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古句新解”
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才能得到满足。
知足常足,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知足常乐。一个人知道满足,心里面就时常是快乐的、达观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相反,贪得无厌,不知满足,就会时时感到焦虑不安。用叔本华的观点来讲就是,会使人生在欲望与失望之间痛苦不堪。
现实中,我们看到不少落得身败名裂的人正是因为欲壑难填,贪得无厌而走上犯罪道路的。看到这些人的犯罪事实,很多人都会由衷感叹说:“要是他早一点收手,大概也不会走到这一步的!”这些感叹所流露的,正是“知足”的思想。问题是,一旦受贪欲支配,又哪里会知足,哪里会收得住手呢?所以,“知足”不是没有追求而是追求的过程中懂得把握一个度。
“知足常乐”更不是平庸的表现,相反,倒是难得修炼成的德性。尤其是在当今这个物欲诱惑滚滚而来挡也挡不住的时代。人是应该有更高的追求,但这与知足并不矛盾。实现了一个目标后,可以准备下一个,但不能在这个还没实现时就想得到更多,那就沦为了贪婪,事实上,知足才是最好的追求动力。
知足不同于自满,虽然从表面上看来,它们都是对自身状况感到满意的反应,但由于出发点和外在表现的不同,它们往往给人以不同的感受。而从根本上说,知足也罢,自满也罢,与外在客观条件并不一定有相互的关联。一个人觉得生活到这个程度,于愿已足,并不代表他的生活真的就一定无懈可击,样样可打满分。主要是他能衡量自身的能力,正视客观的条件,不妄想不贪求,也不去与他人比高下,能够以宽容坦荡的心去对待生活,使自己的人生不受外界的影响和干扰,顺命随缘地和平度过。
那些骄傲的人,真的都是那么自信、骄傲,对自身的一切都心满意足,自认为高人一等吗?如果你肯仔细分析,也许会吃惊地发现,事情恰恰相反。依据心理学上的说法,那种处处要表现自己的不凡,就怕别人不知他的出类拔萃和光荣历史,无法克制地要以骄傲的面孔示人的人,常常是心理上欠缺安全感、满足感,或自怜狂在作祟的人。因为缺少安全感、满足感,便相对地失去了自信,反而更急于要在别人的赞美或惊叹声中找回信心,证明确实如自己所希望和所幻想的那样不同凡响。
骄傲、自满、目中无人,是由于反常心理在后面推动,不但予人极坏的印象,也是一种十分可悲的病态心理。知足常乐的人很容易被人们认为是胸无大志。因为这些人往往在竞争异常激烈的今时今日,不去争,不去怨,不去嫉妒、伤害他人,乐观地生活着,这样就导致别人以为他们没出息、没能力,这显然是一种错误的观点,知足并不代表不进取,无大志,它只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态度而已,是一种看透世事无常后的大彻大悟罢了。能够体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做自己所喜欢的事,丰衣足食,爱己所爱,没有虚度这岁月年华,心灵从容富足,那么无论贫富贵贱,都足以安心了。
生长于贫困之家与生长于富贵之家,人生中的得意与失意,都不可看得太重。如果以不义的手段取得财富和尊位,好像浮云一样,既不会长久,也不值得看重。这是先哲孔夫子的一番话。他还说:人都有利心,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要去贫贱、求富贵都必须以是否符合“义”为前提,“重义”应该是人的本分,因为欲望是无止境的,如果不惜用一切手段,谋求富贵,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
荀子说:如果去争夺财富,而不知道辞让,只是商人盗贼罢了。以这样的姿态去挥霍自己的精力与生命,本身就是对生命的一种亵渎。
南方楚国有一个人叫支离疏,他的形体是造物主的一个杰作或者说是造物主在心情愉快时开的玩笑,脖子像丝瓜,脑袋形似葫芦,头垂到肚子上而双肩高耸超过头项,颈后的发髻蓬蓬松松似雀巢,背驼得两肋几乎同大腿并列。然而支离疏却暗自庆幸,感谢上苍独钟于他,平日里乐天知命,舒心顺意,日高尚卧,无拘无束,替人缝衣洗服,簸米筛糠,足以糊口度日。当君王准备打仗,在国内强行征兵时,青壮汉子如惊弓之鸟,四散逃入山中。而支离疏呢,偏偏耸肩晃脑去看热闹,他这副尊容谁要呢,所以他才那样大胆放肆。
当楚王大兴土木,准备建造王宫而摊派差役时,庶民百姓不堪骚扰,而支离疏却因形体不全而免去了劳役。每逢寒冬腊月官府开仓赈贫时,支离疏欣然前去领取三钟小米和十捆粗柴,仍然不愁吃不愁穿。
老子说过:“有所为才能有所不为。”换句话说,能知足才知不足。知足与不知足是一个量化的过程,我们不会把知足停留在某一个水平上,也不会把不知足固定在某一个需要上。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生活经历,知足与不知足总会相互转化。
穷苦的青年人还是不要知足的好,唯有这样,生活才会改观;暴发户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多一些也许可以提升生活质量。知足使人平静、安详、达观、超脱;不知足使人骚动、搏击、进取、奋斗;知足的智慧在于知不可行而不行,不知足的智慧在于知可行而必行之。
若知不可行而勉为其难,势必劳而无功;若知可行而不行,则是堕落和懈怠。这两者之间实际上存在一个“度”的问题。度就是分寸,是智慧,更是水平。如同树木的生长,只有在合适温度的条件下,树木才会发芽。
《渔夫和金鱼》中的那个老太婆是不懂得知足的最大失败者,她就是没有把握好知足这个“度”。在知足与不知足之间,应更多地倾向于知足。因为它会让我们心中坦然,无所取,无所需,就不会有太多的思想负荷。在知足的心态下,一切都会变得合理、正常、坦然,我们还会有什么不切合实际的欲望和要求呢?
有一首《不知足歌》曾广为流传,那首歌当然有封建时代的局限性,但却不失戒世的意义。
歌词是这样的:终日茫茫只为饥,方得饱来便思衣。衣食两般俱丰足,房中又少美貌妻。娶下娇妻并美妾,出入无轿少马骑。骡马成群轿已备,田地不广用难支。买得田园千万顷,又无官职被人欺。七品五品犹嫌小,四品三品犹嫌低。一品当朝为宰相,又想神仙对局棋。种种妄想无止息,一棺长盖念方灰。
这首歌的作者最后说:“不知足”乃人间活地狱,活百年也无一刻之乐境,每日只生无限之愁叹!不与人比,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不用处心积虑地算计别人,懂得知足,那么你就会拥有真正而长久的快乐。
知足是一种境界。知足的人总是微笑着面对生活,在懂得知足的人眼里,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蹚不过去的河,他们会为自己寻找合适的台阶,而绝不会庸人自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