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和市场竞争,管理者及其组织要想生存、发展,进而求得事业的成功,领导者必须建立持久的亲和力。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拥有亲和力,就能在举手投足之间更具魅力,从容应对各种场合,并不断提升管理者的个人的亲和力,进而打造公司的公信力,获取公众支持,赢得客户信赖,在市场竞争中争取更多的机会。
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和市场竞争,管理者及其组织要想生存、发展,进而求得事业的成功,领导者必须建立持久的亲和力。
亲和力,词典里的解释是“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成化合物时互相作用的力”,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它是指“在人与人相处时所表现的亲近行为的动力水平和能力”。
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和市场竞争,管理者及其组织要想生存、发展,进而求得事业的成功,领导者必须建立持久的亲和力。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拥有亲和力,就能在举手投足之间更具魅力,从容应对各种场合,并不断的提升管理者的个人的亲和力,进而打造公司的公信力,获取公众支持,赢得客户信赖,在市场竞争中争取更多的机会。
薛宝钗的好人缘
做人,重在有人情味,有责任感。而人情味儿与责任感,则体现出一个人的“亲和力”。有无亲和力,不是一件小事。试想,一个人整天冷冷冰冰的,像谁欠他多少钱似的,或者与谁结下了多少冤仇似的,他能有人情味吗?一旦没有了人情味儿,即使他很有知识,很有能力,很有地位,甚至很有钱,也不会有多少人去理睬他。其实,这是人生的缺陷和遗憾。反之,做人很讲究,眼里有人,心里留人,遇事容人,难时帮人,真诚、宽厚、负责任,让你总觉得有一种靠得住、信得过的踏实劲儿,他就不会没有人理睬,更不会孤立无援,起码是“说话有人听,做事有人帮”,他做事的效果也就因此而大不一样。有无亲和力,真的不一样。有,则易成,无,则易失;有,则易荣,无,则易衰。
当然,亲和力不是谁能够赐予的,而是一个人长期修养而成的,是自身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它最终由能力、水平、经验和善心凝聚而成。一个人的威信、魅力,主要来自于他的亲和力,而不在于他的职务高低、学问大小、财富多少。人活在世上,没有人缘儿,是一件十分苦恼的事情。如果你看透了,那你就该调整思路,换一种做法来与人相处,提高自己的亲和力。
综观《红楼梦》众女云集的大观园,个个女子都是有其鲜明个性的,而最具有亲和的女子除了薛宝钗,别无他人。因此她也就具有其它女性不可比拟的好人缘。
说到薛宝钗,园中上至奶奶、太太、小姐,下到丫头、婆子们,无一不点头称赞的,人情练达,世事洞明,性情温顺,对上逢迎,对下安抚,其交际手腕应该值得我们学习。这个自是不必多说,只消说她那些许的对别个偶尔地嘘寒问暖就足以俘获人心了。薛宝钗的高尚形象也就在别人眼中树立起来了,园中上下嘴里说的都是她的得体贤能,她也不愧为一个封建礼教要求下完美淑女的典范了,她是一个在别人眼里有着高度情操和自尊的高尚者。
这个16岁的少女就像一个国务大臣,表面上装憨做愚,内心里却无时不在绞尽脑汁地想法子应付大观园内外的雷嗔电斥。宝钗的内政外交政策约略如下:
俗话说:打铁须得自身硬,没有金刚钻揽不来瓷器活。贾府是富贵温柔之乡,也是尔虞我诈之地,这一家子人似乌眼鸡一样动不动就明撕暗咬起来,放高利贷的,偷鸡摸狗的,主子奴才各施各的拳脚。一个外人,要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环境里站住脚,甚至谋得一席之地,谈何容易。因此,薛宝钗首先自觉地炼就了一身自我规范的“内功”。处处小心、时时检省……事情不管大小,从不给人留下什么把柄,用她自己的话说:小心没过逾的。通往妈妈院子的小门时刻牢牢锁闭以防窃贼自此出入贾府沾带了嫌疑;贾府出了丑从来都是装聋作哑,事不关己不开口,远离贾府的是非。妈妈在园子外面的家使她有了一个可以缓冲、退守的余地……大观园一抄检,宝钗立刻撤退以避祸端。
