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麦克阿瑟急如星火地赶回作战室时,他的参谋们已经在巨大的作战地图上,用醒目的色彩标绘出了两个正在向马尼拉伸过来的巨型铁钳。
面对作战地图上显示出的敌我双方态势,麦克阿瑟倒吸了一口冷气。日本人的作战意图已经很明显了,他们在仁牙因湾和拉蒙湾兵分两路,以钳形攻势向马尼拉分进合击,妄图将麦克阿瑟的军队合围在马尼拉,或者在马尼拉北部平坦开阔的原野上,来个聚而歼之。
事已至此,麦克阿瑟忽然有了一种无力回天的感觉。他向华盛顿呼吁,除非援军到达,否则菲律宾乃至整个西太平洋都将陷落。他直截了当地说:“任何抱有苟且偷安的幻想都是不能战胜像日本这样嚣张的敌人的。”
然而,美国远在太平洋彼岸,远水岂能救近火。经过近44个小时的努力抵抗,整个吕宋岛上已无险可守,马尼拉的失陷已成定局。为了避免自己的部队遭日军围歼,麦克阿瑟开始部署自己的部队交替掩护,迅速退向巴丹和科雷吉多尔。
应该说,麦克阿瑟做出这样的决定既体现了他的决心和谋略,也体现了他勇于面对现实的冷静和勇气。战后,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描述道:
在保卫马尼拉时,在我的主力被来自两个方向的敌人压缩到中央平原之后,只能意味着早期的、完全的毁灭。由于撤到半岛,我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我军的机动性,赢得我们生存的唯一机会,因此,我们的防御计划是,温赖特从北方的仁牙因湾到南方的巴丹半岛地狭一带,在穿过中央大平原的各条前后相继的战线上进行阻击战。在这种阻击战的掩护下,琼斯与他的南方部队从马尼拉和中央平原撤到巴丹。在这里,我可以利用自己对地形的熟悉,同日本空军、坦克、大炮和人员上的优势进行较量。
为了避免日本人因凶性大发而可能的屠杀,麦克阿瑟于12月26日向世界宣布:马尼拉为不设防的城市。随后,他把自己的指挥部转移到科雷吉多尔岛上的隧道里,开始着手指挥所部执行他精心设计的“远东敦刻尔克”撤退计划。
根据麦克阿瑟下达的命令,全面撤退的美菲部队有节奏地分批脱离了与日军的接触。
在吕宋岛的北面,温赖特将军奇迹般地把溃散的部队集合在一起,沿五条防线且战且退,并炸毁了沿途的184座桥梁,尽可能地拖延敌人的进攻速度,迫使日本人消耗作战能力和进攻锐势。
在岛中央,美军工兵部队在精力充沛的陆军上校哈里?A?斯克里的出色指挥下,着手在沿途布设障碍物。同时,麦克阿瑟手下的唯一一支轻型坦克部队,也对日军展开袭扰作战,以迟滞敌人的行动。
在南线,面对巨大压力的琼斯少将临危不乱,有条不紊地把他所指挥的美菲部队从马尼拉的西南撤向巴丹。
一时间,在吕宋岛通向巴丹的各条公路上,车辚辚,马萧萧,各式各样的美军卡车、拖着155毫米大炮的牵引车、装载着各种作战物资的运输车辆,一下子挤满了公路,使得整个撤退行动看起来混乱不堪、惊慌失措。真是兵败如山倒。
然而,上帝在冥冥之中拯救了麦克阿瑟。不知什么原因,日本空军竟没有对地面上这一股股缺乏空中掩护的撤退洪流进行空中打击,使得麦克阿瑟的军队幸运地避免了一场屠杀。
1942年1月1日晨6时,温赖特将军指挥最后一批部队通过了马尼拉通往巴丹的咽喉——涉隆比特桥。随后,美军炸掉了这座日军追击道路上的重要桥梁,把日军甩在了身后。
到新年的第一周,麦克阿瑟竟奇迹般地从吕宋岛撤出了8万名美菲联军和2.6万名菲律宾难民,并开始着手在巴丹半岛构筑新的防线,以应付日本人的进攻。而此时此刻,平庸而爱慕虚荣的本间雅晴中将,却正在兴致颇高地组织进入马尼拉城的入城式。
趁日本人陶醉于攻占马尼拉城的胜利喜悦中的时候,麦克阿瑟兵退巴丹半岛,并匆匆建立起了一条还算坚固的防线。
巴丹半岛位于马尼拉湾和苏比克海湾之间,是一个向南突出的半岛。它东西宽约25公里,南北长约50公里,总面积约1250平方公里,是控制马尼拉海湾的要塞。整个半岛中部高耸,东西两侧地势平坦。北部的拉其布山和南部的马尼伯拉斯山,是岛上最险峻的地方。半岛的东部平坦开阔,地势低洼,有大面积的稻田;西部有大面积的森林,其间长满藤丛、杂树和其他灌木丛,是一个人迹罕至、易守难攻的地方。岛的最北端是一狭窄的、长满了丛林的丘陵起伏地带,纳蒂布山的火山峰横卧其中,高高地屏护着半岛与吕宋岛之间的连接之处。
