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强迫症的森田疗法
10390100000004

第4章 强迫症的病因学说

强迫症发病率约占1%~3%。该病多在30岁以前发病,男多于女,以脑力劳动者常见。某些强烈的精神因素作为起病诱因,气质强而不均衡型的人易患本病。强迫症是一种病因比较复杂的心理障碍,许多研究者分别从神经生化、遗传学以及心理学等多种途径探讨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十分有说服力的解释。以下列举几种主要的假说及影响因素。

1.心理动力学假说

根据心理动力学原理,强迫症是起源于性心理发育的肛欲期,即在开始大小便训练的时期。这时,亲子之间,一方面要求对方顺从,另一方面要求不受约束,这种不平等的对立引起了儿童的内心冲突和焦虑不安,从而使得性心理发育停留于这一阶段,成为日后心理行为退化的基础。一旦个体遭遇外部压力,便会重现肛欲期的冲突与人格特征。

2.观察学习假设

根据学习理论,观察是导致焦虑的条件性刺激。由于原初的焦虑—诱发刺激联结(无条件反射),经过观察和思维的激发,从而获得了实际的焦虑。这样,事实上,个体就已经习得了一个新的驱力。虽然强迫可以基于不同的途径习得,但是一旦获得之后,个体便发现借助于强迫观念的一些活动可以帮助减少焦虑,每当发生焦虑的时候,采用强迫的方式,个体的焦虑便得到了缓解,这种结果强化了个人的强迫。并且,因为这种有用的方法成功地驱除了个体的获得性内驱力(焦虑),因而逐渐地稳定下来,成为习得性行为的一部分。

3.系统家庭假设

这种假设认为,病症表达了系统的破坏,而这个系统存在于人际关系当中,成员之间的互动结成了一定的系统。在这里,个体的行为是由于他人的行动影响所致,反过来,他也会以一种循环的方式去影响他人。这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没有明确的头和尾,主要依据“彼此吸引”的原则来进行互动。

4.Rachman-Hodgson假设

Rachman和Hodgson在分析了一些过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导致强迫症的原因可能包括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共同作用:[1]遗传因素;[2]情绪失调;[3]社会性学习;[4]对于特殊经验的学习。他们假定,强迫症是一个连续变化发展的行为模式,由于上述几方面在不同情况下的相继作用,导致个体最终演变成强迫症。

5.精神分析学说 弗洛伊德认为强迫症是病理的强迫性人格的进一步发展,是由于防御机制不能处理强迫性人格而形成的焦虑,于是产生了强迫性症状。

6.条件反射学说

巴甫洛夫以大脑皮层孤立的病理惰性兴奋灶来解释本症的生理机制。

7.素质学说

素质特别是病前人格在本病病因中起重要作用。约2/3的强迫症患者病前即有强迫性人格或精神衰弱。其主要表现为:力图保持对自身和环境的严密控制,注重细节,做任何事都力求准确、完善,但即使如此也仍有“不完善”、“不安全”和“不确定”的感觉。他们或者表现为循规蹈矩、缺少决断、犹豫不决、依赖顺从,或者表现为固执倔强、宁折不弯及脾气急躁。

多数患者其性格主观、任性、急躁、好胜、自制能力差。少数患者具有精神薄弱性格,自幼胆小怕事,怕犯错误,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遇事十分谨慎,反复思想,事后不断嘀咕并多次检查,总希望达到尽善尽美。在众人面前十分拘谨,容易发窘,对自己过分克制,要求严格,生活习惯较为呆板,墨守成规,兴趣和爱好不多,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注意不够,但对可能发生的事情特别关注,甚至早就为之担忧,工作认真负责,但主动性往往不足。

有人将强迫型人格分成两种类型:[1]多疑虑,缺乏决断力,遇事犹豫不决,类似轻微的强迫症。[2]固执,倔强,易激动,脾气坏,缺乏决断力。这两种类型都具善良、注重细节 力求准确、爱整洁的共同点,前一种人做事缓慢、迟疑不决,后一种人固执求全。强迫人格的形成除与遗传有一定关系外,家庭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也起重要作用,特别是具有强迫个性的父母对患者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儿童的教育不当,如过分苛求,对生活制度的过于刻板化要求,使他们逐渐变得遇事谨小慎微,优柔寡断,过分琐碎细致,务求一丝不苟,十全十美,事前反复推敲,事后后悔自责;在与人交往中过分严肃、古板、固执;在生活上过分强求有规律的作息制度和卫生习惯,一切均要求井井有条,甚至书橱内的书,抽屉内物品,衣柜里的衣服都要求排列整齐有序,干干净净。他们看上去做事认真、心细,为此经常须花费大量时间整理,而影响了其他工作的完成和个人的休息。

患者病前个性特征与治疗效果也显著相关。凡病前人格良好、无强迫人格特点者,治疗效果较佳,而病前具有强迫人格特点者则治疗难度相对大。因此,从小注意个性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父母不要给予过多过于刻板的要求,特别是父母本人有个性不良者更应注意。

8.社会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因素是强迫症重要的诱发因素。强迫症的发病原因与本人的性格及生活经历有关。诸如由于工作、生活环境的变迁,责任加重,处境困难,担心意外,家庭不和或由于丧失亲人,受到突然的惊吓等。有些正常人偶尔也有强迫观念,但不持续,却可在社会因素影响下被强化而持续存在,从而形成强迫症。

大部分患者能指出在他症状加剧前所发生的突发事件,如亲人亡故、父母离异、家庭矛盾等。由于上述原因引起的心理紧张、情绪波动都可成为诱发强迫症的原因。患者的性格特点在疾病的发生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据研究,大部分患者都有特殊的性格特征:多数青年患者非常爱干净,他们个性顺从,办事认真;成人患者一般时间观念较强,遵守纪律和制度,遇事过于谨慎,优柔寡断,对自己要求过分严格,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另外,心理学家认为,在孩童时代受到家长的严厉管制而无法适时表达个人喜怒哀乐情绪的人,也很容易形成强迫症。这些孩子没有足够的自由空间,而且处处受到父母管制,所以造成心理上的压抑,再加上他们找不到倾诉的朋友,最终变得沮丧和失落。为了把埋藏在心里的苦楚发泄出来,他们便选择了不停地整理房间等做法。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一直保持这一习惯,那就形成了洁癖。孩子一旦患上了洁癖,当面对挫折时,就不会向包括父母在内的任何人寻求帮助,而是一个人承受压力,他们常常在家里不停地忙碌,或洗衣服,或对屋里的东西擦了又擦,以此来排除心中的烦恼。

9.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对本病发生可能起一定作用。

患者的同胞、父母及子女,属强迫性人格者也较多。例如患者的父母中强迫症的患病率为5%~7%,比群体的发病率要高得多。

10.生化研究

生化研究提示5-羟色胺(5-HT)系统功能增强与本症发病有关,因此5-HT再摄取抑制剂如氯丙咪嗪、氟西汀及氟伏草胺等,都对强迫症有较好的疗效。

另外一些研究提示本症与抑郁症的发病存在连锁关系,如本症患者有25%~40%对氟美松抑制实验(DST)不抑制,部分患者多导睡眠图显示快速动眼睡眠(REM)潜伏期缩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