在生活上,她也过早地收敛了女孩子爱惜美丽与韶华的天性,以端庄节俭的姿态炼就了持家的本领。宝钗生就的丰美端庄、一副雍容之态,却厌恶奢华,不但衣服被褥都是家常旧用的……簪环首饰上也不怎么讲究,闺房中更无半点亮丽的摆设,以至于贾母都觉得实在过于素净了,不吉利。说到诗词,她不可谓不精通,且看所翻的柳絮词和螃蟹诗,真是犀利练达、匠心独运,然而诗词于她不过偶尔陶情罢了,出身商人之家的薛宝钗深知道这并不能对人生有真正实在的助益,对女人而言,甚至不如针线绩纺来得要紧。因此,宝玉来访,常见她一身素衣在炕上扎花,她从大观园搬出的托词也是“要娶嫂子,针线尚未齐备”。她还劝黛玉勿要沉湎诗词杂书中移了性情,又诫邢岫烟莫要炫耀金银器玩。不用说,作为一个千金小姐,薛宝钗对自己是非常苛刻的,她戒除了许多少女该有的乐趣和天性,炼就了一身德言容功的淑女风范与勤俭持家的本领。机会从来垂青有准备的人,这一番勤谨努力终于为她赢得了宝二奶奶的名分。
练就了金刚不坏之身,还需有个合宜的场子才施得开身段。因此,宝钗的第三项策略就是展开全方位的公关。具体来说,对当权派如贾母、王夫人是尽力迎合,背靠大树好乘凉,这一点再明显不过了,牺牲自己年轻姑娘的喜好,戏点热闹的,饭要松软的,不失时机说句“凤丫头凭她怎么巧也巧不过老太太去”,在需要的时候出现在王夫人身边排忧解难;同时,对同辈人与之为善、尽力帮忙,对下人宽厚大度有尽让。姊妹们谁有难处,她总是能帮就帮,助史湘云做东邀社、为黛玉提醒开导、帮袭人做针线、解除香菱的困境满足她慕雅学诗的心愿、资助缺衣少穿的邢岫烟,甚至对赵姨娘这样芳官都敢斗一斗的角色她也打点得周全。
薛宝钗惯用“小惠全大体”,这不一定能为她收买到人心,但至少可以保证她在大观园里没有敌人,这和王熙凤的风格完全不同。经过这样一番严密而苦心的经营,薛宝钗赢得了贾府上上下下的好人缘。老祖宗赞她“温厚和平,心胸脾气都是百里挑一”,湘云黛玉感念她的好心,连赵姨娘也跑到王夫人处给宝钗上好儿。薛宝钗终于凭自己的头脑与笑脸在风刀霜剑的夹缝中开辟了一片天地。雪洞似的蘅芜院,那是宝姑娘的栖身之所,也是她时刻检省自己……警醒自己生存状态的修炼之所。
正因为薛宝钗所具有的亲和力,使她博得贾府上下一致的好评。而她的大气也被元春看中,被老太太和王夫人等长辈看中,而她的妈妈薛姨妈也有意结亲贾家,不愿女儿嫁入深宫,所以才会有最终的钗玉之婚姻。
薛宝钗做人是成功的,因为她具有亲和力。而作为领导者更需要具有亲和力。领导者要具备的亲和力,即是“对距离的想法”,其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与其它物体占有或者共享同一个空间的能力。亲和力也是爱、喜欢或其它的情绪态度,它有多重性,是动态的。成长中的人、企业,在学习、锻炼进而塑造自己的亲和力;而成熟的企业、成功人士在维护自己的亲和力,并对周围的人给予亲和力。亲和力不仅仅是商务礼仪,它来源于每个细节,它能真正促进人生目标、企业战略的实现。
秦昭王礼待范雎获助力
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领导者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求得贤臣良将,有精干的下属辅佐。
但大多数有本事的人大都个性十足,不会轻易为人所用。对领导者来说,发挥自己的亲和力……放下架子,拿出诚恳的姿态,求得贤才,不是什么丢面子的事。秦昭王每遇到这样的人,总是恭恭敬敬地对待,尊重他们的脾气,从来不倨傲于人。所以手下聚集了一群人才,让他有了傲视群雄的资本。他运用良好的亲和力,“五跪”请范雎的事例,颇能说明他对待人才的态度。
秦昭王为人开明,雄心勃勃,欲建立宏图大业,一统天下。然而,这并非易事,凭他一人单枪匹马,显然不行。因此,秦昭王一心招揽天下贤才。范雎原为一隐士,广读诗书兵法,颇有远略,为当时著名的贤人,远近闻名,周游列国,以求明主。来到秦国后,被秦昭王所知……准备将其召为属下。
秦昭王很快便驱车去请范雎,一见到他,便屏退左右,单独说话。秦昭王走上前去,跪而请教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由此可见秦昭王的一番苦心。屏退左右为范雎畅所欲言创造条件;屈尊而跪,则表明自己对范雎的尊敬和求贤的诚意;称其为“先生”,则表明自己谦虚求贤,以能者为师;“何以幸教”,则表明自己求贤心切和欲图治世救国的雄心大略。
