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非公企业党建新起点
10206200000019

第19章 复星党建:汇聚成长力量

在1992年那个温暖的春天里,有一颗神奇的种子破土而出了。

从4个创业伙伴到近9万名员工,从3.8万元创业资金到1500亿的资产规模,从经济大潮中的一叶轻舟到大型民营投资集团“航母”,上缴国家税收超过80亿元、位居“财富杂志中国企业500强”第81位、中国企业500强净利润排名第88位……20年间,复星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书写了自己的成长故事。

故事里,不仅有财富的创造,更有理想价值的追寻。复星集团党委书记、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梁信军介绍说:“从创业那天起,复星就将‘修身、齐家、立业、助天下’作为企业的价值观。复星的企业追求,与党和国家的利益是高度一致的。党建工作对我们这个年轻而目标远大的企业来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我们要成为基业常青的伟大企业,这对未来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将是巨大的考验。我们深信,依靠金钱并不能保证人们长久地团结在一起,只有共同的远大理想,才能让组织保持长久的卓越和年轻。而党建工作正是我们成为伟大公司不可缺少的精神燃料。”

“董事会的难点,就是党组织工作的重点”

对于党组织,复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认同。

创业初期,郭广昌、梁信军、汪群斌、范伟四位创业伙伴之所以走到一起,除了对各自能力有清醒的认识、彼此需要对方互补的才能之外,最终可以归结到1992年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后,每个人对未来成长空间的憧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20年来,历经国际国内种种风云变幻,复星团队的这一理想信念从未动摇。

有此大势预判,这四位复旦大学的毕业生,自然将对党组织的认同体现到企业的发展之中。

1995年成立党支部,1998年成立党总支,2001年成立上海第一家民企党委。2006年、2011年,集团党委分别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非公有制企业“双强百佳党组织”荣誉称号。

民营企业的党组织“先进”在何处?梁信军曾与同事们反复思考。他们的结论是:民企党建应当同企业发展寻求“最大公约数”。党建工作必须建立在与企业发展共同的价值基础上。“董事会的难点,就是党组织工作的重点。”

复星向着集团化、国际化快速发展,必须依靠项目的有力支撑。作为前沿阵地的项目部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于是,复星集团党委把党组织建到项目上,贴近项目需求、员工诉求,为项目工作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随着集团各产业规模的日益扩大,集团一些基层党组织的组织架构与行政组织架构不相匹配,产生了党员发挥作用难、党组织活动难等问题。对此,集团党委提出“在纵向上构建完整的产业党组织架构,在优势产业优先考虑设置党组织”的思路,率先组建了3个产业党委。科学的组织架构,增强了党建工作的整体效能。在党组织的推动下,复星医药集团、复地集团、高地资产三家企业连续多年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

对复星党建最突出的检验,是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2009年4月,复星联合阿里巴巴、大连万达、苏宁电器、民生银行等16家优秀民营企业,共同筹建中国民营企业联合馆,并负责世博会期间该馆的运营保障工作。如何从组织上保证运营服务安全高效?复星党委亮出了自己对“办好世博,关键在党”的回答:率先成立了世博园区运营服务临时党委,以支部为单位开展“热心、真心、耐心、细心、尽心、精心、诚心、留心”的“八心”服务。

世博会期间,中国民企联合馆共接待中外游客213万人,其中VIP嘉宾超过11万名,成为具有良好口碑的人气场馆之一。

“党管人才”的民企解读

企业发展的根本是人才,而党组织的工作重心就是“凝聚人”。

184天的世博会,复星党委“孵化”出了不少入党积极分子,瞿明就是其中之一。原本没有想过入党的他,在世博民企馆运营中心总监助理岗位上,切身感受到党员的“先锋模范”之后,申请“火线入党”。

在复星,每年都有一批像瞿明这样主动要求入党的骨干员工。目前,复星员工中的党员比例已达20%;在集团总部和各投资控股企业,党组织的覆盖率达90%以上;管理团队成员中,更有八成以上是党员。

在这样的氛围中,解读民企的“党管人才”便不再是一句应景的口号。“以发展吸引人,以事业凝聚人,以工作培养人,以业绩考核人”的人才观呈现在企业的人才管理细节之中。

近年来,集团引进合资公司总监以上管理人员100多名,硕士以上专业人才近300名。同时,集团党委始终坚持“把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骨干”,把党务人员培训与企业高管培训有机结合,党务人员既参加党的理论培训,也参加职业经理人高层培训。

