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诱人的海洋
10422300000085

第85章 悲欢离合话沧桑——海底古城堡

小问号

人类诞生在地球上的几十万年间,在山林里建造了原始的穴居,在茫茫草原上建筑了“移动的风景”蒙古包,在广袤的平原上留下了像画家笔下小荷点一样的村落,在热闹繁华地段大手笔地构建了一座座城市,而且如滚雪球一样,把城市越做越大、越来越美。人类,在聚居的过程中,一代代人经过不懈努力创造了物质和文化财富,其间,凝聚了多少汗水和智慧啊!可是,悲欢离合,沧海桑田,无情的飓风、洪水、地震、海啸等等各种自然灾害,曾在一瞬间把人类苦心经营的城市摧毁,把无数的珍宝吞没,并深藏在海底……像埃利凯、推罗、阿波罗尼亚港等繁华一时的城市,至今还沉睡在茫茫大海深处,让人类只能面对海底古城堡沉思默想,难舍难忘……

海底古城堡是人类历史的见证者,不论是社会学家,还是考古学家,或者是探险者,甚至寻宝人,都对它一往而情深,使它成为海底世界中最为神秘的东西之一。那些曾经灯红酒绿的城市,一旦陷入海底,让后人感慨万分,心生千结。

非洲肯尼亚东部沿海有个17世纪的古城堡,城堡上长满了牡蛎的贝壳。来到这里观光的游客,面对那些美丽的贝壳必然会心生好奇:牡蛎怎么会爬到古城堡上?难道是建筑大师的杰作,把牡蛎的贝壳镶嵌在古城墙上?都不是。考古学家告诉我们,在短短的300年间,这座古城堡曾两度沧桑,先沉入海底,又浮出海面,好像是一块魔方,被大自然神圣之手掌控着,在陆地与海洋间无奈地沉浮……

在加勒比海中,1692年的那次大地震把岛上的大部分建筑物吞没了,以至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透过碧蓝的海水,还能看到一幢幢房屋的顶盖在水中随着波光在晃动。

在黎巴嫩境内,还有一座非常出名的海底古城堡推罗(现在黎巴嫩的苏尔)。它原是在两个岛屿上建起来的城市,大约兴建于公元前1195年。当时,岛上有造船厂。在公元前950年前后,人们修筑了海堤和砦堡(用于防御的军事建筑物),把两个岛屿连为一体,这样,推罗很快成为当时著名的要塞港口。这是它发展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公元前333年,马其顿大军逼近推罗,在实力悬殊较大的情况下,推罗被迫投降,城市一度衰败下来。后来,罗马人又占领了推罗,作为港口城市又迎来了发展的生机,再度繁荣昌盛,享誉一时,也成为富商们度假休闲的天堂。1935年,法国著名的考古专家、探险专家、耶稣教会的神父安德亚斯·普瓦德巴尔出于强烈的考古兴趣,组织了规模很大的队伍,在推罗陷落的那片水域进行“拉网式”搜寻,并利用航空侦察和水中勘查的两种方法对遗迹的主体进行调查,终于确认了推罗港港口的遗址:整个港口在海底3~5米水下,有两道防波堤,第一防波堤宽8米,深入海中200米,第二道防波堤长250米。虽然普瓦德巴尔带着手下的人还相继找到了造船厂、码头、货场等遗迹,可是要想这座公元2世纪前后的罗马殖民城市完全浮出历史的尘埃,人们还是做不到。因此,“活”在海底的推罗对人类来说,还有无数谜团等待着破解。

在利比亚东北部的海岸,人们一直在寻找阿波罗尼亚港。它是最古老的海底城市,是古希腊最大的殖民地之一,公元前631年由古希腊人建成。公元前90年左右,阿波罗尼亚港成为罗马统治下的北非粮食的重要输出港,在罗马时期发挥过重要的港口作用,经济、文化等在当时非常强盛,受到人们的关注,后来被无情地淹没在海洋里。1958年,英国剑桥大学的著名学者N·C·弗莱明克,带着一批水下考古专家和他的学生利用平板测量原理,在塑胶绘图板上绘出了由于地壳下沉或海水上涨而半埋于海底的这一带港湾的第一张实测图,在海底相继找到了迈锡尼时代的街道、房屋群、石棺、古希腊青铜时代的钵等。遗憾的是,人们只能看到它的存在,却无力让它重见天日,更不知道淹没在海水里的古城堡里到底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秘密。