这一跪,虽将秦昭王的诚恳之心表露无疑,但范雎的架子更大,支支吾吾,欲言又止。于是……秦昭王“复跪而请教”,说:“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这是二跪,且态度上更加恭敬,丝毫没有不满之神色,但范雎仍不语。秦昭王又跪,说:“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这第三跪打动了范雎,秦昭王可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范雎开始说话,道出了自己不愿进言的重重顾虑。
针对范雎的顾虑,秦昭王第四次下跪,说:“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省,先生乃幸辱至于此,是天以寡人恩先生而存先王之宗庙也……人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秦昭王意思很明确,他要让范雎进言,必先消除其顾虑,才能令他言无不尽,对自己一统天下有所帮助。而秦昭王这种极具亲和力的做法,也的确实现了他的目的。
范雎一向处事谨慎,虽然得到秦昭王的特许,仍不愿轻易开口,于是开始试探口风。他说:
“大王之计有所失也。”秦昭王对此指责之语,并未一听即怒,立即领悟到这是范雎进言的前兆,应抓住时机,进一步争取,才能使范雎彻底打消顾虑。于是秦昭王第五次跪下,说:
“寡人愿闻失计!”言辞更加恳切,态度更加恭敬。这一次范雎也认识到时机已成熟,再端架子实为不妥。因此答应辅佐秦昭王,帮他统一六国。事实证明,秦昭王虚心纳贤的措施是对了,范雎的确为秦国的强大,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如蔡泽所说:“要制诸侯,利施之川,以实宜阳,决羊肠之险,塞太行之道……使天下皆畏秦。秦之欲的矣,君之功数矣。”
秦昭王诚心求贤,以帝王之尊,居然屈膝五跪,将亲和力发挥到了极致。以求范雎的进言,不可不谓有远见卓识。他有此举动,从根本上说还是因为他了解并理解人才的心思。范雎为天下奇才,自然恃才清高,鄙视尘世,那么何不让他清高一次,给他一个台阶,让他走下圣坛,心甘情愿地为自己效力。这样,既满足了他本人建立功名的意愿,也为自己虚心纳贤树立了口碑,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江山社稷得以安稳,宏图大业得以实现,到时青史留名自然不在话下。所以,秦昭王五次下跪,恳切求教,使范雎觉得他有诚意,且心有大志,可以辅佐……自是全心全力地为他出谋划策。
何为能人?对此定义大家各有各的看法。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他能帮你干大事。所以,为了这一目的,领导者求贤才的时候,只有放下架子,尊重有本事人的脾气,表明自己的诚意,并以实际行动打动部下,使其觉得你可成大事,方能彻底征服他们,赤胆忠心地为你效劳。
才学横溢如范雎者,之所以能尽心辅佐秦昭王,就是完全被良好的亲和力所感动,才决定为他效命的。秦昭王招贤纳士,对贤士尊重有加,在秦国上下形成了很好的尊重贤士的风气,引来很多贤人志士都来投奔,一时间,秦国上下人才济济,这正是秦国称霸的关键所在。
同甘共苦赢得人心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也就是说,领导人如果与人民同甘共苦,人民也会与领导人分享苦乐。孟子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可见,与下属同甘共苦是领导者赢得人心的重要手段。
