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读二十四史学领导智慧
10268300000069

第69章 尤其防范沽名钓誉的奸臣

耍弄两面三刀诡计的人很清楚,弄一个“好人”的名声可让自己既赢得“群众基础”,又容易得上司的青睐,自己办起事来更要方便许多。重要的是,出于对好人的好感,他在使坏为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服务时,人们也难以察觉。

王莽出身于外戚之家。其姑母王政君是汉元帝皇后,元帝死后成帝即位,尊其母王政君为太皇太后,其舅父王凤为大司马将军,从此王氏开始垄断朝政。在元、成两朝,王氏家族“世封侯,居位辅政,家凡九侯、五大司马”。王氏因为是皇亲国戚,家门贵显,故其子弟多“乘时侈靡,以舆马声色佚游相高”。独有王莽一支,因其父王曼早死,未能受封。父亲死后,其兄又相继去世。王莽因“独孤贫”,不可能如其他兄弟那样去夸侈斗富,而且他也根本不想那样去做,因为他怀有更大的野心。为了实现这种野心,他只抱定一个宗旨,即尽可能多地去沽名钓誉。

王莽为了出人头地,他“外交英俊,内事诸父,曲有礼意”。尤其是诸位手握大权的伯父、叔父,有着现成的血统关系,他当然会加以充分利用。其伯父大司马王凤生病时,王莽守候榻前,小心侍奉,煎汤尝药,一连数月不解衣带,顾不上寝食梳洗,“乱首垢面”,熬得面容憔悴。看到侄儿比亲生儿子还要孝顺,王凤十分感动。王凤临死之时,太后王政君来探望,王凤郑重地将王莽“以托太后及帝”,要太后及皇帝尽力照顾他这位侄儿。王凤死后,王太后念王凤托付之意,就让王莽做了黄门郎,不久,又提升为校尉。王莽顺利地踢开了入仕的头三脚。

王莽的孝敬也博得了叔父王商的爱怜,他上书给成帝,表示愿意把自己的封邑分出一部分来给王莽。

王莽待人谦恭,办事认真,朝廷许多大臣为之赞叹,都认为王莽是一个难得的贤能之士,纷纷上书向成帝推荐。成帝由此很器重王莽。永始元年封王莽为新都侯,不久,又迁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成为皇帝的宿卫近臣。王莽的声誉已远远超过了他的伯父和叔父们。

钓名的目的达到了,但显然这只是第一步,是拥有了争取更大好处的资本,接下来他就要通过使坏进一步排除障碍了。

当时王莽的姑表兄弟淳于长亦因其舅王凤生前之托甚得太后及皇帝的亲幸。后来王莽的叔父大司马骠骑将军曲阳侯王根病重,如果长病不起,那么,身为外戚、位居九卿的淳于长很可能取而代之。王莽担心淳于长受宠,非常嫉恨。为了击败淳于长,扩大自己的权势,王莽抓住淳于长与许皇后之姊私通之事,加以攻击,并趁为王根侍疾之机,说淳于长的坏话,以激起王根对淳于长的不满。他对王根说:“长见将军久病,意喜,自以当代辅政。”王根听罢大怒,谓王莽:“即如是,何不白也?”王莽回答说:“未知将军意,故未敢言。”王根说:“趋白东宫。”于是王莽求见太后,具言淳于长罪过,太后亦怒,并让王莽再言之于成帝,成帝乃免去淳于长的官职。后来淳于长又被下狱处死。在丑恶的宫廷权力角逐中,王莽终于排除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而且还由此获得了“忠直”之名。成帝绥和元年,重病中的王根终于“荐莽自代”,王莽遂擢为大司马。这样就为王莽篡位奠定了基础。

像王莽这样为达到目的处心积虑长时间装好人,一般人还真难以做到。看起来这是个笨办法,可一旦奏效其杀伤力又极强,所以尽管这样的人难防,但也不能不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