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软实力
10414600000024

第24章 道家思想中的软实力

对企业而言,提倡“无为”就是摆正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企业与社会是相辅相成和相互依存的。

老子曰:“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没,莫能行。”道家思想在现代管理中有着重要地位,作为领导者,更是要切实的掌握道家思想的精华中“柔”的软实力。

无为而治

老子讲“无为”,在当时是针对政治而言,主张“无为而治”。道家认为:治国者首先要有热爱他人、利于他人、为社会谋福利的崇高心境;其次,治国者要以自己的模范的道德行为为表率,自己以身作则,如果自己不行正道,整个社会风气也将随之而败坏。所以,治国者要先修身,做到无为,修身无为是搞好政治的根本。只有先把自身修好,治理好家庭,治理好乡里、邻里,然后才能谈治理国家。

以“无为”方式来治国,并不是无所作为。治国者要了解社会需要什么?人民急需解决什么?人民盼望什么?要清醒地认识世界潮流和历史发展的趋势,根据自己国家的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措施,这就是法律、制度、政策。制定之后,治国者要自己带头执行,先正己而后正人。政令法律要有一贯性,不能朝令夕改,随心所欲,否则老百姓就无所适从。以“无为”方式来治国,治国者应该以德为本,以刑为末。施行刑罚只能是罪恶造成之后用以治标,在罪恶萌发之前应该用德教去治本,用仁政教化于民。用“无为”的眼光来看,治国如治流水,重在疏导,而不是堵截,这样,顺应民心民情,国家没有治理不好的。这些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无为”思想又可用之于市场经济。有人认为,市场经济讲的是竞争,怎么能讲“无为”呢?事实上,不能把市场经济仅仅理解为竞争,应理解为竞赛,因一个“争”字,就把人们带到了邪路。所谓商场如战场、你死我活、不择手段、尔虞我诈,这种血淋淋的经济对社会无任何好处。而应把竞争改为竞赛,来一个市场大竞赛,相互帮助、学习,取长补短……市场自然会和谐地繁荣。现在很多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与优质产品竞争。除了对它们绳之以法外,在市场经济中,应该鼓励和提倡“无为”。

对企业而言,提倡“无为”就是摆正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企业与社会是相辅相成和相互依存的。企业发展生产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社会造福,为人类服务。不是想如何如何赚多少钱,而是想如何为社会和国家做贡献。

因为“无为”思想的核心是尊重和顺应客观规律,也包括市场经济的规律。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就是“无为”。

老子“无为”思想,首先是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而提出的。老子“无为”思想产生的年代距现在已经十分久远了。对于现代条件下的企业经营而言,老子的“无为”思想,还有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吗?如果能够借鉴的话,那么,老子并没有在他的《道德经》中提到过企业,也没有相关的明确表述,又怎样去借鉴呢?这些问题不仅是每一个读者关心的问题,更是每个从事企业经营的人关心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正确的理解是:老子的“无为”思想肯定的、毫无疑问的对现代企业具有无比重要的指导价值;而正因为老子没有对企业问题作过具体明确的表述,所以,才有足够的思想空间和观念空间,将老子思想的精神实质与现代企业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丰富老子思想的现代表述和现代运用范围。领悟“无为”精神,从中谋求“现代企业的无为之道”,责无旁贷的是这一代企业家、经济工作者、人文工作者以及社会管理者应当共同担负、共同完成的使命。

对企业而言,要“无为”,方能“清静”;要“清静”,方能各归其“本”;归其“本”,方能有“真根”;有了“真根”,才可以在时代的环境和风雨中成长,开出真花,结出真果。

而这个真根就是“道”,“道”就是生天生地的浩然正气。天地得正气,风调雨顺;国家得正气,国泰民安;自身得正气,身心健康,百病消除。无为就是真本,万物万事有他的规律,管理者只有去顺应,去服从,事业才会兴旺发达。

企业能否在环境中生存、发展,首要的问题是有没有“根”。没有“根”,环境对你就没有任何意义。知道这个“真根”、“真本”并不是说想有就能有、想弄清楚就能弄清楚的。每个企业,每个企业主,要想弄清自身是花还是草,是哪一种花、哪一种草,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现实中也时常可以看到对自己认识不清的现象发生。一些企业、企业主因为过分“有为”,反而误解了自身,把自身放在不适合的“品种”和“位置”上去了。结果……相当于自绝于环境,就像鱼过分“有为”而蹦到了岸上一样。这样怎能生存和发展呢?

