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从小就上常青藤
10236800000013

第13章 让孩子自己承担损害性后果

常青藤精英教育法则10

常青藤教育明确地告诉孩子,如果你犯规,就将承担后果。即使在孩子很小时,当他们犯了错误,也严禁家长代劳。只有当他们造成的损害性后果严重超出了他们自己的承受能力,才能由家长适度分担。

在常青藤盟校之一的普林斯顿大学,所有的本科学生都要签署被称为“荣誉规章”(“Honor Code”)的学术诚信的保证。这条规定需要学生写一份书面保证,保证对所有的书面作业既没有剽窃也没有违反其他道德规范。学生们在每一次考试前都被要求写下“我以我的人格保证我没有在这次考试中违反荣誉规章”的誓言。这份规章带有第二份义务:在入学考试的时候,每个学生保证在看到别的学生舞弊时向学生维护的荣誉委员会报告。由于这个规章,普林斯顿大学考试无人监考。违反荣誉规章的学生会遭到最强烈的处分,包括短暂的禁闭以及经常性的开除。可喜的是,尽管无人监考,处分并不经常被使用。课外作业不在荣誉规章的管辖范围内,但学生也经常需要在作业上写下绝无作弊行为的保证。

普林斯顿的学生之所以在考试时无人监考,正是因为通过荣誉规章的学生们已经知道了倘若自己犯规将要承担的严重后果。

由此出发,常青藤教育认为:不仅在大学教育中,应该从孩子幼时开始,就通过教育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将会带来的后果,并让孩子有限度地承担错误,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孩子的责任心与自尊心。

中国父母与西方尤其是欧美国家父母的重大区别之一是:中国式父母担心自己的孩子吃亏受委屈,影响其身心健康,往往包办代替,不让孩子直接承受自己行为产生的后果,尤其是失误行为产生的损害性后果。欧美式父母出于培养孩子独立精神和自立能力的目的,鼓励孩子从练习爬行、走路、吃饭开始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承担后果。

中国父母普遍认为当孩子长到一定年龄时,才应该开始让他们承担一定后果,而在此之前,不应该太过于苛刻,毕竟孩子们还太小。其实,孩子们的幼儿时期是心智培养的最好时期,在此时就应该让他们了解他们的行为会带来什么。

著名教育家茨格拉夫人说过:“必须教育孩子懂得他们不同的一举一动能产生不同的后果,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一定会学得很有责任感的。”

茨格拉夫人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一次,她的儿子从学校回家比平时晚了半个小时,茨格拉夫人对此表示充分的理解,但是,她也明确地告诉儿子:“你玩的时间自然也就少了半个小时,这个时间我们可要遵守。”这样,就让儿子意识到了自己晚回家的后果,他就可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茨格拉夫人说:“有时候,做父母的内心也会在爱与公平之间摇摆犹豫,但是不能因为孩子的借口而一味地迁就他的喜好,让他逃避责任。孩子如果没有按规定整理好他的书柜,那么面对他喜爱的电视节目,我们也只能做出很‘遗憾’的决定。”

常青藤的教育认为:父母的责任就是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帮助孩子尽快成熟起来,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个性特征的孩子,让他们承担相应的责任,当他们承受的损害性后果超出其承受能力时再给予救助,包括分担责任、减轻后果、心理干预、心理疏导等。

著名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9岁的时候,有一次,父母带他去商店。大卫在商店橱窗里看到了一双带皮毛的漂亮皮鞋,非常喜欢,就吵着要父母买下来。母亲同意了,但父亲不同意,因为这是一双木头做的鞋,不适合孩子穿。

大卫哭闹着执意要买。父亲想了想,就对大卫说:“我可以答应给你买这双鞋,但是,你要承诺,买了以后你必须穿着它,否则我就不给你买。”

大卫想着可以买自己心爱的鞋子,高兴地答应了。

谁知,鞋子买回来后,大卫才发现穿起来会“咯哒咯哒”作响,非常不舒服。如果长时间穿这双鞋,脚会很累。这时,他才知道父亲之所以不让自己买这双鞋的原因,自己确实太虚荣了,现在穿这双鞋简直就是受罪,他甚至愿意付出一切代价,只要能不穿这双鞋子。

聪明的父亲看出了大卫的想法,他对大卫说:“孩子,我并不强迫你去穿这双鞋子,但是,你要学会反省自己,不要让自己陷入不良思想的陷阱。”

虽然父亲没有强迫大卫再穿这双鞋子,但是,大卫觉得应该给自己一个警示。于是,大卫把这双鞋子挂在自己房间里容易看到的地方,让它时刻提醒自己不要任性,不要贪图虚荣。

让孩子承担后果,是让孩子形成习惯性地思考问题做出正确决定的关键。老师和家长在告诉孩子甚至是幼儿事情的后果之后就一定要让孩子及时承担起应该承担的后果。孩子只有在承担后果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机会的平等和把握机会的重要,了解到后果是由自己的行为产生的。时间长了,孩子们就会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在做事情时,也会习惯性地先思考后行动。

如何让孩子承受自己的行为产生的后果,让这种后果真实、直接地落在孩子身上,有的后果甚至是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的;如何帮助孩子面对这种后果时正确认识和正确抉择,如何巩固或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防止损害性的后果再次或多次发生,控制有益性和激励性后果持续发生;如何人为创造各种有益和有害等不同类型的事件让孩子去承受后果(磨练教育、磨难教育、挫折教育、激励教育、愉快教育……);如何在孩子承受行为后果的过程中去主动介入,站在旁边观察分析和与孩子交流沟通,必要时进行心理救助和行为矫正,这是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教师在学校教育中,有识之士和有责之士在社会教育中,以及孩子自己和同伴在自我教育中都值得去研究和探索的教育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