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左传·僖公十四年》。
“语义”比喻人或某物缺乏善意,在别人遇到灾祸时感到高兴,同情心缺乏,甚至冷酷自私的态度。
“故事”春秋的时候,晋国发生动乱。晋献公的儿子夷吾逃到秦国,秦穆公热情地照顾他,夷吾发誓登基后要割地感谢秦国。秦国帮助夷吾回到晋国,夷吾登基成为晋惠公,但是他却不给秦国割地。后来,晋国发生饥荒,秦国一点儿也不记仇,给了晋国许多粮食。转年冬天,秦国闹了灾荒,晋国却粮食丰收。秦国想买晋国的粮食,晋国却不同意。晋国有一位名叫庆郑的大夫,对晋惠公说:“别人对自己有恩惠,但是自己却不按诺言进行报答,同时还对别人幸灾乐祸,不去救济有灾难的人,这种行为是不仁不义的,会让自己的国家产生祸患。”但是晋惠公不听庆郑的劝说。秦国被晋国激怒了,第二年就率军攻打晋国,晋惠公也成了俘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