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古句新解”
“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益下,普天下少有能赶上它的了。
智者为人,心平气和,宠辱不惊;智者处事,含而不露,隐而不显,看透而不说透,知根而不亮底。其实,他们用的是心功。
人的资质各种各样,有聪明人和糊涂人,而同是聪明人,又有大聪明和小聪明之分,同是糊涂人,则又有真糊涂和假糊涂之分。真正的大智大勇未必要大肆张扬,卖弄聪明,不是徒有其表而要看实力。具有大智慧的人,看起来反倒如同糊涂人,其实不是真糊涂而是假糊涂,这就是“大智若愚”。
魏晋时期的王湛,是一个很懂得隐藏自己的人。他平时不言不语,从不表现自己,别人有什么对不起他的地方,他也从不去计较,因此很多人都轻视他,认为他是个大傻瓜,连他的侄子王济也瞧不起他。
吃饭的时候,明明桌子上有许多好菜,可是王济一点都不客气,好鱼好肉都不让这位叔叔吃。王湛一点都不生气,叫王济给他点蔬菜吃,可王济又当着他的面把蔬菜也吃光了,要是平常人早就发怒了,可是王湛还是不言不语,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
有一天,王济偶然到叔叔的房间里,见到王湛的床头有一本《周易》,这是一本很古老又很晦涩的书,一般人是很难读懂的。在王济眼里,这位“傻”叔叔怎么可能读得懂这样一部书呢?肯定是放在那里做做样子。于是就问王湛:“叔叔把这本书放在床头干什么呢?”王湛回答:“闲暇无事的时候,坐在床头随便翻翻。”
王济心里非常疑惑,便故意请王湛给他说说书中的一些内容。王湛分析其中深奥的道理,居然深入浅出,非常中肯,讲得精炼而趣味横生,有些地方恐怕连当时最有名的学者都比不上。
王济从来没有听到过这样精妙的讲解,心中暗暗吃惊,于是留在叔叔的住处向他请教,接连好几天都不愿回去。经过接触和了解,他深深感觉到,自己的知识和学识跟这个“傻”叔叔相比,简直差了一大截。他惭愧地叹息道:“我们家里有这样一位博学的人,可我这么多年来却一点都不知道,真是一个大过错啊。”几天后,他要回家了,王湛又非常客气地送他到大门口。
后来又发生几件事情,让王济对这位叔叔更加刮目相看。王济有一匹性子很烈的马,特别难驯服,就问王湛:“叔叔爱好骑马吗?”王湛说:“还有点爱好。”说着一下子就跨上这匹烈马,姿态悠闲轻巧,速度快慢自如,连最善骑马的人也无法超越他。王济又一次惊呆了。
王济对他平时骑的马特别喜爱,王湛又说:“你这匹马虽然跑得快,但受不得累,干不得重活。最近我看到督邮有一匹马,是一匹能吃苦的好马,只是现在还小。”王济就将那匹马买来,精心喂养,想等它与自己骑的马一样大了,就进行比试,看叔叔说的是否正确。将要比试的时候,王湛又说:“这匹马只有驮着重物才能体现出它的能力,而且在平地上走显不出优势来。”王济就让两匹马驮着重物在有土堆的场地上比赛。跑着跑着,王济的马渐渐落后了,过了一会儿居然摔倒了,而从督邮那里买来的马还向刚开始时一样,走得稳稳当当。
通过这些事情,王济从内心深处佩服叔叔的学识和才能,知道他不仅学识渊博,在骑马、相马各方面都很精通,不知道还有多少知识隐藏了起来。回到家后,他对父亲说:“我有这样一位好叔叔,各方面都比我强多了,可我以前一点也不知道,还经常轻视他、怠慢他,真是太不应该了。”
当时的皇帝武帝也认为王湛是个傻子,有一天,他见到王济,就又像往常一样跟他开玩笑,说:“你家里的傻叔叔死了没有?”
要是在过去,王济会无话可答或者配合皇帝的玩笑。可这一次,王济却大声回答说:“我叔叔其实根本就不傻!”接着,他就把王湛的才能学识一五一十讲出来,武帝半信半疑,后来经过考察,发现王湛确实是个人才,于是封他当了汝南内史。
像王湛这样,平时只管发展和提高自己,而不去追求表现和虚荣,是一种深层次的藏拙。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真正有智慧的人总会受人赏识,王湛善于隐忍,不追求虚名,才获得他人真心的敬佩。
有些人总爱自作聪明,生怕被人当做傻瓜,处处表现自己,处处争权夺势,其实常常是在上演一幕幕作茧自缚、引火烧身、自掘坟墓的悲剧。这些人可能会一招得逞,一时得势,但玩的终究是小聪明小把戏,是大愚若智。
大智若愚者藏才隐德,谦虚谨慎,以弱制胜,他们用表面的愚笨来保护自己,为自己赢得发展和提高的时间和环境,并能统观全局,站在比别人更高的角度上把握事态发展的脉络。因而他们常常是任重而道远的承担者,比常人更能抓住成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