退守巴丹之后,麦克阿瑟迅速依托半岛与吕宋岛连接处的几个火山山峰,建立了一条西起马尼拉湾海岸,东至丛林地带的“阿布凯防线”,并依据地形对战线进行了划分。温赖特将军率由原北吕宋守军改编成的第1军,负责左翼的环形防线;帕克将军率由南吕宋军改编成的第2军,防守半岛的右翼。
麦克阿瑟和他的参谋们估计,本间雅晴若要进攻巴丹的话,他所选择的突破口应该是阿布凯防线的右翼。因为日军在这个方向上可以充分利用地势平坦的沿海公路南下,直插右翼防线中约7公里的开阔地,以便装甲部队能充分地展开发扬火力。
显而易见,负责防守这一地段的美菲军第2军指挥官,固执而自信的帕克少将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将重兵布置在这片开阔地之间,并构筑了弹性很大的纵深阵地和侧翼阵地。
就在麦克阿瑟还在调兵遣将之际,沉醉于马尼拉的灯红酒绿之中的本间雅晴,就命令新从台湾调来的第65师团对美军展开了试探性的跟踪进攻。
兵法曰:置之死地而后生。
美菲联军背靠大海,面对强敌,可谓陷入了退无可退的死地。
美国人明白了他们的处境,知道除了决一死战,固守待援,他们已没有别的选择。
菲律宾士兵们也明白,他们不能再退了。要在美国人面前争口气,不能老让他们骂作“乌合之众”。尽管他们是当地人,完全可以跑到深山老林中去苟且偷生,但他们同样选择了与日本人血战到底。
1月11日,日军第65师团在阿布凯防线右翼完全展开,对巴丹半岛展开了全线进攻。
先是三个野炮大队的排炮猛轰,接着又是轰炸机肆无忌惮的空中轰炸,一阵猛烈的炮火准备之后,担任正面进攻前线指挥官的今井武夫大佐吃惊地发现:美菲军没像过去那样一打就跑,一触即溃,而是整个防线岿然不动,没有一点动摇的迹象。
看到美菲军阵地在猛烈的炮火之中颤抖、战栗,今井武夫指挥刀一举:“哈牙库!前进!”
日军敢死队摆好冲锋队形,将亮闪闪、明晃晃的刺刀上好,边冲锋边敲点枪托大喊:“美国佬完蛋啦!美国佬完蛋啦!”在敢死队员们冲到距美军战壕100米的时候,猛听得一阵山崩地裂般的声音炸响,美军的轻重火器一齐开火,打得日军血肉横飞,成排成排地倒在了阵地前沿。
见进攻受阻,日军士兵凶性大发。他们置重大伤亡于不顾,冒着美军炽热的火网继续前进。指挥官干脆扔掉战斗帽,用白布条缠着额头,手舞着指挥刀冲在前面。有一小部分日军几乎冲进了战壕,美军士兵见状,立即甩出成束的手榴弹,把蜂拥而入的日军士兵炸倒一大片。有一个美军机枪手眼见防线就要被突破,怒从心头起,索性抱起机枪跳出战壕,对着嗷嗷乱叫的日军一阵猛扫,并肩作战的菲律宾士兵也毫不示弱,跟着跳出战壕与日军展开肉搏,双方直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
帕克将军见防线摇摇欲坠,急调一个150毫米口径的榴弹炮连,集中轰击日军的后续部队。随着一阵猛烈的火力急袭,炮弹准确地落在了日军之中。见后方队形大乱,冲在前面的日军也无心恋战,纷纷被美军的轻重机枪扫倒。伤亡惨重的日军终于支撑不住,潮水般地退了下去。
帕克将军见状,立即命令炮火跟踪延伸射击,用准确的炮火一路追杀,一直把日军溃兵打回到密密的森林之中。
日军士兵第一次直接领教了美军炮火的准确与猛烈,使他们感到心有余悸。事实证明,美军士兵并不像长官们所形容的那样,枪炮一响就拔腿逃跑。
日军第65师团在菲律宾初上战阵,就被已成哀兵的美菲联军来了个迎头痛击。
接下来的两天两夜,双方在开阔地上展开了一场场血肉横飞的殊死搏杀。美国人打退了日本人的一次又一次冲锋,阵地前沿布满了日军士兵的尸体,今井支队被打得伤亡惨重,死伤过半。美菲军见日军渐渐力竭,遂乘胜出击,向日军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反冲锋,直杀得今井支队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眼见今井支队就要全军覆没,日军第65师团师团长奈良中将遂命预备队投入战斗,一场厮杀,好不容易挽救了濒临绝境的今井支队。美军见日军援兵已到,遂停止反击,双方又恢复到了进攻以前的掘壕据守状态。
