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孟子原来这样说
10242400000024

第24章 孝乃人伦之根本

第四章 长幼有序——孟子这样说伦理

性善论是孟子伦理思想的基础,他继承了孔子确立的孝悌为本,仁者爱人的家族主义伦理观,并进一步将其推行和应用到社会政治生活中,孟子认为君主只要善于推恩,便能运用家族主义伦理治理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的这一思想对于我们现代人的为人处世有着极大的启示。

“原典”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则舜如之何?”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

——《孟子·尽心上》

“古句新解”

门人桃应问道:“舜是天子,皋陶是法官,如果瞽瞍杀了人,那该怎么办?”

孟子说:“把他捉起来罢了。”

桃应问:“那么,舜不阻止吗?”

孟子说:“舜哪能去阻止呢?皋陶的权力是有所承受的。”

桃应问:“那么舜该怎么办?”

孟子说:“舜把抛弃天下看得如同丢弃破草鞋一样。因此他会偷偷地背着父亲逃跑,沿海边住下来,一辈子高高兴兴的,快乐得忘了天下。”

孝是儒学的核心思想,孔子在《论语》中曾说过:“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现在孟子进一步阐明:父子亲情在,乐而忘天下。如果我们不认真理解这一观点,就会轻率地得出与现代法制思想相冲突的结论。

中国人为人处世,以忠孝仁义为准则,而孝则是忠、仁、义的基点,由此可见,孝是为人处世的第一准则。一个人具有孝悌的真情至性,做事就会有分寸有原则,不会做出出格的事情。他们会从根本上通过孝悌确立自己的人生观和内在的品格修养,于是他们的为人处事之道也就自然产生了。就此而言,孝道,应当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核心和底线,一个“孝”字,实在应该是人性的根基。

孝,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所推崇奉行的。因为人一出生,母亲就用甘甜的乳汁来哺乳他,用体温来温暖他,他才得以长大成人。长大后还要靠父母含辛茹苦地精心培育,直到完成学业。父母对子女的养育之情,可谓无私至极。可是在现代社会里,由于市场经济产生的巨大冲击,一些人的思想观念和社会道德观念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人心在所谓的物欲横流、利益至上的金钱社会中,麻木了、淡漠了。不少人便把孝道抛在一边,只顾自己享乐,不管父母如何,这真是让人寒心。

孝是一切德行的起点,是一切德行的大经大本,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根本法则。孝道是充实自己生命的立足点,引导着生命之旅的方向,涵养着无限人生境界的价值意义。人生于天地之间,就应该有饮水思源、挖树从根的思想品德,就应该像天地运行那样,把赡养老人、孝敬父母,作为自己的一项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去实行。或许有人会认为,在当今之世大谈孝道有些过时,但实际上却是最合乎人性潜能发展的秘诀,也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品德。

这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名叫谢延信,是河南省焦作市焦煤集团一名普通的采煤工人。谢延信本姓刘,“谢”是他已故前妻的姓。1974年,新婚一年的妻子生下女儿后因产后风不幸去世,在妻子灵柩前,谢延信向妻子承诺要好好照顾妻子一家人。就是这句承诺,让谢延信在妻子去世后一直信守了32年。谢延信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照顾丧失劳动能力的岳父岳母和呆傻妻弟的责任。为使两位老人放心,他改姓为谢,成了老人比亲儿子还亲的亲人。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矿工,挺直了腰杆,32载风雨中用坚韧的臂膀支撑着一个虽然没有血缘关系,并且多灾多难的家庭,全身心地呵护亡妻的一家,成为了当地广为传颂的一段佳话。

不知在32年前,他是否想过他做出的这个承诺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毕竟他要面对的不是自己的生身父母,而是和自己仅仅共度一年时光的妻子的父母和先天呆傻的弟弟,他要坚持的也不是一年半载或者十年八载,而是漫漫无期甚至自己整个的人生。不过,这个问题已经不需要追根了,谢延信用自己的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

在谢延信的事迹被全面报道之后,许多人都深受感动。如今的谢延信成了名人,但他依然跟以前一样,孝敬老人、帮助别人……当人们问起他成为名人后的变化时,谢延信回答说:“我没什么变化,以前怎么做,今后还会怎么做。最大的变化是,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帮助下,我们的生活好了很多,我想尽力去帮帮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在谢延信的表率作用下,他的子女都非常孝顺和富有爱心,孝成了他们家的传家宝。可以说在做人上,谢延信是一个极为成功的人。

谢延信的行为令现在的许多人不解,他们有人认为:都自顾不暇了,还有闲心来管别人,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然而,正是在这种自顾不暇的情况下,谢延信的孝才显得更有力量,更具魅力,不是吗?

自古至今,人人皆道“做人以孝为本”、“百善孝为先”。《孝经》云:“孝子之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人来到这个世界,父母的恩德最大,知父母恩、感父母恩和报父母恩是自然的孝亲过程,是做人的大根大本,这也是古人所说的“孝亲为大”的道理。但凡有心的人,都会将“孝”当成一种责任、一份义务。

诗云:“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不管你的成就如何,不管你是莪菜还是蒿草,父母养育你的劬劳之恩,必不可忘,在他们有生之年,你必当及时报答养育之恩。这样,你才无愧于父母且有裕于后人。对父母孝敬,对兄弟亲爱,对他人才会自然生出敬爱之心,“君臣有义,朋友有信”才是有根之木、有源之水。这也是古人所说“忠臣出孝子之门”的道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