜂的飞行发现了蜜蜂语言,爱因斯坦观察百分之一毫米的花粉发现了分子存在的证据,摩尔根观察果蝇把遗传学推进了一大步,道格拉斯观察树木年轮发现了太阳黑子与气候的关系,牛顿观察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阿基米德观察洗澡水溢出澡盆发现了浮力定律……

与先贤相比,我们应该汗颜:上天赋予我们认识真知的五种感觉器官,我们却多是用来享受——用眼睛看好看的,用耳朵听好听的,用鼻子闻香的,用嘴巴吃甜的……我们有过多少真正的观察?鸡冠花以单花瓣的独特形象在眼前开了一春又一春,我却对此变化视而不见。

现在,我坐在读书台上,轻风从山下吹来,雾已经渐渐地散了。山坡上那片梧桐树,以浑然新绿呈现在我眼前,向我散发逼人的勃勃生机,展示一种生命力的震颤。再看周围别的树,却没有这种感觉。同是春天的树木,给我的感觉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别的树既有新叶又保留了旧叶,即使新叶也是陆续萌发的,不像梧桐,千叶齐发,满身新绿,一律翠嫩,毫无杂色,给我以全新的视角冲击。

马克思说:“理论要想说服人,理论必须彻底;理论要想彻底,必须抓住事物根本。”梧桐对旧叶子彻底的否定,以一身新绿征服了我的视角和心灵。我们为什么总是在功利或技术的层次里绕来拐去呢?难道我们不能像梧桐一样彻底否定苍老的旧叶而萌生一种全新的阐述吗?以梧桐新叶一样的力量去征服人、凝聚人、感召人。因此我们要直面现实,跳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来重新审视我们思想的根基。我们既不能忘记过去,但研究历史必须是服务现在。只有现在才是唯一的真实。

变异是一切进化的推动力。同鸡冠花一样,思想也可以是一种变异。基因变异意味着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思想的变异意味着精神对社会的适应。只有这种适应了时代变化的思想才是彻底的,才能说服人。思想理论与物种基因一样,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一般与个别,都是合理的,都符合规律。变异与同化,循环往复,互相演化,无休无止。

如果能够回归真理探索,是我们对先贤最好的纪念。大自然无私地养育我们,启发我们。每一朵花、每一株草都有存在的必然,都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都承载了先人的思想与灵魂。人为毁灭任何一个物种,哪怕是一种极普通的小草,都可能引发生态灾难。相对于自然,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也抵不上一片草叶摇摆的价值。全世界积累的所有知识,也不能彻底解释一朵花绽放时的颤动。

就拿我现在坐着的读书台旁边这株三叶草来说吧,三寸多高,三片嫩叶正在随风摇摆颤抖,显示规律性的运动。旁边的草叶却不曾有这样的运动。这难道不是真知的展示吗?在这样一株小草身上,仅仅是随风摇摆一下,就涉及人类最前沿的学科: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量子力学、随机性、信号传导,更不必说生物、化学、历史、地理、社会学等传统学科。即使是天体物理学,也不是与这株草没有关系,飞船不是搭载了植物种子刚刚到太空么?如果我们进一步考察这片草叶所处的方位,就能得到更多的新知识:草叶处在作为我读书台的这块巨石右边一尺距离的两方小石之间,下面随巨石悬空,上面贴着坡地。明白了它的方位,就不难知道它为什么会有与众不同的运动:气流从空中流经这里,遇到了石块的阻拦,像水过山峡一样,气流在这两块小石间形成峡谷,空间约束增加流动的速度,使石块间的草叶不断均速运动。

唯一的方位,唯一的草叶,唯一的气流,唯一的风中摇摆运动。这么多唯一组成一片草叶的宗教。正如世界没有两块相同的石头一样。这片风中的草叶,与一个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星球一样,都是唯一的,是独特的。我们都能闻风而动,都能迎风起舞,都能在风中展现自己特别的姿态。

今日清明,我以这片草叶为媒,诚邀先贤,叩求真知。大师们踏云而至,聚集在三叶草周围,展开了一场草与真知的讨论。孔子首先拱手说:

“有草动风中,不亦悦乎!”老子提醒道:“草非草,非常草。”禅宗六祖一语破天机:“不是风动,不是草动,是心动。”柏拉图说:“可以撰写一部《草的理想国》。”孟德斯鸠感慨道:“如果我在《论法的精神》中重视阐述草根监督,人类就不会无休止的滥用权力。”弗洛伊德肯定说:“草在风中的运动就是我们意念集中的结果。”笛卡尔接着说:“草在故我在。”培根说:“草就是知识,草就是力量。”20世纪曾到中国讲学的罗素说:“草的运动体现了数学惊世绝俗的美。”最后发言的是在我出世前25年仙逝的博格森,他告诉我:“草的摆动就是时间的川流。”

我还能说什么呢?一片风中的草叶尚且拥有这样的力量,难道还要回答一切问题你才相信真知就在我们身边吗?由此可见,我们离真理有多远,离实事求是有多远。只有真正运用了五种感觉器官,我们才有资格考察真理,才能把生活当成宗教,把落叶当成诗歌,把鸟鸣当成音乐,把死树当成警示教材,把所有当作一切。

你若能做到这样,你就是今世古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