对于中国人来说,赢得人心的最高境界就像古语所说的那样:“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只要是自己心甘情愿愿意做的,人们大多会不辞辛苦,不计较报酬,甚至是不计生死地去完成。中国有许多这样的事例可以佐证,姜太公的治军方略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以爱带兵,视卒如子是一种带兵方式,姜太公要求带兵打仗的人从热爱士兵的感情出发,关心体贴士兵的生活疾苦,从而形成上下之间“亲而不离”、“信而不疑”,情同父子、亲如手足的人际关系。以这种官兵关系为基础,在两军阵前、厮杀场上,就能唤起手下士兵拼力死战的感情。《孙子兵法·地形》说:“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以爱带兵的方法,是古今名将治军成功的共同原因。《姜太公兵法》之《六韬》中,也有专论姜太公有关励军方面的一些道理。太公曰:“将有三胜。”武王曰:“敢问其目。”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劳苦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译成白话就是:姜太公说:“为将有三项制胜的方法。”周武王问:“请问三项制胜方法的内容如何?”太公说:“为将,在冬天不穿皮袄,在夏天不挥扇子,下雨天不张伞。以此表示同士卒共寒暑干湿。这就是守礼之将。为将而不亲自守礼,就无法知道士卒的寒冷和酷热……在行军时,行进在狭隘险阻的道路上,跋涉于泥泞滩涂之中,将军必下马步行,同士卒共艰苦共劳作。这就是勇健之将。为将而不亲自劳力,就无法知道士卒的艰辛与劳苦。军队安营时,全军都已安定营次,将军才进营安歇;士卒的饭都煮熟了,将军才开始进食;军队未举火煮炊,将军就不举火。这就是节制欲念控制安饱之将。为将而不亲自节制欲念,就无法知道士卒的饥饱。为将者,能与士卒同寒暑、共劳苦饥饱,则三军没有不愿意为其效死力的……所以,士卒听到进军的鼓声则踊跃而喜,听到退兵的锣声,则忿忿而怒。敌人的城高池深……雨箭弩石纷纷射下,士卒无不奋勇先登。若正在野战,白刃既已相交,士卒无不踊跃前趋……三军之众所以如此,不是因为他们喜欢死亡,高兴受伤,而是因为他们的将领能深深地了解士卒寒暑饥饱和劳苦的实际情况,他们的心、感情已同将领深深地交融在一起了。”这就是“视卒如子得死士”的道理。
“以爱带兵,视卒如子”也就是与下属同甘共苦的意思,这一点不仅适用于带兵打仗,其基本精神对管理者进行激励有很好的指导价值。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许多领导者关心、体恤下属疾苦的佳话。据历史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常以皇帝身份屈尊礼贤,关心下属的生活疾苦。
李绩晚年得了暴病,验方上说需用“胡须灰”做药引方可治愈。李世民知道后,“乃自剪须……为其和药”,李绩被感动得“顿首见血,泣以恳谢”,李世民却认为他也是为国家操劳才累病的,不用深谢。马周患了重病,李世民不但派名医去治疗,而且“躬为调药”,让皇子“亲临问疾”,可谓关怀无微不至。贞观末年,唐朝发动对外战争,李思摩在出征中为弩矢射中,李世民“亲为之吮血,将士闻之,莫不感动”。甚至普通士卒有了病,他也要“召至御前存慰,付州县治疗”,因此,士卒深受感动,都誓死为其效力。
中国式管理中讲求的同甘共苦、上下同欲是很珍贵的。现代社会的领导者应该比他们做得更好。从一片爱心出发,去关心你的下属!这不用专门花费精力和时间,不用费很大的气力,只需留心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就可收到奇妙的功效。
“老板厚道,员工地道,和谐企业,生财有道。企业的财富是全体员工共同创造的。无论从依法经营,还是从致富思源来看,都应善待员工。稍有困难就转嫁给员工,这样的企业不厚道。”前不久,一位全国政协委员在谈到“企业和谐”话题时,颇有感触地说了这番话。
南宋名相文天祥说:“从来中兴大业,不外上下一德,内外一心。”同理,一个企业如果做不到上下同舟共济、同甘共苦,要想兴旺发达也是相当难的。有的企业领导认为,你不好好干,自有人来干;何况,你挣不到钱也是自己吃亏。其实,这是一种糊涂认识。你不善待员工,即使有人为了挣钱而给你干,也未必会主动卖力。
有道是“得人心者得天下”。无论什么性质的企业,善待员工都是企业长盛不衰的秘诀……将心比心,善待员工,才能以心换心,赢得人心。只要领导者做到了与下属同甘共苦,就会形成“强磁场”,产生凝聚力,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使之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