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作文趣话
10310800000033

第33章 “春雨”何虑“行人”恶 “明月”自有“佳人”喜——审美的发现

清代乾隆皇帝颇有雄才大略,知人善任便是他的一个长处。他手下有位大臣纪晓岚,是个既有学识,又有才干的人物。可是文武百官对纪晓岚的评价却屡有争议。有人对他赞扬备至,有人对他低毁有加。乾隆尽管自有主张,仍然要间问纪晓岚对这种情形的见解、在皇帝面前,纪晓岚从容不迫地对日:“春雨如油,农夫喜其泽润,行人恶其泞漓;明月皎洁,佳人喜其清丽,盗贼恶其光明。天尚不能尽如人意,何况臣乎?”意思是春雨从天而降,明月从天而出,尚且有人对其褒贬不一,何况我这个凡夫俗子呢?果是绝妙回答。比方打得好,道理讲得透。大千世界,茫茫人海,哪里会有尽如人意的事情?同一件事,有人喜欢也罢,有人憎恶也罢,这只不过是说出了事情的表象,而实质恰恰在于要看喜欢的人是谁,反对的人又是谁,更要看所喜、所恶的是什么事?假若所做的事情是“春雨”,却忌讳“行人”恶而不让“春雨”降落,那就只能愧对“农夫”;又假如所做的事情犹如明月一样光明正大,却因忌讳“盗贼”恶而把“明月”推入云层,那就只能愧对“佳人”了一、纪晓岚的比方打得好,乾隆皇帝听了之后,心服口服,点头称道。

为什么“春雨”从天而降,“明月”从天而出,却有人喜欢、有人恶呢?这就是审美观的问题了。对待同一件事,同一个人,不同的出发点,木同的审美观,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态度。作文亦是如此。比如,一场春雨从天而降,因为影响了唐朝诗人杜牧的旅’游,他于是感慨万端地写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诗句。这里的“欲断魂”,用来形容因为“雨纷纷”而造成了诗人的行路艰辛,如果不是牧童告诉他杏花村还有个酒家的话,杜牧更会抱怨这场令其烦恼的春雨。然而,同样面对春雨,唐朝诗人韩愈却欣-喜万分,,提笔写下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的好诗;诗人韦庄则欣然写下“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绿”的佳句;杜甫激情满怀,命笔赞颂春雨的作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宋代诗人陆游,见到春雨高兴得连睡觉都忘却了,满怀喜悦地握笔写下了“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动人诗句。这些佳诗佳句流传至今,让人百读不厌,爱不释手。朱自清更是棋高一筹,他不但自己仰慕着春雨,而且在抒情散文《春》中,还劝慰他人面对一下就是三两天的春雨严可别恼”,因为春雨别有一番情趣: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韩愈、韦庄、杜甫、陆游的诗篇、诗句和现代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均把春雨写得那么美。韩愈视春雨“润如酥”;韦庄咏春雨,“染就一溪新绿”;杜甫赞春雨,“润物细无声”;陆游听春雨,一夜不眠。

至于朱自清笔下的“春雨图”,简直是一幅色彩未干的水彩画。作者先用博喻写春雨“像牛毛”,喻其密集;“像花针”,喻其明亮;“像细丝”,喻其细柔。“密密”构成叠字格,形象地再现了春雨摩肩接踵之状;“斜织”一词,极其准确地绘出了春雨的缥缈之态;而“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则形象地描绘出春雨的轻柔流动意境。尤其是傍晚掌灯之际,那静谧而和平的环境,融入一点点黄晕的灯光里,简直是一首匠心独运的朦胧诗;天亮后,路旁、桥边的行人以及田间工作着的农民,更给这幅“春雨图”增添了诗情画意和无限生气。这段引文中的字字句句,均是作者对春雨赞美之情的真实流露。

审美观的反差,是受情感的反差支配与制约的,而情感的反差,又是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特殊的环境息息相关的。所以,对待具体的问题要作具体的分析。比如,欧阳修的《秋声赋》和峻青的《秋色赋》,体裁相同:均为抒情散文。描绘的对象相同,然而色彩不同:

