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中国科技十二讲
10252800000002

第2章 前言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

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圆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这是屈原《天问》开篇的八个问题。

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乎?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

这是《庄子·天运》一口气问的八个问题。

谁说中国古代没有科学、没有科学思想?然而,中国古代科学是什么?与西方科学有什么不同?

四大发明,人所共知;郑和航海,举世闻名。有谁知道,人类五百年来的近代文明,原动力竟在中国!

英国人李约瑟得出结论,中国古代有着远过于同时代西方的科学与技术成就;但他又生出疑惑: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而是在“先天”远不如中国的遥远的西方?

西方有句谚语:“哥伦布改变地理,马可·波罗改变历史。”那么,李约瑟与马可·波罗有什么联系呢?

有人说,中医是科技与人文一体的最大符号,是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有人则说,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甚至把它与妓女、吸毒等问题相提并论。这是怎么回事?

有人宁死也不看中医,因为不这样便对不住所受的教育。废止中医的背后,究竟是要废除什么呢?如何看待杨振宁“《易经》阻碍科学”的论断?

既然口口声声“天道从简”,为什么复杂性又是中国传统科学的特质呢?复杂性思维,及其有机自然观,是如何把握世界的?为什么,中国科学思想里了无“神”迹?为什么说,“机”字里蕴含着东方最伟大的智慧?

形而上的“道”——理论,与形而下的“器”——经验,其间为什么没有逻辑的通道?这是否是中国古代跟着感觉走的思维方式?这是否是中国传统理论看似什么都说了而实际上什么也没说的症结所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能认为中国古代科学也比西方如古希腊先进吗,一如李约瑟的判断?还有,云端上的哲学对民生日用的经验技术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反之,实用性与经验性的中国科技传统能升华出伟大的哲学思想吗?

天下大势,分分合合,如何影响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宏大历程?李约瑟说,道家是中国古代科技活动的主角,这难道是不易之论吗?

当今世界,物欲纷纷,人心惑惑,为什么说,中国思想点亮了未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如何在固本与开放之间寻求到一种必要的张力,会通以求超胜,如蜂采蜜般酿造出一种全新的文化,凤凰涅,浴火新生,实现伟大的复兴?

如果想引发思考,探究谜底,甚或干脆开卷有益,那么,我们下面来对问题逐个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