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古句新解”
遵循大道而有德的君王,“道”自然也就关爱他、扶助他,而使他得到民心和天下。那些不能合同于大道的君王,“道”当然也就离弃于他,而使他丧邦失国,众叛亲离。
子贡问孔子说:“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愿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孔子认为,从积极方面来看,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是通过完善自己来影响别人和改变社会的。反过来,从消极方面来看,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样推己及人,实际上就是孔子一贯所强调的“恕”道。
孔子的“恕”道,就是老百姓所常说的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详细一点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
确切地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种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一个人要在社会中有所作为的一个基本条件。
我国历史上产生过众多的推己及人的先贤,例如,曾经以治理洪水而留名千古的大禹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立立人”和“己达达人”的崇高典范。大禹在被任命为治水的负责人之前,刚刚和涂山氏的一个姑娘结婚。看到了许多的百姓被洪水淹死时,大禹心里就像自己的亲人被淹死一样痛苦、不安。于是他告别了妻子,率领27万治水群众,夜以继日地进行疏导洪水的工作。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3年的奋战,大禹和他的治水队伍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流入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
到了战国时候,有个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谈起大禹治水这件事,他夸口说:“如果让我来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我只需把河道疏通,让洪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吗?”孟子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错了!你把邻国作为聚水的地方,结果将使洪水倒流回来,造成更大的灾害。有仁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这就是成语“以邻为壑”的由来。
从大禹治水和白圭谈治水这两个故事来看,白圭只为自己着想,不为别人着想,这种“己所不欲,要施于人”的错误思想,是难免要害人害己的。大禹治水把洪水引入大海,虽然费工费力,但这样做既消除了本国人民的灾害,又消除了邻国人民的灾害,人们是喜欢这种推己及人的精神的。
庄子笔下有一个“鲁侯养鸟”的寓言:有只海鸟停落在鲁国都城的郊外,鲁侯以为这是只神鸟,令人把它捉住,亲自把它迎接到祖庙里,毕恭毕敬地设宴迎接,并将它供养起来,每天都为它演奏音乐,给它喂牛羊猪各种肉。鲁侯的热情招待把海鸟搞得头晕目眩,惶恐不安,一点儿肉也不敢吃,一杯水也不敢喝,过了三天就死了。
鲁侯以为“己所欲”也是“鸟所欲”,他用自己享乐的方式来养鸟,而不是按照鸟的生活方式来养鸟,这只鸟是被他吓死的。
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太多了,陈松的母亲就是一个过于热情的人,客人到家中,她恨不得把家中所有好吃的都拿出来招待客人。因为陈松母亲小时候就一直被教育“宁可自己喝汤也要让别人吃馍”。虽然是一片好心,但别人在她的盛情之下却往往觉得拘束。最后,朋友们轻易都不敢去她家了。
普希金说了,“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所以自己是最重要的,只要自己想做的,不要管任何人,只要对自己有利即可。这种思想未免有点太自私了,对自己也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上司接纳了员工的意见,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失误;自己听了朋友的劝告,可以少走不少想不到的弯路。任何情况都是如此,你考虑到了别人,别人也想到了你。何必充耳不闻、一意孤行呢?这样的人随后只能是众叛亲离,沽名钓誉!
当初,楚王想攻打宋国,鲁班连云梯都给他造好了,可最后为什么没有打成?这要归功于两个人,一是出使楚国的墨子,更重要的就是楚王自身。楚王当初是用心考虑过墨子的话的,否则他也不会放弃这次攻宋的机会。可见,楚王是一个己所不欲,亦不施于人的人。假若楚王当时不听墨子的劝告,先将其除掉,然后再去攻打宋,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还有两个大家都熟悉的人物——扁鹊和他的病人蔡桓公。前者是因为高超的医术而出名,而后者就因一个由他而来的成语“讳疾忌医”在民间留名百世。蔡桓公为什么会死?原因就是他自己想着自己没病,而不让医术高明的扁鹊来给他治疗,最后病入骨髓,一命呜呼了。
作为现今社会的人士,无论是求学中的学生还是已经进入社会的职场人士,都同样有许多的抱怨和不满,总是对别人的表现和成绩予以言语上的讽刺和批评,而被训的一方往往都会因为和对方的关系原因而忍气吞声,转而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在其他人身上,这种恶性循环可以说是无止境的。那么我们现代人可以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中悟到些什么来帮助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无非是“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就不要给其他的人”,可是看看如今的社会,“己所不欲,千方百计施予人”。对此,这句话其实还有另一层的意思,那就是自己不想要别人对付你,自己就不要去对付其他人,就好像如果你不想别人大声地对你呼呼喝喝,那你就不要时常对别人恶言相向,这样的一个循环就能避免许多的不必要的人际问题出现,如果人人都贯彻和遵守这一做人准则的话,这个世界肯定不会有战争。
当然,有人会说,现在的竞争这么激烈,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当然每件事都得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哪有自己的利益不顾,反而去理会与自己不相干的人的利益,这不是很可笑吗?其实不然,正是因为人人抱有这种态度,所以我们的世界才会有这么多纷纷扰扰,长此下去,人与人之间就很难存有信任感,乃至人人自危,这岂不是更加的悲哀吗?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四五十年前相比可说是有着天渊之别,年轻一代的我们可能还未能察觉到这一点,我们可能觉得自己还是有很多的朋友,可是如果你的朋友,并没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做人准则,试想想当你们的友情和利益起冲突的时候,何者更受对方所重视呢?
当利益和友情起冲突的时候你会选择谁呢?这个问题一出,我们的回答百分之百是选择友情,可是当你真正面对这种情况时,你还会坚守你的立场吗?许多生活中的实例都证明了利益占了上风,往往在我们周遭不时会听到某某人背信弃义,而原本是好朋友的两个人就翻脸不认人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一个重要的人生指南,唯有一生能奉行这句话的人,才能谓之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