《秋声赋》昏暗,凄凉;《秋色赋》灿烂多姿。“两赋”的情感相异:《秋声赋》由悲秋声到悲秋色,进而到悲人生无常;《秋色赋》由赞果儿丰收到赞农民精神文明的丰收,由赞自然界的春风到赞党中央农业政策的春风,感情健康,催人奋进。两篇抒情散文的情调为何前者低沉而后者高昂呢?因为他们所写的不仅是时令上的秋天,而且是时代的秋天。欧阳修生活在阶级矛盾非常尖锐、政治局面异常黑暗腐败的北宋时期。当时,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与以吕夷简为首的保守派斗争十分激烈,欧阳修站在改革派一边,结果因失败而被贬滴。《秋声赋》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所以,肃杀悲凉之情不能不流露于笔端。而峻青生活在社会主义时代,看到的是“绚丽缤纷的大好秋色”以及神州大地“令人兴奋的欣欣向荣的景象”,所以作者以充沛的感情讴歌的绚丽缤纷的秋色,实际上是在歌颂美好的社会主义祖国。

青少年朋友初学作文,要在感知中不断净化和陶冶心灵,端正审美观点,自觉而主动地伸出美的触觉,潜心地发现美,感知美。只有这样,当一场“春雨”从天而降之时,你才能像“农夫”那样“喜其泽润”,而不学“行人恶其泞漓”;当一轮“明月”挂在夜空之际,你才能像“佳人”那样“喜其清丽”,而不学“盗贼恶其光明”。面对火热的生活,你只有充满热情地感知它,品尝它,热爱它,生活才愿意将它含而不露的芳香流露在你的笔端,从而写出感情健康的文章。就以教室里的一张作息时间表而论,当你还未感知它的时候,你准会认为这张作息时间表不过是一张白纸黑字,让人周而复始地如此作息而已。个别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平时不太遵守纪律的学生,还有可能认为这张作息时间表是一根无形的绳索,一天24小时都在束缚着他的手脚。然而,那些学习态度端正、自觉遵守纪律的学生,就会对这个学生做过细的思想工作:“普天之下没有不受制约的事物。鸟飞鱼跃,看起来是自由的,然而也分别受着空气和水的制约。

如果我们不受作息时间的制约,将会怎样呢?”所以,这些学生不但不会厌恶作息时间表,而且还会拿起笔来由衷地赞美它:“作息时间表就像一位老人,每天黎明都在呼唤着我们:起来吧,少男少女们!科学宫殿的大门等待你们叩开,‘四化”建设的宏伟工程等待你们积极投入,五星红旗等待你们继续升起,新鲜的空气等待你们呼吸,彩色的朝霞等待你们描绘,书本中的知识营养等待你们汲取。”

你看,这位小作者由于认识了作息时间表的制约价值,所以运用比喻兼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作息时间表这位老人写得既可亲,又可爱。

由此观之,只要以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拥抱世界,拥抱各种事物,就会写出感情健康、充满生活气息的作文。无论年长年幼,或男或女,均是如此。1977年5月14日,叶剑英元帅在他的诗作《八十抒怀》中,放声高歌“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形象地再现了叶帅不知“老之将至”的乐观情怀。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同志从容就义之前,奋笔疾书“眼底烟云过尽时,正我逍遥处”,展现出革命志士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0世纪初期,女革命家秋瑾写了一首题为《对酒》的诗歌: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这首诗歌的大意是,以千金买来的宝刀投身革命,它的价值比起千金更高,用貂裘换来美酒尽情痛饮,把天下大事共同商讨,亦应引以为自豪。活着,定要珍重一腔热血的价值,它的价值就在于化作埋葬封建王朝的滚滚碧涛。这首诗,既是一首言志的歌,也是一首审美的诗,更是巾帼英雄秋瑾对人生价值美学认识的升华。

但愿青少年朋友也能够像革命前辈那样,运用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写出一篇篇感情健康、催人奋进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