日军65师团的失利,是日本人自南太平洋开战以来,在陆上进攻中所遭到的第一次严重挫折。经此一战,日本人开始重新审视美菲联军的战斗力和他们的抵抗决心。
美菲军虽然顶住了日本人对巴丹的第一次进攻,但这并没有让麦克阿瑟将军感到丝毫的轻松。他知道,日军的援兵正在源源不断地登上吕宋岛。他所打败的仅仅是日军一支初上战阵的部队,那些从中国大陆调来的、迭经恶战的精锐师团,正在向巴丹方向运动。面对这样的险境,必须让华盛顿及海军部有所作为,才能牢牢地守住这块在菲律宾最后的立足之地。
于是,一封封由麦克阿瑟和菲律宾总统奎松签署的求救电报,雪片似的飞向华盛顿,飞向依然设在珍珠港的太平洋舰队司令部。
对于麦克阿瑟以及他属下官兵的英勇奋战,马歇尔将军给予了热情洋溢的评价和赞扬:“你与你部下的陆、空军的官兵们不屈而有效的战斗,给予我和美国国民以深深的感动,并使我们增加了对你指挥能力的信赖。我们正在做一切努力,准备运来兵员、武器和装备给你。对于你及全体部队果断而机智的战斗,表示由衷的赞美之意……昨天,总统已明确告诉海军支持你,空军也将以最快的速度在远东重建空军力量,夺取制空权。请你放心,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然而,美国海空军在远东及太平洋上的微薄实力,让罗斯福总统和马歇尔将军的种种美好承诺化作了泡影。
首先,还躲在珍珠港的断壁残垣中疗伤的太平洋舰队表示:没法也没有勇气拿太平洋舰队仅剩的3艘航空母舰到南太平洋上去冒险。假如没有强大的海空掩护,任何想通过海上力量对巴丹进行支援的行动都不会有成功的可能。虽然对麦克阿瑟的壮举及处境表示钦佩和同情,但海军方面明确表示无能为力。
空军就更惨了。由于美国一直奉行“先欧后亚”的战争政策,所以大批源源出厂的战斗机都运往了欧洲。而没有制空战斗机的掩护,轰炸机部队的任何行动都无异于一种自杀。所以,驻澳大利亚的空军部队也客气但是坚决地拒绝了麦克阿瑟将军的支援请求。
眼见陷入困境的麦克阿瑟呼号连连,坐镇华盛顿的罗斯福总统却力不从心,拿不出实质性的行动予以支援。在困守巴丹的美菲军队眼巴巴地盼望着救援船只,盼望着海军能把他们急需活命的粮食和药品运来时,他们所得到的却是一次次空洞的许诺和一次次痛苦的失望。
粮食没有了,药品没有了,淡水也快没有了。整个巴丹半岛上缺医少药,粮弹不足,疾病流行,士气低落。绝望的情绪在美军士兵中可怕地蔓延,也在菲律宾士兵中急剧扩散,于是,一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动摇军心的歌谣,在巴丹半岛和科雷吉多尔岛上流传开来:
我们是巴丹的苦兵卒,
没有爸,没有妈,也没有山姆大叔,
没有婶,没有叔,没有侄儿和侄女,
没有枪,没有弹,没有飞机和大炮,
可是没有人在乎!
军心涣散、士气低落到如此地步,麦克阿瑟纵有回天之力,也难以逃脱失败的厄运。
1月20日晚上,身经百战的日军第16师团5000多名日军借着月色发起了进攻。在一阵猛烈的炮火之后,日军步兵端起刺刀进行敢死冲锋。士气低落的美菲联军无心恋战,掉头就跑,整个阿布凯防线立刻被冲得七零八落,漏洞百出。日军轰炸机拼命轰炸溃退中的美菲部队,使整个阵地上残肢断臂满目皆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到23日,阿布凯防线全线告急,无奈之下,麦克阿瑟下令向第二道防线撤退。
24日夜,深谙谋略的温赖特将军组织了一次虚张声势的进攻,趁日军陷入混乱之际,他急率自己的残兵败将夺路狂奔,逃之夭夭。
看到巴丹半岛日甚一日的严峻形势,菲律宾总统怒不可遏。这位国破家亡的菲律宾老人愤怒地对身边的美国顾问说:“你们像这样张口欧洲,闭口欧洲,我受不了!现在,我和我的人民都在征服者的铁蹄之下,而你们常吹牛的飞机军舰到哪里去了?美国为了一位远房表亲——欧洲的命运烦躁不安,却全然不顾他的一个女儿——菲律宾在后房里被人强奸!”
