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作文趣话
10310800000032

第32章 诸葛亮舌战群儒,孙仲谋结盟抗曹——论说文之谋

话说当年,曹操扫平北方群雄之后,(maohut)南指,饮马长江,一纸“欲与将军会猎(这是曹操的外交辞令,实指与孙权决战)于江夏”的檄文,竟使东昊举国震动,以张昭为首的众多谋士纷纷主张降操,让孙权俯首称臣。这时,诸葛亮应鲁肃之邀来到东吴,劝说孙权与刘备结为联盟,抗击曹操。然而,诸葛亮未见孙权,却首先遭遇了东吴投降派众谋士的围攻,于是爆发了一场激烈的“舌战”。张昭挑衅性谬论被诸葛亮驳斥得“并无一言回答”之后,名叫虞翻的谋士立即跳出厉声责间孔明:面对曹操“兵屯百万,将列千员”,前来“并吞江夏”,先生怕也不怕?诸葛亮立即明确表态,提出了“曹操收袁绍蚁聚之兵,劫刘表乌合之众,虽数百万不足惧也”的观点。虞翻冷笑以对,刘备“军败于当阳,计穷于夏口,区区求救于人,而犹言不惧,此真大言欺人也!”对于虞翻的椰榆之词,诸葛亮先从正面作答:刘备退居江夏,是为了待时而动;接着又从反面批驳:“今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理应珍惜大好局面,凭险抗操,然而有人“犹欲使其主屈膝降贼,不顾天下耻笑”。最后再一次明确表态并得出结论:“刘豫州真不惧曹贼者矣。”虞翻无言以对。

诸葛亮驳倒虞翻之后,又把步鹭(zhi)、薛综、陆绩、严峻(jun)等东吴谋士的谬论驳得体无完肤,终于在鲁肃带领下见到了孙权。

孙权欲与刘备联盟抗曹,然而得知刘备最近吃了败仗,于是心有疑虑。诸葛亮针对刘备的疑虑回答道:

豫州(指刘备)虽新败,然关云长犹率精兵万人;刘琦领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惫;近追豫州,轻骑一日夜行三百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编’者也。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荆州士民附操者,迫于势耳,非一本心也。今将军诚能与豫州协力同心,破曹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则荆、吴之势强,而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惟将军裁之。

孙权听了诸葛亮的精湛分析之后,异常高兴,赞叹道:“先生之言,顿开茅塞。吾意已决,更无他疑。即日商议起兵,共灭曹操!”接着命令鲁肃将“此意传谕文武官员”,为孙、刘结盟抗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上面的故事中不难看出,当诸葛亮在东吴受到群儒的轮番责难时,立即义正辞严地据理反驳,当孙权对抗击曹操存有疑虑时,诸葛亮果断表明了孙、刘联盟势在必行的鲜明态度,消除了孙权的种种疑虑。如果把这些东西写下来,就其性质来说,都是论说文。

论说文包括三个要素——论点、论据以及论证。在论说文中,作者对所论述间题的看法或主张,称为论点;阐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称为论据;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正确的过程,称为论证。论证的结构,一般包括提出间题、分析间题和解决问题三个部分。

如果从论证的方式来看,论说文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作者正面提出文章论点,然后加以论证的,属于“立论”。例如,吴晗的《说谦虚》,主要从正面进行论证“谦受益,满招损”这个中心论点;另一种是作者在文章中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的,属于“驳论”。例如,毛主席的《“友谊”,还是侵略?》就是驳斥美国艾奇逊的谎谬言论的。

写立论性的文章,首先要求论点正确、鲜明。正确,就是符合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符合客观实际,符合科学和真理,经得起实践检验;鲜明,就是态度明朗,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必须径渭分明,决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比如,诸葛亮不论是舌战群儒,还是与孙权交谈,始终旗帜鲜明地主张抗曹。

撰写立论性的文章,除了论点正确、鲜明之外,还要求运用充足的具有说服力的论据来证明提出的论点。人们常说的“摆事实,讲道理”都是最常用的论据。所谓论据充足,不在于事例的罗列,而在于事例的典型。如果事例典型,即使一二个,也能发挥“以一当十”的作用。

然而,不少青少年朋友缺乏这种经验,总认为事例多多益善,一写到《天才出于勤奋》这种题目,马上摆出爱迪生、达尔文、居里夫人、华罗庚、陈景润、张广厚等等例子。这些例子中,好几位都是数学家,出现了重复。如果大家都把这些例子罗列起来,不仅味同嚼蜡,缺乏新鲜感,而且叠床架屋,翻来覆去,只用众多的例子说明一个道理,从而削弱了论证的深度。会写文章的人,在充分说理的基础上,虽然仅举一对正反事例,但由于非常典型,因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论证效果。请看秦牧的《生命在于运动》一文:

