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读二十四史学领导智慧
10268300000052

第52章 寻求合作不能仓促贸然

曹操布局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哪怕身无所属,也绝不与貌似强大者合作。

董卓在控制献帝,权力炙手可热的时候,想笼络曹操,这对曹操的选择就是一个考验。董卓对曹操的才干久有所闻,他任命曹操为骁骑校尉,并与其共商大事,想把曹操收为心腹。但曹操对董卓的为人是了解的,先前他反对召外将进京,就是看到了董卓是一个缺乏政治头脑又有政治野心的人。董卓到洛阳后的所作所为,曹操更是亲眼所见,他料定董卓无非是逞一时之势,终将要落得众叛亲离,归于失败的下场。像董卓这样的人,不仅不能与其同流合污,而且要创造条件打败他。于是,曹操在这年的九月,偷偷地离开洛阳,走上了公开反对董卓的道路。

曹操不受董卓的笼络,一是他有远见,料定董卓之辈只能得势一时。二是他有大的抱负,不是轻易地被人看重和使用的问题,而是怎样才能有朝一日使用别人。

中平四年(公元187年)曹操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以有病为由,辞去了朝廷任命他为东郡太守的官职,在家闲居。然而以他的声望、人品和才华,是难以让他清静的。一年以后,冀州刺史王芬就派人拿着密信找到了他,原来,冀州刺史王芬联合策士许攸、陈蕃的儿子陈逸、道教法师襄楷、沛国人周族等,密谋政变,打算趁汉灵帝北巡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旧宅之机,用武力挟持灵帝,诛除宦官,为陈蕃等人报仇。然后,废掉灵帝,另立合肥侯为帝。他们决定拉曹操入伙。因为曹操有正义感,有号召力。所以派人给曹操送来了密信。

曹操读罢密信后,心情很不平静。他仔细考虑之后,觉得此事不妥,给王芬等人回信明确表示反对。

曹操从当时主客观条件上来说,王芬等人确实不具备像当年商朝掌权者伊尹放逐太甲、西汉大将军霍光废立昌邑王刘贺的情势,想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

王芬等人是由地方发动的政变,无法一开始便控制朝政,就是一时取得成功,也容易受到中央集合力量的围剿。像西汉景帝时的吴、楚七国之乱那样大的规模最后都失败了。王芬等人以一个冀州之地,想搞成这样一件大事,当然是属于轻举妄动的冒险行为。

后来事态的发展,果然如同曹操所料,王芬非但没有取得成功,反而落了个举家自杀的结局。

在对待王芬政变这一重大政治事件上,曹操对灵帝没有采取“愚忠”的态度,去告发他们。王芬等人敢于去拉曹操入伙,也是对他的心态有所了解。曹操不是不想改善朝政,如果通过废立皇帝能有利于国家,取得积极效果,这也是他所希望的。但是,没有一定把握的冒险盲动,是他所不取的。

董卓、王芬是两个都想拉拢曹操入伙的人,曹操对他二人采取了不同的对策,可见曹操的足智多谋。而曹操反对王芬等行废立之事,也说明了他处大事断大疑当不能徒见往者之易,而未见当今之难的独到之见,以及做大事不能急于求成而要待条件具备,方可行非常之举。

袁绍是继董卓、王芬之后又一个想拉拢曹操入伙的人。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袁绍为了有利于发展自己的势力,以献帝年幼,又被董卓所困,关山阻塞,不知是否还活着为由,同冀州牧韩馥一起谋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并私刻了皇帝的金印,派毕瑜去见刘虞,劝他称帝,并说这是上天的意旨。同时前来征求曹操的意见,企图获得曹操的支持。曹操问明来意,明确表示反对,说:

“董卓的罪行,国人尽知。我们会合大众,兴举义兵,远近无不响应,这是因为我们的行动是正义的。现在皇帝年纪幼小,被奸臣董卓控制着,还没有像昌邑王那样的破坏汉家制度的过错,如果一旦加以废除,天下有谁能够心安呢?诸君北面,我自西面!”

古代皇帝面南而坐,臣僚面北朝见皇帝。刘虞是幽州牧,幽州又刚好在北方,因此这里的“北面”语含双关。“西面”,指向西讨伐董卓,迎回献帝。诸君自去向刘虞称臣,我自去西讨董卓,表现了曹操同袁绍等人分道扬镳的决心。董卓暴行令人发指,国人共愤,讨伐董卓确实是人心所向,应当全力以赴。献帝虽然毫无建树,但他毕竟是国家的象征,又被董卓挟持着,如果一旦废掉,另行易人,必然造成更大的混乱,局面将更加难于收拾。所以曹操的意见,不仅表现了他的胆识,也是从大局着眼的。

东汉时谶纬迷信盛行,一些人利用谶纬大造符瑞,妄测吉凶,甚至以此证明某某得到天命,应当即位登基。袁绍、韩馥也玩弄了这套把戏。当时刚好有四颗星星在属二十八宿的箕宿和尾宿之间汇聚。古代星象家把天象和地面上的一些地方相配合,叫分野,箕、尾的分野刚好是燕地,即幽州。于是韩馥说神人将在燕地产生,实际是说刘虞应当称帝。又说济阴有一个男子叫王定的得到一块玉印,印上刻着“虞为天子”四个字。一次,袁绍得到一块玉印,因当时只有皇帝的印才能用玉制作,袁绍认为奇货可居,就故意拿到曹操面前炫耀,谁知曹操不以为然,大笑着说:

“我不相信你这一套!”

袁绍感到大煞风景。袁绍见曹操不听自己摆布,很不满意,于是私下派人去见曹操,企图说服曹操归附自己。来人见了曹操,说:

“现在袁公势力正盛,兵力最强,两个儿子也已经长大成人。天下英雄,有谁能够超过袁公呢?”

曹操听了,没有吭声。但从此对袁绍更加心怀不满,并产生了伺机消灭袁绍的想法。

由此不难看出,曹操对待拉拢他的人的对策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