在希腊的科林特湾,著名古城堡埃利凯就沉没在那片湛蓝的海水里。公元前373年,一场罕见的大地震,引发强烈的海啸,导致海水席卷而来,使这座海边城市瞬间陷落在海底。当时,有人看见埃利凯成为一片汪洋,连树尖也淹没在一片海水里。灾后,一些过往船只还偶尔能够找到水下的街道、房屋的裂痕和成排的树木,在伊奥尼亚人建立的大神殿里,那尊海神波塞冬青铜像依然挺立着,任凭鱼儿环绕着、游戏着……当时,古希腊人对沉没的埃利凯痛心不已,也曾派遣船只在那片令人伤心的海面上寻觅,希望能打捞出一些心爱的物什。可是,古人的打捞技术太差,而且灾难来得太突然,那些商人或官吏们的金银财宝根本来不及转移就随房屋变成了海洋的囊中之物。到了1870年,一场大地震再次把埃利凯推向深渊,那片海域又陷落10米以上,周围的一些山峦、河流向科林特湾注入了大量的泥沙,使埃利凯完全被泥沙覆盖。1973年,马萨诸塞工业大学的哈罗尔德·埃金顿和希腊文物局的斯比里顿·马里那托斯等专家相继用声纳探测并采取探沟式发掘,找到了波塞冬神殿的遗迹,并确认了海底城市。长期以来,美国、希腊等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无数次来到科林特湾,开展海底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力图能够打捞出一些相关的遗物,可是没有一个能够圆梦的。埃利凯,对我们来说,仍然是埋藏在海底的不解难题。

在太平洋比基尼岛沿海海底,人们曾发现有一条长长的墙壁,是用石块砌成的。石块长6米、宽5.4米、厚3.0米,每块重约25吨。人们在这片海域还发现了建筑技术高超的柱廊、石砌拱道、金字塔形的建筑、庞大的圆形石块建筑物等。可是,这些建筑是什么时代完成的,为什么会被大海淹没?这些建筑中藏匿着什么珍贵遗物?一切都是个未知数,让人既着迷又不解。

在世界公认的古代七大奇观中有两个在埃及,一个是名列七大奇迹之首的金字塔,另一个就是名列第七位的亚历山大灯塔。它的设计者是希腊建筑师索斯查图斯。亚历山大灯塔高120米,加上塔基,整个高度约135米。塔楼由三层组成:第一层是方形结构,高60米,里面有300多个大小不等的房间,用来作燃料库、机房和工作人员的寝室;第二层是八角形结构,高15米;第三层是圆形结构,上面用8米高的8根石柱围绕在圆顶灯楼。灯楼上面,矗立着8米高的太阳神站立姿态的青铜雕像。整座灯塔都是用花岗石和铜等材料建筑而成,灯的燃料是橄榄油和木材。亚历山大灯塔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智慧杰出的设计大师用镜子把灯光反射到很远的海面上,不仅晚上照耀着整个亚历山大港,而且为远方归来的船只点燃了一盏希望的明灯。可是,公元3世纪,亚历山大城发生了一场罕见的大地震,摇晃的大地以巨大的力量摧毁了这座古代世界的建筑奇迹,不仅这座灯塔,还有帝王们苦心经营的城市都全部葬身于大海。1996年11月,陆续有潜水员在地中海深处发现了一些据说是亚历山大灯塔的遗留物。后来,人们利用回声探测器,才成功找到了这座城市的遗址。可是,它在淤泥、卵石和海水的掩埋下已经太久了,根本无法把它“拉”回到现实世界中来,即使“拉”出来恐怕也面目全非、惨不忍睹……

海底城堡,随着人类探测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海洋考古的不断发展,一定会揭开更多的秘密,让我们得以站在历史的节点上,细细品味人类的悲欢离合,世事的沧桑巨变!

“小档案”

海洋考古是一门调查、发掘和研究古代人类从事海洋活动文化遗存的科学,是陆地考古向水下的延伸,涉及到海洋学、航海学、物理探测、水下工程等。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起步较晚。1944年,法国海军水下工作小组发明了自携式水下呼吸器,即常规轻潜,为包括考古学在内的一切水下科学探索提供了最基本的保证。1960年,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教授乔治·巴斯对土耳其格里多亚角海域的古代沉船遗址进行调查、发掘,开创性地在水下实践了考古学方法,标志着水下考古技术的诞生。海洋考古完全不同于捞宝者的“海底打捞”,它需要考古学者亲临水下,严格按照考古规程,实地进行观察、测量和记录。水下考古的探测、定位、发掘还需要他们掌握多种物理设备的使用以及对海洋潮汐、洋流、气候的深入了解。这给每一位从事水下考古的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87年,我国成立了“国家水下考古协调小组”,同年成立了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1989~1990年,在青岛举办了第一届海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标志着当代海洋考古方法进入我国。随后展开的我国东南沿海考古发掘,终于拉开了我国海洋考古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