万物清静无为才可以回归根本,据守根本。做到原本是什么,就安然于什么。是花就开,是鱼就游,是猴就跳。办企业也是一样,自己最适合干什么,要设法让自己知道,不能错误地以为可有七十二变,好像什么都能做,那样做必然是“妄为”多多,很危险。

柔性管理

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意思是说: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也没有什么能够替代水。

在老子思想中,“柔弱”是万物具有生命力的表现,也是真正有力量的象征。为了能够对老子所说的“柔弱”有一个更全面、更透彻的领悟,特别是为了弄清楚老子思想中的“柔弱”为什么是真正的力量的象征,让再来看看《道德经》中另外一些论述。

《道德经》第七十六章上讲:“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意思是:人活着的时候,身体的每一部分都是柔软的、活动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又僵又硬。树木小草生长的时候、活着的时候,也是柔软脆弱的,风都可以把它们吹得倒来倒去、摇晃不已,死了以后却变得干硬枯槁了。所以啊,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一类的东西,柔弱的东西才属于活的、生长的一类东西。这里面包含着这样的结论,即:表面坚强的东西,已经是失去了生机的东西,而柔弱的东西则充满活力、充满生机。

从老子的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到,老子的思想来源于对自然、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和总结,是极富智慧的。这些思想的最后关注点落在“生”与“死”这个焦点上,而这又是人世间一切活动、一切事务的一个基本焦点。所以,这些思想对人生、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都有具有指导意义。

总之,要用水的形象来指导自己,处柔弱,处忍让,处流动,处卑下,处迂回,处融通,在一派柔弱之中,得以流畅,充满活力,这才是具备了真正的力量,一种活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一定非要说是能战胜刚强,因为没有必要战胜刚强。因为作为活的力量,这已经比“死去的”刚强好多了。一个是活的,一个是死的,活的当然比死的好。活也用不着战胜死……活着,存在着,发展着,这已经就是一切了,更何况这样柔弱的滴水确实能够穿石。而这种至深的道理就表现在像水那样柔弱、那样谦让、那样卑下、那样无争的品格中。

这里面包含了应由企业去从中领悟的“柔弱之道”。它也是企业的立业之道和发展之道。企业的柔弱之道,并不是说它软弱可欺,而是说它柔顺、通达、善于顺应、没有死板的自我意志,以主客观的融洽与吻合为尚,能发挥出“无为”的作用,能在流畅的顺应过程中保持和发挥真正的活力。这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活力,而且是一种有道的活力,这样的力量,怎么会是软弱可欺的呢?

在企业的管理中,要像疏导水一样疏导自己的员工,让他们与企业形成共识,然后才能将小溪汇成大江、大海,长立于世间。

不争而争

老子的思想,一般被学者们肯定为是一种治国和养生的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老子的思想,对当今的企业经营和现代化条件下的企业管理等还有没有指导意义呢?回答是有。为什么这样说呢?就因为老子思想是一种哲学,是一种博大精深的学问,其中探讨的各种规律和法则,至今仍然没有变。老子探求的宇宙万物之道、社会之道、人生之道依然是值得当今人类加以思考和把握的“大道”。因为,天地都还在,万物都还在,人类也还在,而这些都是老子思想所观察的对象。虽然时代有了变化,语言词汇有了变化,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有了变化,但是宇宙的本质,人生的本质,我理解并没有根本的变化。而这些本质性的东西,才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所揭示的对象。所以说道家思想完全可以为当今人类所借鉴。

“立于不争而无尤,立于不争而有成。”这种不争的观点,是道家思想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争”是企业立业中的重要参照点(或者说是“辅助支撑点”)。“不争”所包含的实质内容,也可以说仍然在“企业立业之道”之中。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唯独最为赞美水,这是有道理的。在圣人的眼里,水具备了那么多美好的“水德”,确实是值得从其中领悟做人的道理和立业的道理。“不争”,是美好“水德”的又一个品质。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个“不争”,一是指水利养滋润了万物,而又并不从万物那里争取任何利益自己的东西,没有私利可言;其二指的是“与世无争”,不仅是在被自己滋润了的事物那里不争,面对世间一切……它都不争,这就是“无欲”,对世间一切都无所求。这样的品质历来都备受称道……在过去对老子的众多研究中,这种品质多半被学者专家归结为“为人处世的要旨”。