侥幸逃到第二条防线之后,麦克阿瑟的巴丹守军经过艰苦奋战才站住了脚。日军由于战线延长,后勤供应一时难以为继,因此也暂时停止了进攻,重新开始调整部署。于是,两军又在丛林密布的巴丹中部隔壕对峙起来。
巴丹前线暂时归于平静,但这并不意味着麦克阿瑟和他的美菲联军的厄运已经过去。相反,日本人又运来了100多门重炮和数以万计的士兵。他们也知道美国人缺少食品和淡水,士兵们已经饿得骨瘦如柴,连枪也快拿不动了。本间雅晴的意图很明确,一边对美菲军保持正面压力,不使其得到喘息的机会,一边急调生力军上阵,并储存足够的武器弹药。一旦万事俱备,他认为取巴丹易如反掌。
与本间雅晴的踌躇满志相反,麦克阿瑟陷入了空前的愤怒和绝望之中。他像一头被困的狮子,在自己的指挥所里一筹莫展。华盛顿一次又一次令人失望的空口许诺,让他和他的部队的自信心受到了空前的打击,他甚至觉得自己无颜再向士兵们解释什么。这些浴血奋战的小伙子们,被人无情地抛弃了。
无论是美国人还是日本人,都明白巴丹的陷落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为了不让美国军队蒙羞,华盛顿和五角大楼作出了一个让麦克阿瑟事后百口难辩的决定:任命麦克阿瑟为西南太平洋战区司令,命其不日到澳大利亚上任。同时,晋升乔纳森?温赖特少将为陆军中将,并命其接替麦克阿瑟的驻菲美军总司令的职务。
3月11日夜晚,麦克阿瑟和他的夫人琼及3岁的小儿子一起,乘坐一艘鱼雷快艇悄悄地离开了科雷吉多尔岛。在历尽艰险穿过了日军的几道封锁线之后,他和他的家人终于到达了澳大利亚。
麦克阿瑟的离开,是对困守巴丹的美菲军士气的一次致命打击。因为他是美国在菲律宾的象征,他的离去,意味着菲律宾和近2万名艰苦作战的美军士兵一起,被彻底地抛弃了。
1942年4月3日,在经过了精心的准备和部署之后,日军对巴丹半岛的南部发起了最后的,也是志在必得的进攻。
上午10时整,日军炮兵阵地上万炮齐吼,呼啸的炮弹刮风般地砸向美菲军的阵地。一时间,整个美菲军防线上山崩地裂,硝烟蔽日,乱石横飞。还没等高喊着“万岁”冲锋的日军步兵抵近前沿,许多美菲军士兵就开始掉头逃跑,把阵地拱手让给了日军。
面对日本人猛烈的进攻,新任驻菲美军司令官温赖特中将要求他手下的两位指挥官——琼斯少将和爱德华?金少将努力抵抗。但是,两位前线指挥官的看法让他完全丧失了信心。
巴丹守军司令爱德华?金少将说:“饿得奄奄一息的士兵们已无力战斗,除非他们可以马上获得食物。”
美菲军第1军军长琼斯少将更是直截了当:“任何努力都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士兵们已经饿得拿不起枪来了。”
两位将军虽然没有明言,但观点却是惊人的一致:再打下去无异于自杀!
