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诱人的海洋
10422300000094

第94章 来自神仙的“预言”——沧海桑田

小问号

我国东晋的葛洪在《神仙传》里有一个精典的故事:汉桓帝时,神仙王方平下凡到蔡京家里。不久,仙女麻姑也到了。她拿出随身带来的食物招待大家,都是金盘玉杯,饭菜大多是各种花果,香气散布在室内外……麻姑说道:“从上次接见以来,已经看到东海三次变为桑田。刚才到蓬莱仙岛,见东海水又比过去浅了,计算时间大约才过了一半,难道又要变成丘陵和陆地吗?”方平笑道:“圣人都说,东海又要干涸,行将扬起尘土呢!”这就是“沧海桑田”的出处。日日夜夜,岁岁年年,在悄然流逝的时光里,山会老吗?海会枯吗?神仙的“预言”是否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世上是否有沧海桑田的巨变?

“沧海桑田”是一个奇妙的神话故事,麻姑的“东海三次变为桑田”,方平的“东海又要干涸,行将扬起尘土”,这些话我们不必当真,更不值得去考证,那是浪漫主义笔法勾勒的一张世间巨变图画而已。不过,科学家以非同一般的视觉研究发现,地球上确实发生过类似神仙所说的“沧桑巨变”。

1074年,我国北宋科学家沈括到河北考察地质地貌,沿着太行山从南往北走,发现“山崖之间往往衔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如带”。他由此推断,那片地域原本是海域,经过黄河、滹沱河、拒马河和桑干河所携带的泥沙冲击、充填,才渐渐变成了陆地,把海岸线向东推移了1500千米。他是最早揭示海陆变迁的自然规律的人。这是沧海变成桑田。

事实上,我国的华北平原在地质史上,经历了多次的沧海桑田巨变。在距今大约1.3亿年前,那里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即燕山运动,太行山地区隆起,华北平原断裂下陷,被海水淹没……就是在最近的800万年间,已经知道有六次的海水淹没了平原一部分,其中有一次渤海的海水一直淹到了太行山脚下。可是,现在华北平原是我国难得的肥沃桑田,一碧千里,景色诱人!

沧海变成桑田的例子不胜枚举。如:珠穆朗玛峰,也曾是被淹没在海底的,考古学家曾在山谷间发现了贝壳化石。还有我国的黄海岸边的连云港、盐城、南通等地域,海岸线在东移,一些海滩渐渐变成了陆地。特别是在连云港地区,300多年前的那场“郯庐大地震”,把在海水中隐隐约约出没的云台山完全“震”出了海面,仿佛一夜间使玉女峰成了江苏陆地上的最高峰,当年的小渔村新浦现在已成了繁华的都市。国外也有这样的事例(详见本书《悲欢离合话沧桑——海底古城堡》),像17世纪非洲肯尼亚蒙巴萨东部沿海的那座5米高的古代城堡,在短短的300年时间里两度沧桑,先沉入海底,再露出海面,像著名的亚历山大灯塔,至今还默默地沉睡在海水里,早已忘却了当年车水马龙的繁华……

事物都有两面性,都是发展变化的。沧海变成桑田,桑田也能变成沧海。

大约3000万年前,广东地区的海岸线距现在海岸线的500千米以外,也就是整个珠江口盆地是大陆一部分,盆地内地势平坦,河流纵横,还有一个巨大的湖泊。到了距今1000万年前,海水大规模向北移动,把整个盆地都淹没了。到了200万年前,第四纪时,才大致有了今天的海岸线。原来的桑田变成了今天的沧海。

海洋会变为陆地,陆地会变为海洋。这种“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尽管人类常常会发出许多感叹,可这是地球自己的事儿。因为地球内部的物质总在不停的运动着,因此会促使地壳发生变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挨近大陆边缘的海水比较浅,如果地壳上升,海底便会露出,而成为陆地;相反,海边的陆地下沉,便会变为海洋。有时海底发生火山喷发或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脉、火山,它们如果露出海面,也会成为陆地。

沧海桑田,是地球老人玩的魔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当我们沐浴着海风,踏着沙沙作响的海滩,遥想当年也许这里正是寂寞的海底世界;远眺汪洋大海,岁推月移,说不定那里有朝一日也会成为人类漫步的沙滩,我们一定会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小档案”

在意大利那不勒斯海湾波佐奥利城附近的浅海边,至今还残存着三根高大的大理石柱。每根石柱中间都如“百孔千疮”一般,而它的上一截和下一截,却保存得比较完整。原来,这三根柱子是2000多年前的古罗马时代建筑物留下的遗迹。当时这一带的地壳在缓慢上升,到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建筑被毁,只残留下三根大理石柱,基部被火山灰埋没了3.6米,剩下的8.7米一段露在外面。公元4世纪以来的1000多年中,地壳慢慢下沉,海水淹没了石柱的大部分,露出海面只有6米了。那浸泡在海水中的一截,长约2.7米,在海水中被牡蛎等剥蚀得百孔千疮;它下面的一截由于火山灰的掩埋,没有受到剥蚀。到了18世纪中期,这里的地壳又徐徐上升,整个石柱又升出海面。20世纪初,地壳再次下沉,平均每年下沉7毫米。20世纪以来,下沉速度加快了,平均每年下沉2厘米以上……2000多年来,这三根石柱经历了几度沧桑:上升、下降,再上升、再下降。它成了地质史中沧桑巨变的“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