兔子,本来是以善跑着称的。但是家养的兔子长期关在笼里,都逐渐失去奔驰的能力。广州珠江电影制片厂,十几年前,有一次需要拍摄一个兔子奔跑的镜头,就把一只长期笼养的兔子找来当动物演员厂。谁知它不肯跑,不会跑。人们就用棍子赶它,这只濒预(manhan)的兔子勉强跑了一圈,竟然当场倒毙,原来是它的心脏破裂了。和这相应成趣的事例是:鹅本是不大会跑的“鹅步”,甚至已经成为人们对步履瞒珊的人的嘲笑语。但是,长期在田野放牧的鹅群,却逐渐养成了走路的卓越本领。广东有一些着名品种的鹅群,全国各地争着购买,竟有人从广东赶着鹅群进入云南卖给那里的集体农民。这种鹅简直又变成能跋涉千里的“神行太保”了。

作家秦牧运用以上事例来证明“生命在于运动”,既贴切新鲜,又十分典型。尽管例子仅仅一正一反,但仍然是充足的,能够使人信服的。

再说论据具有说服力。第一,是指不仅要用“讲道理”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还要运用“摆事实”来证明论点。人们常说的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上文所举的《生命在于运动》中的事例就是最好证明。第二,是指所举的事例必须确凿可靠。否则,往往由于事例的虚假而被他人推翻,虚假的事例一旦被推翻之后,论点也就失去了说服力。第三,讲道理既要讲得全面,又要求重点突出,以防别人找出你的漏洞。举例说吧,有个学生在题为《考不上大学同样前途光明》一文中,作了如下说理:先列举若干在高考中名落孙山的人,经过一番冰霜苦的奋发读书,终于榜上有名,考取了大学,然后进行推理,考不取大学,不要灰心,只要锲而不舍,就能考上大学,前途同样是光明的。这篇文章的说理,粗粗一看,似乎道理充分。其实不然,它的说理有较大漏洞,经不起推敲。假若有人反问:倘使经过多次努力,仍然榜上无名,前途是否还光明呢?岂不被人将了一军?文章的作者在说理时,考虑欠周,说理说得不够全面。全面的说理应该是继续努力,报考大学,争取升入高校继续深造;万一名落孙山,也不要万念俱灰,而要在本职岗位上努力学习,奋发工作,照样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然后得出结论:能否考上大学,前途同样光明。这样一来,道理才算讲得全面。

道理讲得全面,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全面说理的基础上,做到重点突出。仍以上面这个间题为例,说理的重点应该放在“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一方面。强调突出这一方面,是从当前实际出发的。因为在一个时期,不可能每个毕业生都能升入大学,继续深造。恰恰相反,大多数人还是应当在各条战线,特别是在工农业战线上为“四化”作出贡献。这样说理,就把《考不上大学同样前途光明》的题目说得既全面,又做到重点突出了。

写驳论性的文章,首先要分析对方的错误言论,找出它的主要错误是属于论点方面的错误,还是论据方面的错误,亦或属于论证方面的错误,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反驳,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击中要害;其次要收集、掌握确凿可靠的事实作为反驳的依据,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最后,在驳论时,要有理、有据、有节。对于反动的观点,必须毫不留情地进行揭露和驳斥;对于人民内部片面的或错误的言论,则要采取和风细雨的方式加以帮助,以达到既弄清思想,又团结同志的目的。然而,不管进行哪方面的驳论,都不能“以骂代驳”。英国文学家肖伯纳与肥头大耳的神甫相遇,神甫说:“肖伯纳先生,看到你这副模样,真叫人以为英国人都在挨饿呢?”有位老师以此为题,让学生写一段反驳文字,帮助肖伯纳进行反驳。有个学生作了如下反驳:

可敬的神甫,如果事情诚如所言,从一个人的模样肥瘦可以断定他的生活情形的话,那么,你的尊容,就在明白地告诉别人,你是在猪圈里长大的。

这段驳论文字,运用反唇相讥进行反驳的路子是对的。然而,它的不足之处,一是未能揭露论敌的险恶居心;二是反驳中夹杂诸如看了你肥头肥脑的“尊容”,就知道“你是在猪圈里长大的免骂性的言辞,这种“以骂代驳”的言辞,看似针锋相对,实则软弱力,因为“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作了如下改:

可敬的神甫,如果事情诚如所言,那么看到你的容,鼓知道英国人揍饿的真正原因了。

修改后的反驳文字,既做到了反唇相讥,又做到了在反唇饥中揭露了不劳而获的神甫榨干了英国人民的血汗,因而击中了伦敌的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