客观地说,面对日军的强大进攻,美菲联军是尽了力的,他们的表现可歌可泣,可圈可点。只是,他们面临的敌人太强大了,自己又得不到丝毫的增援。在顽强抗击了几个月,并给予了日军以重大杀伤之后,他们自己也伤亡惨重,无力再战了。
4月9日清晨,巴丹守军爱德华?金少将为了防止无谓的牺牲和残暴的日军可能进行的屠杀,为了不进一步激怒凶残的日军,他决定率部投降,以拯救几万部下的生命。
上午9点,金少将驱车来到日军指挥部,把自己的佩枪解下来放在了日军指挥官的桌子上。此举意味着,在巴丹战场上血战百日,包括数千名美军在内的约7.5万名美菲联军,正式向日军投降。
这是美军历史上缴械投降最庞大的队伍,也是美军有史以来的最大一次失败。
远在澳大利亚的麦克阿瑟痛苦地接受了这一残酷的现实。在记者招待会上,他心情沉重地盛赞了巴丹守军的功绩:“没有一支军队曾经以如此少的兵员装备做出如此重大的贡献,没有比它最后经历的考验和苦难更能说明这一点。”
巴丹的陷落,意味着通向科雷吉多尔岛的大门已经打开。唇亡齿寒,美国在菲律宾的最后一块立足之地——科雷吉多尔岛,也在劫难逃了。
科雷吉多尔岛是美国人在远东经营已久的一个军事要塞。经过逐年的修筑完善,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程度很高的要塞。除了各炮位、各种火器的掩体均为永备工事外,还建有大量的、相互关联的坑道工事,内有高级的司令部办公室、守备部队的集结位置、医院、军需仓库、汽油储藏室、各种商店等,在主要的坑道内甚至还设有双轨电车。岛上构筑有飞机场和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在主要防御方向上修有可以快速机动兵力的铁道、医院、水塔、冷藏室和其他主要的生活设施及卫生设备等。在岛上,原来担任防守任务的是美军陆战第4团,他们拥有各种火炮56门,高射炮76门,并拥有防空作战用的大口径探照灯10具。在巴丹陷落之前,又有近2500名美菲军官兵逃到科雷吉多尔岛,从而使岛上的防守兵力达到了近5000人。
对于科雷吉多尔岛上完备、坚固的防御体系,日本人早就有所耳闻。在攻陷巴丹半岛最南端的马利伯勒斯山之后,日军就开始在山坡上构筑重炮阵地,准备与守岛美军打一场炮兵大决战。
好像本间雅晴将军并不太急于攻下科雷吉多尔,他每天只是命令重炮和轰炸机对岛上的各种设施实施毁灭性的打击,并没有派兵登陆攻打的迹象。这种猛烈、残酷的火力袭击一直持续了将近一个月,使美军的岛上设施遭到了彻底的破坏,并使守岛美军的士气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5月3日夜,一艘美国潜艇冒着危险,悄悄地靠上了科里吉多尔岛,接走了13名美军医院的女护士。目送潜艇悄悄地潜航之后,温赖特将军向麦克阿瑟发出了一封紧急电报,声明岛上的淡水仅够5天之用,整个局势正在趋于绝望。
5月5日深夜,本间雅晴将军驱车来到巴丹半岛的拉第港口,目送着一批批的登陆艇趁着夜色向科雷吉多尔岛扑去。就在登陆艇即将靠岸的时候,信心十足的本间下达了对科雷吉多尔的总攻击令。
瞬间,日军密集的炮火落在了科岛东端的突出部上,炮弹爆炸时发出了强烈的火光,像一朵朵绽放的花团,在黑色的夜空中闪烁。日军突击队员冒着守军发射的猛烈火力,奋力攀登着嶙峋的山岩,并首先在科雷吉多尔岛的尾部抢滩登陆。
6日凌晨1点,又一股日军在科岛的蒙克角强行登陆成功,切断了科岛的东部。
1时30分,设在邓维尔附近的美军最大的炮兵阵地被日军攻破。
2点10分,源源不断的日军从科岛东部的登陆场涌上了科雷吉多尔岛。
7点钟天亮之后,日军的坦克、炮兵开始登陆,并以更加猛烈的火力支援登陆场上的战斗。守岛的美菲军虽然英勇抵抗,浴血拼杀,但终因实力悬殊,再加上缺少必要的反坦克火器,因此根本无力抵挡日军坦克的横冲直撞。随着战斗的发展,守军手中的阵地在一步一步地丢失。
经过6日白天的一天血战,美军陆战4团伤亡惨重,不得不放弃了科岛的前沿阵地,撤向位于马林塔山的主阵地。
6日23时30分,日军又从岛的西端码头地区登陆,与前一夜的登陆部队呈头尾夹击之势,从东西两个方向扫荡守岛美军,并逐渐将其压迫至美军的最后一个堡垒——马林塔隧道。