2011年,复星为适应全球化发展战略,打造一支具有全球资源整合能力的中国专家团队,在上海民企中率先成立党校,和复星管理学院一起,作为人才培训的平台,分类分层次对复星员工开展培训。

既精通业务,也会做“人的工作”,是复星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现任复星集团行政支持部副总经理邓洁,曾在复星投资企业策源置业顾问有限公司任职多年,并在那里入了党。在她的记忆里,党组织所做的“人的工作”,曾是企业走出低谷的助推剂。

几年前,策源所在的行业市场一度低迷,一线员工蔓延着迷茫情绪。为了重唤员工们的积极性,策源党总支策划了一次贯穿全年的“组织生活”——每月评选一次“销售之星”。

与一般的“立功竞赛”不同,党总支专门为获选员工设计大幅海报,张贴在办公楼的醒目位置;还安排“明星与老总共进午餐”等创意活动……几个月后,邓洁发现,员工们的情绪悄然转变。一年过去,这个被认为要“过冬”的企业没有发生一名裁员。

“显然,党组织工作的创新,对员工很有说服力。做通人的工作,企业的发展就有了内在动力。”邓洁深有感触地说。

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波及许多民营企业,社会上出现“裁员潮”。复星不仅没有裁减员工,还在2009年初面向社会拿出800个就业岗位。截至2011年底,复星及其投资企业累计为社会创造近9万个就业岗位,平均每年招聘大学生700人以上。

“复星一家”汇聚成长力量

目前,复星拥有关联企业100多家,其中上市公司40余家。如此众多的企业,如何进行融合发展,是集团持续发展的关键。

始终关注企业价值的管理团队想到了向关联企业推介多元性、包容性、一致性的“复星一家”文化价值观。唯有如此,不同关联企业才能实现融合式发展。

2002年,复星集团成为豫园商城第一大股东。民营企业控股老牌国企能否有效融合,引发豫园商城内部和外界的关注。为消除各方面的顾虑,复星集团党委提出了“以稳定为主,让政府放心;以激励为主,让优秀人才放心;以发展为主,让所有股东放心”的“三为主、三放心”理念,受到企业干部群众的欢迎,有力维护了企业的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也较好地落实了投资企业与被投企业共同发展的理念。

“很多人原先是不适应的,有担心。但十年来,大家亲眼看见了民企的活力与效率,企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在豫园商城股份有限公司任职多年的党委书记费慧林颇有感触。

在复星与投资企业之间,类似与豫园商城这样“成功牵手”的幕后,都有党组织的身影。集团党委围绕企业发展战略,主动与关联企业党组织联手,积极探索和构建相关活动“联动”、解决困难“联手”、干部人才“联育”、党建资源“联享”、和谐企业“联建”的党建工作联建新格局,努力实现党的要求、社会需求、企业追求、员工诉求的有机融合,初步形成“复星一家”党组织发展新模式。

在此模式之下,当一个企业进入复星大家庭后,集团会及时召开专门的对接会议,由各个职能部门和该企业相应部门进行工作对口交流和对接。针对集团投资的企业,制定详细的企业文化交流计划,帮助新投资企业了解复星、融入复星。为强化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文化的被投企业对复星企业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世博会期间,复星举行了“企业形象大使选拔赛”,通过选手展示不同企业风采,同时也把美好的回忆和体验带回所在企业,推进“复星一家”文化融合。

社会在转型,企业在发展。在变化的态势中,复星因势适变,推出了“汇聚成长力量”、“创造价值、分享发展”等价值观,及时向各关联企业和社会传递自己的价值取向。经过近20年的发展,复星的价值观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股东、管理层和广大员工的共识。

在复星国际化的步伐中,不仅是资本层面的运作,背后也有价值观层面的传播。据统计,复星集团100余家关联企业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地区,拥有各自的特色与优势,并涉及到美国、法国、希腊等国家的全球知名企业。“中国动力嫁接全球资源”是经济的竞争,也是价值观的竞争,党组织的角色和影响力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