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诱人的海洋
10422300000069

第69章 美丽诱人的水上家园——海上城市

小问号

茫茫宇宙,无边无际,可是到目前为止,适宜人居的只有我们朝夕相伴的这颗蓝色星球——地球。尽管,人类无数次派遣各种各样先进的探测器前往遥不可及的太空,寻找可以居住的星球,可是,不论是在美丽的月球上,还是在神话般的火星上,不仅找不到知音,也找不到生命立足之地。100多年前,法国的科幻作家凡尔纳写过一篇科幻小说“机器岛”,那里建有人们居住需要的各种设施,包括机器航行的动力,这种海上城市当时只不过是人们的幻想。进入新世纪,科学家们纷纷把注意力转向了包裹着陆地的海洋,千方百计地向海洋扩展生存空间:填海造陆、人工岛、海上机场、海底村庄、海上城市等悄然走进人类的视野,凡尔纳的幻想终于变成美丽的现实。其中,“海上城市”是最诱人、也是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是当今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关于海上城市的风貌,建设海上城市需要攻克的技术难关,无不成为人们新鲜的话题……

海上城市的建设,是人类财富和智慧的象征。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在海上建设美丽的城市就是一句空话;如果没有建筑技术的支持和技术工人的智慧,建设海上城市依然是梦幻般的海市蜃楼。茫茫大海,潮涨潮落,在海上施工建设谈何容易。可是,人类从小处做起,慢慢积累建筑经验,逐步迈向了成功。

为了节省土地资源,新加坡人利用对远洋巨轮的改造,建成了一个海上浮动的奶牛场,饲养奶牛6000多头,而且主要饲料是海水中的各种海藻,又把牛粪和船上的生活垃圾发酵和化学处理后,产出沼气,用它来发电和驱动海水淡化设备,制造淡水,供人畜使用。不仅如此,新加坡的建筑专家,还在海上建起了世界上最大的旅馆。这个旅馆是以钢铁浮体为基础,总面积约有2.4万平方米,主楼高达50层,侧楼有20层,共有1600间客房。想一想,这么高的建筑,不要说是漂浮在大海的钢铁板块上,就是在陆基上拔地而起也了不起啊,难怪入驻海上旅馆的游人,每每凭窗远眺,无不在海洋风光中沉醉,惊叹人类杰出的智慧!

土地资源非常紧缺的日本,是一个岛国,对建设海上城市既有经济基础,又有技术实力。20多年前,日本在神户就建成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座海上城市,它长3000米、宽2000米,面积约600万平方米,建在水深12米的海面上,有居住区、商业区、学校、医院、公园、体育馆等,可以让2万人在这座海上城市里自由地进出。日本西松建设公司的“海国天王星”海洋城建设计划,完全依照太空城市的规则,是开拓海洋空间的壮举。这种海洋城市的内部设施是高科技的结晶,包括架空公路网、太阳能发电系统、空中穿梭的巴士、再生水源设备等等,简直就像科幻小说里所描写的未来世界。日本政府还计划在离东京120千米的海域建造世界上第一座“海洋通信城市”,可居住100万常住人口,还能接待50万游客。“海洋通信城”由1万条坚固的钢铁直柱支撑,支柱上设有感应装置,可测台风、海啸、暗流等数据。根据测量得到的数据,支柱将自我调整以抵抗外来压力,保持“海洋通信城”的平稳。可以说,日本的“海洋通信城”已经迈上了智能化、科学化的轨道。在这座海上城市里,还有住宅区、商业中心、栽种水果蔬菜的人工田,以及400个网球场、8个高尔夫球场、2个棒球场等体育设施。无疑,这座在本世纪完成的“海上通信城”将创造世界多项建筑新纪录,被誉为“21世纪的技术奇迹”,可与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相比美。

“海上城市”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志。世界第一强国美国当然不甘落后,他们设想建设一座金字塔形的海上城市,城里的废物可以循环利用,电源是太阳能,塔内有居住区、学校、商店、游乐场所等,塔外有工厂和小型机场。他们设想用3万根巨型圆柱合成支撑,离海面6米,让整个建筑漂游在海面上。

进入21世纪,我国也在上海计划实施海上城市建设工程。它选址于杭州湾北侧,位于奉贤区“碧海金沙”海湾旅度假村以南约3~5千米海域,主体造型鸟瞰似一朵初放的白玉兰,总体布局为“一岛两桥、一轴四区、两环两园”,规划总面积约为6.5平方千米,其中设计承载人口达5~8万,其中常住人口约3万人,流动人口5万人左右。我国的这座“海上城市”的建设方式基本采用填海式、浮体式、围海式和栈桥式相结合的综合施工模式,将充分体现智能化、节能减排和生态型城市的要求,具备完整的商务、宜居住宅、休闲娱乐以及海洋科研等功能,它将成为杭州湾的一颗海上绿色明珠。我们相信,为世界留下无数建筑奇观的中华儿女,在新世纪的海上城市建设中一定敢为人先,再创辉煌。

海上城市容易受到海底地震、海啸或台风的破坏,它的建设需要多学科、多技术种类的联手打造。专家们对淹没在水下的城基部分,一般采用的是巨水罐结构,利用它们的惯性、推力和反推力来消解巨浪的冲击、海啸的破坏和有效地防震。在水上部分,还要设计许多通风孔,让强台风从孔中穿过,减少台风对海面建筑的打击,保证海面上建筑物安全。海上城市中的供电、海水淡化、废物处理等,无不考验着人类的智慧。

办法总比困难多。海上城市,在拓展陆地城市发展空间、综合利用海洋资源和城市建筑废弃物等方面已探索出一条新路,展现了诱人的前景。

“小档案”

1962年9月6日,法国人制造的世界上第一个水下居住室“海中人”号,在法国的里维埃拉海域水下60米试验成功。一位潜水员在里面生活了26小时。不久,在法国马塞港10米深的海底,法国人又成功试验了“大陆架”I号,它像一个横放的大木桶,下面几根沉重的铁链将它固定在海底,居住室里的空气由岛上的压缩机通过水面供气管提供,居住室里有淋浴室,潜水员甚至可以在工作之余洗热水澡,看电视,听音乐,像在陆地的家中一样。居住室还备有救生系统,碰上恶劣的海况和天气时,居住室的人们可凭救生设备安全脱离居住室。后来,法国人又制造了“大陆架”Ⅱ号和“大陆架”Ⅲ号,“海中人”Ⅱ号和“海底实验室”Ⅰ号,Ⅱ号。此后,不少国家纷纷效仿,在海底建造“钢屋”和其他建筑,拉开了海底建筑的序幕。目前,在日本四国岛西南面的龙串湾“海中公园”,人们在海底透过16面直径60厘米的玻璃窗可以观赏到难得一见的海底奇景:奇形怪状的礁石,五彩缤纷的珊瑚,各种奇丽的鱼儿及奇趣的海星,海葵等。本世纪,人类还将建造“海底城市”,原本黑暗寂静的海底世界将因为有这些人类建筑而变得热闹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