7日晨,守岛美军被迫从东西两头撤进了马林塔隧道,随即,跟踪追击的日军悄然而至,包围了两个垒着沙袋的隧道口。
此时此刻,温赖特将军已经完全陷于绝望了。隧道内拥挤不堪,大批的伤员和赤手空拳的非战斗人员阻塞于隧道内,再战斗下去几乎是不可能了。
看到那些跟随自己浴血奋战一百多天,而今却是伤痕累累的勇敢而忠诚的部属,温赖特将军为不能带领他们摆脱苦难而感到羞愧。他知道日本乃至日本军队在中国大陆所犯下的种种大屠杀暴行,如果再这样毫无意义地打下去,势必会给残忍的日军屠杀这些伤员以口实。不!不能再打下去了,再也不可能有什么奇迹出现了。他不能因为自己的自尊心和荣誉感,而把自己忠心耿耿的部下推向死亡,他必须做出选择。
在经过痛苦的思考和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脸色苍白的温赖特将军在部下们眼含热泪的注视之下,向身边的参谋轻轻地说:“请你去告诉日本佬,我们将马上停火。”
说完,温赖特将军拿出他珍藏的一面星条旗,并告诉军官们,要销毁他们身上的证件和国旗。随后,星条旗在火中化为了灰烬。
温赖特将军默默地举手敬礼,眼角溢出大颗大颗的泪珠,跟着敬礼的士兵们也都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在烧毁国旗和密码之后,温赖特将军怀着绝望而沉痛的心情,向罗斯福总统发出了最后一封电报:
我以心碎的心情,哀伤地,但是问心无愧地低首向阁下报告,今天我必须为马尼拉这几个要塞岛屿安排投降条件……人的耐力是有限度的,而这个限度早已超过多时了。既然已无解救的希望,我认为,结束无谓的流血和牺牲是我对祖国和对我英勇的将士的责任。
如果您同意的话,总统先生,请转告国民,我的将士们和我本人已经做到了作为人所可能做到的一切,我们坚持了美国和美国军队的最优秀的传统。
愿上帝祝福您,保佑您,引导您和全国走向最后的胜利。
我即将怀着十分哀伤,但是仍为我英勇的部下感到骄傲的心情,去会见日军指挥官。再见了,总统先生。
二等兵斯特鲁宾流着眼泪拍完这封电报,然后又拍发了他在布鲁克林的家庭住址。他请求华盛顿方面的电报员转告他的妈妈:“我无愧于祖国和母亲。”
第二天,温赖特和他的主要助手被带到马尼拉,在日本人拟定的投降书上签了字,并且在无线电广播中向菲律宾全国宣读了投降书。他抑制住自己的感情,忍受着个人的奇耻大辱,哽咽地对着麦克风念着由日本人起草的广播稿。20分钟以后,哽咽之声淹没了他的话语,备受侮辱的温赖特中将再也无法继续念下去。
光明终于消失了。美国军队在经历了巴丹和科雷吉多尔守卫战124天的艰苦、饥饿、疾病的摧残和悲壮惨烈的搏杀之后,终于在强大的敌人面前败下阵来。
这是美国陆军史上最大的一次惨败,是一代名将麦克阿瑟的滑铁卢,是铭刻在美国人民和菲律宾人民心口永远的伤痛。
在接到科雷吉多尔守军被迫投降的消息之后,远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麦克阿瑟犹如五雷轰顶,目瞪口呆。他几乎无法原谅温赖特将军乃至在巴丹竖起白旗的爱德华?金将军。他知道他们和他们的士兵们都已尽了最大的努力,但如此惨重的失败依然让他感到痛心疾首。在他的回忆录中,他称巴丹和科雷吉多尔是自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乃至一生中所经历的最为悲痛的事件,这种痛苦在以后的岁月里,将永远伴随着他:
当灾难的消息传到我这里时,我对那些顶住敌人的进攻,使马尼拉湾入口处5个月不受侵犯的英勇抵抗的人写出我的最后颂词:“科雷吉多尔不需要由我来评论。它已经用它自己的炮口宣告了它自己的历史。它把自己的墓志铭刻在了敌人的墓碑上。但是,透过它最后一次射击的回响和所腾起的血色迷雾,我将永远仿佛看见坚强、瘦削、苍白而仍无所畏惧的人们的影子。”这次痛苦的回忆和痛心将永远不会离开我。
战斗因美菲军的缴械投降而结束,而巨大的灾难和奇耻大辱并未因投降而告终。事实上,对于在战火中幸存的美菲军官兵们来说,投降仅仅是苦难的开始。