将“不争”作为现代企业立业的参考点,其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立业当立于无竞争领域。为什么这样讲呢?来看看那些充满竞争的领域就明白了。一般来说,竞争起码应发生在两个相争者之间,因为不足两个的话,也就无从相争,没有对手,无以相争。现代商业竞争中,表现的趋势则是多方竞争,多头竞争,是比“两个”还要多得多的竞争局面。这是竞争的本质特征之一。竞争的另一个本质特征则是:争斗必须是在同一领域,或者说,竞争各方所争的应是同一个东西,否则,就争不起来,也就没有竞争可言。例如你要的是A,他要的是B,我要的是C;除你而外没有谁再要A,除他之外没有谁再要B,除我之外又没有谁再要C,各得其所,怎样竞争呢?争不起来,没有可争的东西。因此说,竞争的本质特征之二是争同一个东西。这两个特征如果放到具体的企业生产和商品流通领域中来考察,我们会发现,如果选择有竞争的地方来立业,那将会违背前述立业的两个根本点,违背企业的立业之道。

举个例子来讲,如果一个城市当中已经有三家啤酒厂,其产量满足本城市的消费需要早已是绰绰有余,就是关掉其中两家,供货也不会出现短缺。于是三家企业必然相互竞争,争夺同一个啤酒消费群,形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竞争领域。反过来看,消费者的利益需要是早已得到了满足的,社会万众已不再需要相同的企业了。如果选择立业点时选在这里,一来无法立在万众的需要上,因为他们的需要已被满足;二来对消费者而言,已不具备“水”的品质,或者说,企业对他们而言不是必要的,他们不需要这样的企业。这样的结果将是怎样呢?立业的立足点落不到万众的利益需要上,无法生根,结果只会是落到自我利益需要上,这就违背了前面讲的企业立业之道,注定立不起来。企业的意志和行为也会被引向与竞争者之间的较量,因而妨碍企业履行企业的天职——造福于人类,服务于社会。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中有一句,说的是“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一句运用于立业的“选点”也是十分合适的。如果立业之初,立业点选在“无竞争点”上,情形就会是:“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回避有竞争的领域,寻找“无竞争点”,这种对“无竞争点”的寻觅与探索,就是研究万众的潜在需要。这种需要是未被满足的需要,因而是具有立业价值的需要,是真需要。由于还没有别的企业向人们输送他们所需要的利益,因此,也就还没有竞争。立业真能立在这样的点上,也就合于企业的“立业之道”了。

人人都可以推想,这样的立业将是顺利的,因为社会万众需要,而且又没有竞争摩擦,阻力较小,接受较快。并且,这样的立业,为社会和公众创造的才是真利益(不是可有可无的利益,而是急迫需要的利益)。

“不争”、“不强求”是可以带来利益的。企业的立业过程,为什么不从水的这些启示中去获得一种深刻的觉悟呢?如果真能做到像水那样懂得忍让、顺应、融通、迂回的话,立即就能找到现在的位置,然后顺流而下,进入未来的位置。因为忍让、融通、迂回带来的恰恰是无阻无碍。虽然有时看上去路子是弯的,但毕竟是一派活跃的流畅。是对天地万物、对各种客观规律的最融洽的顺应。

企业的立业是一个不会间断的过程。任何企业,并不是创业之初选了一个立业点,立业工作就一蹴而就了。立业的课题,像水的流程一样,从雨点到小溪、大江、大海是演变的、汇聚的,是经常的,是不断的。从一个立业点到另一个立业点,在这种演变和发展过程中,企业要想每一步都不失误,每一步走得恰到好处的话,学习“水德”,从水的品质中获取企业发展的品质,是有十益而无一害的。

综上所述,企业应当像水那样处于一种“不争”的状态,企业的“立业”过程,也应当是一种“不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现象的流变可以丰富多彩、千差万别,但企业的本质不可变。唯其如此,企业在这个“不争”的过程中才能始终都有一个本质上的方向,也才能够真的“不争而争”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