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诱人的海洋
10422300000049

第49章 大海上的“隐身人”——信风

小问号

风是大气中的自然现象,是空气流动产生的。我们对它真是太熟悉了:它是位爱捣蛋的坏孩子,有时候会把树林吹到,有时候会把小船掀翻,甚至来气了,把成列的火车都吹倒;它是雕刻大师,不论是沙漠,还是岩石,或者是冰川,都会被它刻下形形色色的风蚀地貌,让我们一眼就可以认出这是风的“杰作”;它是助人为乐的“活”雷锋,能无私地帮助人们转动风车,为人们磨面、打谷、抽水和发电,还会驱动帆船乘风破浪,在大江大海上轻松地航行……那么,什么是信风呢?它对人类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在科学还不发达的古代,人们都认为风是一位神秘的“隐身人”,不见头,也不见尾,在地球上独来独往、来去无踪。即使在拥有高度文明的古希腊也不例外。大约到了2000年前,希腊人对风有了一些比较客观和科学的认识。当时,古希腊人在雅典建造了一座“风向塔”。塔里竖立着几座男人雕像,每一座像代表着一个风向。穿黑衣的长者代表着寒冷的北风,手捧花束的少年代表和煦的东风,而雕像之间立着的那尊可以转动的人身鱼尾塑像就是海神。只要有微风吹过,海神就会随风转动,它的尾巴指向哪一个雕像,就知道风从哪儿来,或者说就知道吹的是什么风了。这也就是今天我们常见的风向标。

人们利用风来航海的历史比较久远,还没有轮船的时候,航海家就知道箭头帆船在海洋上航行,风是他们最理想的助手。西方古代商人们常借助信风吹送,往来于海上进行贸易,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乘风破浪,同各大洲进行国际贸易,因此英国人称信风是“贸易风”。

15世纪时,航海探险家麦哲仑带领船队第一次越过南半球的西风带向太平洋驶去的时候,他就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长达几个月的航程中,大海显得非常顺从人意,总是一路顺风,好像有意而为。开始,海面上一直徐徐吹着东南风,把船一直推向西行。后来,东南风渐渐减弱,大海变得非常平静。最后,船队顺利地到达亚洲的菲律宾群岛。当年,得意的麦哲伦在风的帮助下,顺利横渡大西洋,最后发现了美洲,可是最初水手们遇到这种风的时候,还曾大为恐惧,担心自己回不了家呢。这种帮助麦哲伦的风,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信风。

信风是接近地面从纬度30°的副热带高压吹向赤道低压区的一种风。它是一种非常守时、守信的风,而且风向不变,总是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出现,宛如大海上的“隐身人”,永远记着自己的承诺,年年岁岁,都会在昔日的海域上与水手们想见。这就是“信风”名字的来历。中国古代文献中也有“信风”这个词,指的是“随时令变化,定期定向而来的风,即季候风”。在北半球,风从东北吹向西南,称“东北信风”,而在南半球风从东南吹向西北,这就是人们说的“东南信风”。麦哲伦探险船队在通过太平洋时,正是遇到了“东南信风”,然后再进入“赤道无风带”,最后到达终点,所以一路上顺风顺水。

信风是一个非常稳定的系统,但是在南北半球上,信风带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出现有规律的南北移动。以北半球为例,吹在太平洋上的东北信风带,每年3月份在北纬5°~25°这一区域活动,到了9月份,整个风带又向北移动到北纬10°~30°,到了第二年的3月份又退回到原来的位置。因此,称信风在固定的区域活动是相对的。

信风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它与神秘的厄尔尼诺现象有一定的关系。厄尔尼诺现象是有一定规律的,在它出现的那个年份会对信风产生一定影响。有人认为,厄尔尼诺时信风大为减弱,反厄尔尼诺时,信风增强。

现在,妇孺皆知风并不是“隐身人”,信风更不是藏在大海上的“隐身人”,人类对它已经有了科学的理性认识:信风是大自然中的客观存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是利弊互见。航海家们会利用信风来从事海上运输,渔民也会利用海上信风来进行远洋捕捞。然而,即使同是位于信风带内,由于大陆的位置不同,对信风的感受也不同,得到的利弊也不同。大陆东部,信风是从海洋吹向大陆的,带来的是湿润的气流,气候温暖湿润,人们因此受益,陆地上的植物长得茂盛,动物有了可口的食物,人丁也兴旺。可是,大陆中部和西部沿海,信风又是从大陆吹向海洋的,年年岁岁,带来的是干燥气流,导致许多了地方形成可怕的沙漠,光秃秃的,人迹罕至……

“小档案”

人类对风的认识尽管有过一段漫长的过程,而且东西方时间不一、层次深浅不一,但是世界都公认第一个给风定级的是中国人。他是唐代学者李淳风。他的《乙己占》是世界气象史上最早的专著。他把风分为动叶、鸣条、摇枝、堕叶、折小枝、折大枝、折木飞砂石、拔大树和根共八级,并把风向由原来的是8个方向发展到24个方位。到了1806年,英国航海家弗朗西·蒲福特才提出把风分0~12级,共十三级。当船在无风的海上一动不动,属于0级风;帆船张开帆,每小时能行2海里时,定为2级风;当风把满帆船吹得向一边倾斜时,定为4级;当张帆捕鱼时需要注意风险时,定为6级;当帆船近港基本上不能行驶,定为8级;当汽船航行也非常危险时,就是10级大风了;最大级别的风是12级,海面上巨浪滔天,令人恐怖万分。1853年,国际航海界开始采用这个用数字表述的简单易记的风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