在菲律宾之战打响之后,志在必得的本间雅晴将军曾经有过一个计划,即在吕宋岛修建一处能容纳2.5万人的战俘营。但是,投降的美菲军俘虏如此之多,大大出乎了本间的预料。据日军野战输送官报告,现在从密林里、山谷中、海岸边涌出大量的战俘,他们或200人或300人一群,成群结队地出来投降。这些战俘衣衫褴褛,面黄肌瘦,饿得几乎走不动路,据初步统计可能在7~8万名之间,这使得野战运输部颇感头痛。别说无法运送如此庞大的俘虏队伍,就是光解决战俘们的口粮就是一个令人棘手的大问题。
在本间雅晴的责令之下,日军野战运输部拿出了一个转运美菲战俘的方案。为了把近8万名战俘最终送往吕宋岛的奥东纳尔战俘营,日军拟分两步走。第一步先由高津利光大佐率1000名士兵,押送俘虏徒步从马里韦莱斯城到巴丹半岛中部的巴兰加,而后用大约200辆汽车将俘虏转运到圣费尔南多火车站;第二步就是用火车将战俘运至奥东纳尔战俘营。
这似乎是一个看上去比较完善的,也是尽力而为的输送方案。然而,就是在这一输送过程中,发生了令人发指的惨杀事件,使得战俘们的行军之路布满了鲜血和尸体,使这次行军成了一次名副其实的“死亡大行军”。
在靠近赤道的灼热的阳光下,7万多名被俘的美菲军官兵,顶着炎炎烈日,成群结队、衣衫褴褛、饥肠辘辘地在日本士兵们的刺刀逼迫下,步履蹒跚地跋涉在闷热、潮湿的丛林之中。
这是一段100多公里长的路程,也是一个100多公里长的地狱。在路上,因饥饿、生病、筋疲力尽而奄奄一息地倒卧在路旁的战俘,几乎随处可见。
战俘们只能偶尔获得一点食物,绝大多数时间是靠在树丛中寻找野草、野果来填充饥肠。庞大的队伍像一队队黑色的蚂蚁,在绿色的树林里挣扎着爬行。那些掉队的战俘是最不幸的,他们往往会遭到日军士兵的残酷毒打,有的则被在日军枪口威逼下的同伴活活埋掉。在一块开阔地上,凶残的日本兵一下子就用刺刀挑死了300多名菲律宾战俘。
菲律宾人受到了残酷的对待,美国人的境况也好不到哪里。4月10日晚,一支以美国人为主的俘虏小队走进了一个荒无人烟的村庄,押解士兵命令就地休息。少数战俘咬着牙好不容易挨到休息的时候,就一头栽在地上,再也不想动了。更多的人则是扑向水井,把嘴凑到自流水井的龙头上喝个够,一天的烟尘加上烈日的暴晒,几乎让每一个人的嗓子里都像着了火一样。就在前面的几个战俘还在尽情地喝水时,几个日本士兵嗷嗷叫着冲了过来,不由分说就用枪托一阵乱打,直到把战俘们全部赶开,他们才心满意足地脱光衣服,在水龙头下尽情地洗起澡来。
一个俘虏渴急了,不顾一切地冲出队列,扑到水龙头下喝水。还没等他弯下腰去,几把雪亮的刺刀就从不同的方位插入了他的身体。这名身材高大的美军战俘甚至没来得及叫出一声,便像个血葫芦似的倒在了水井旁。
其他的美军战俘两眼喷火地注视着眼前的一切,悲惨的情景让他们怒火中烧。但对于手无寸铁的他们来说,在这些凶残的野兽兵面前保持沉默,恐怕是他们暂时保住性命的最好选择。
普通战俘们的境遇惨不忍睹,将军们的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们的身体、人格、尊严都受到了空前的侮辱和摧残。
在爱德华?金将军准备率部投降时,他在销毁武器装备时有意保留了大批汽车,并保存了两个完好的油库,目的是使日本人有足够的汽车来运送战俘。然而,当他向日军指挥官提出这项建议时,却遭到了对方无理的拒绝。
一个日军参谋不屑一顾地对他说:“将军,您应该注意现在的身份,不要对皇军指手画脚。关于如何运送战俘,本间将军会用他喜欢的方法来做。”
金将军坚持说:“我请你们考虑我的建议。”
日军参谋拂袖而去。
所谓龙卧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堂堂的美国二星将军,被一个日军小参谋冷冷地丢在了一旁。
无奈之下,成批的美国将军也和他们的士兵们一样,徒步踏上了走向战俘营的路程。
烈日当空,赤热炎炎,树林里没有一丝风,空气闷到了极点。将军们走在尘土弥漫的公路上,汗流浃背,几天没有刮过的胡子上沾满了尘土。美菲军第1军军长琼斯将军,步履沉重地走过几天前还是自己防守的阵地。路旁那些已成焦土的村庄,当时就是他的前线指挥所。将军默默地注视着村庄残存的房舍和仍在燃烧着的烟火,到处都是美军遗弃的大炮、炸毁的卡车和散乱的步枪,村头的树木已被烧着,散发着刺鼻的焦煳味和死尸腐烂的恶臭味。
再往前走,就是那满目疮痍的阿布凯防线。散兵坑里的尸体没有人收殓,终日暴晒在烈日之下,一具具肿胀起来,像水桶似的乱七八糟地躺着。有些尸体是被炮弹炸飞过的,这儿一只大腿那儿一只胳膊,有些尸体可能是肉搏时被刺刀刺中的,肚子上的裂口肿胀起来,皮开肉绽。
将军悲愤而痛苦地注视着这令人发指的惨景,低下了他那高傲的头颅。
琼斯将军率领他的残兵败将,在尘土飞扬的大路上跋涉了整整一天半,一路上受尽了日本士兵的侮辱和戏弄。几位将军的帽子数次被日军士兵用竹竿打落,并在地上像踢足球一样踢来踢去。不仅如此,日本人还不许他们休息,也不给他们食物和水。将军们只好靠部下冒着生命危险弄来的一点野果和水,才得以勉强应付。
入夜,他们被日本人赶入了一片用铁丝网围着的稻田里。几千俘虏一个挨一个地躺在湿漉漉的稻田地里,忍受着空气的闷热和蚊虫的叮咬,苦不堪言。最叫人难受的是上厕所,日本人不许战俘们走出铁丝网,因此就在稻田地的中间挖了一个大坑做临时厕所。几千人轮流大小便,粪坑很快便满了,臭气熏天。更为可怕的是,有几个身体虚弱的战俘,在解手时竟不幸掉到了粪坑里,直到第二天天亮,同伴们才发现他们的尸体。
一个正直的、勇敢的陆军航空队上尉军官马克?沃尔菲尔德,不忍看到同伴的尸体泡在那肮脏的地方受到亵渎,他走到押解士兵面前,向他比划着说,请允许他找几个帮手将粪坑里的尸体捞出来,有几个美国战俘听沃尔菲尔德这么一说,也凑过来向日本人表示,他们愿意帮沃尔菲尔德的忙。
日军士兵闻言,狂暴地吼叫起来,并挥拳打倒了沃尔菲尔德。接着又有几个日本兵跑了过来,其他几个美国人见势不妙,赶紧溜回了队列里。几个冲上来的日本兵不由分说,抓住沃尔菲尔德顺势一悠,就把他抛向了大粪坑。这位倒霉的、有良心的上尉沾了身高体胖的便宜,还没等被扔到坑边便落在了地上。他顾不得满身的屎尿,一个就地十八滚,滚回了俘虏的队列里。
一个上校有意用身体挡住了他,使心犹不甘的押解士兵找不到他。上校低沉地对他说:“上尉,要学会保护自己。”
沃尔菲尔德爬起来,愤愤地骂道:“畜生。”
日本士兵听到叫骂声又走了过来,这一次,是琼斯将军用伟岸的身躯挡住了他们。
到了第三天,许多精疲力竭的战俘们再也走不动了,任凭日军士兵用枪托砸,用刺刀挑,都无济于事。许多因为力竭而倒在尘土中的战俘,被日本人干脆地一刺刀扎下去,结果了他们的生命。
到后来,有些战俘实在忍受不了这种痛苦的折磨,便积极想办法逃跑或是跳河自杀。在一个战俘队里,有40多名美国战俘勇敢地逃了出来,他们跳下路旁的悬崖,准备跳海逃生。日本人见状,立即举枪射击,将绝大多数美国人打死在水里。有几个跳到沙滩上摔得不能动弹的美国战俘,都被日本人残忍地活埋在了沙滩上。有一个挣扎着向海里爬的美军战俘,不幸引起了兽兵们的“兴趣”。他们用刺刀在他的身上乱刺,强迫他加速向前爬行,然后又将汽油泼在他的脚上,点火取乐。看到美国人痛苦地扭动翻滚,日本人狂笑不已,不断地在他的手上、脸上泼汽油,一直到看着他一点点地烧死在海边上。
几个月以后,终于有3名幸存的美军战俘得以幸运地逃出,并在菲律宾游击队的帮助下来到了澳大利亚,向他们的老上司汇报了整个“死亡大行军”的全过程。日军在巴丹令人发指的暴行,激起了麦克阿瑟的极大愤慨。他立即向新闻界披露了士兵们的报告和他本人的声明:“对于这种野蛮残酷的对待战俘的行为,令我感到无法形容的痛恨。这种行为违反了最神圣的军人荣誉的范典,并且将永久玷污日本军人的信条……我的神圣职责,将在适当的时候对这种残暴的行为予以严惩……”
据统计,在这次悲惨的“死亡大行军”中,死在途中的美菲军战俘有1万人左右。其中,被饿死、病死、活埋或枪杀的美军战俘在3000人以上。在抵达奥东纳尔战俘营时,仅剩5万多名面容憔悴、骨瘦如柴、奄奄一息的战俘,其余则全部下落不明。
一场“死亡大行军”,把残暴的日军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也把这场惨剧的制造者——日军驻菲律宾总司令官本间雅晴推上了断头台。在战后的东京大审判当中,鉴于日军在菲律宾的暴行,本间雅晴被远东国际法庭判处了绞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