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非公企业党建新起点
10206200000018

第18章 商务楼宇党建“排头兵”——叶青大厦党建模式解读

核心提示

北京叶氏集团依托自主经营管理的叶青大厦,成立了北京市第一家商务楼宇党委,从而揭开了北京地区商务楼宇党建工作的新篇章。2010年8月23日习近平同志到叶青大厦调研时,对此给予充分肯定:“一是有探索,二是有力度,还有一个是认真”,“创造了党建工作的新鲜经验,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相得益彰”。

走进叶青大厦,你会发现在入驻的企业中,每个党员办公桌最显著的位置上都有一个精心制作的“党员责任岗”标牌,上面标着姓名、职务和联系方式,还有党员郑重的服务承诺。“嗬,你还是党员啊?”客户往往觉得很新奇。有的党员开始还有点不好意思,但是现在他们早已习惯了“亮明身份”,而且工作时更多了几分荣誉感和责任感。设立“党员责任岗”,只是叶青大厦党建工作的创新举措之一。

商务楼宇党建应运而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商务楼宇日益成为非公企业的集中办公区和人才、资本、信息的主要集散地,但楼宇内各单位互不隶属,既无资产联系,更不存在等级关系,传统的党建模式无法实现组织覆盖,更无法有效开展党建工作,这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党建新课题。叶青大厦党委紧抓时代脉搏和发展先机,用创新催生活力,用服务凝聚力量,实现了党建工作向驻厦企业的有效延伸和覆盖。

北京叶氏集团是一家以投资置业、现代服务业、金融业为发展重点的民营企业。叶氏集团投资置业项目——叶青大厦总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中关村内。2010年获北京市“五星级写字楼”称号,2011年获“全国物业管理示范项目”称号。目前,驻厦企业130余家,员工近4000人。

随着驻厦企业、人员逐步增多,叶氏集团董事长叶青、总裁秦剑锋凭借企业良好的党建工作基础,以及对楼宇党建这一新兴工作领域的敏感,萌生了成立楼宇党委的想法。在他们看来,成立楼宇党委意义重大:一是改变集团与驻厦企业之间单一的租赁关系,赋予纯经济、纯法律的市场行为以更多的情感意味;二是打破驻厦企业之间“各自为战”、“老死不相往来”的状况,搭建企业之间交流、合作的平台,共建和谐楼宇文化;三是解决驻厦企业内“有党员无组织、有组织无上级”的现实难题,消除党建工作上的“空白点”;四是打造叶氏企业文化品牌,提升经营管理战略层次,促进企业长远发展。只要正确处理好党组织和企业的关系,处理好企业党建和业务的关系,楼宇党建工作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2006年9月,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叶青大厦党委正式成立,也标志着大厦党建工作由自体性党建向区域性党建拓展,从企业内部延伸到企业服务的众多驻厦商户。

叶青大厦党建模式

叶青大厦党委以“需求出发,服务入手,利益贯穿,活动凝聚,组织带动”为党建工作指导方针,创造了涵盖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活动创新、载体创新等在内的叶青大厦党建模式。

组织创新——建立覆盖楼宇工作体系

2006年初,以叶氏集团党支部为工作班底,成立了叶青大厦党委筹备小组,制定了筹建工作方案。筹备小组采取问卷调查、逐家走访企业、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与驻厦企业进行广泛沟通,了解每个企业党组织、党员具体情况,宣传成立大厦党委的目的和意义,打消企业老板的顾虑,赢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在此基础上达成共识:在大厦内建立党委和党支部两级党的组织,一方面,依托与驻厦企业联系最为紧密的物业管理公司,建立大厦党委;另一方面,对6个企业规模较大、党员队伍比较稳定的公司,在企业内部独立建立党支部;对于党员数量偏少暂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企业,采用“支部建在‘联’上”的方式,建立3个联合党支部,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党建工作组织体系。目前,大厦党委已发展为下设2个党委、24个党支部,共有党员338名。从规模上看,六年来扩大到成立之初的三倍左右。

鲁矿集团、韩泰轮胎等一批企业纷纷成立党组织。原驻厦企业世纪思特公司因自建办公楼,于2007年6月搬出叶青大厦,但该公司党支部和党员与大厦党委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临行前向大厦党委提出:“虽然我们人走了,但是能不能不转党组织关系?这里是我们的娘家。”应他们的要求,叶青大厦党委将该党支部保留下来,一直延续至今。

——叶青大厦党委组织设置模式,突破了以往按上下级隶属关系和行业归口设置党组织的传统组织架构,构建了以楼宇为单元的立体开放的基层组织体系;突破了各企业单位党组织独立的静态管理模式,完善了楼宇一体的党员管理机制,为有效开展楼宇党建工作奠定了基础,是对传统党组织设置模式的一种创新。

制度创新——增强楼宇党建发展后劲

叶青大厦党委成立之初,实行“党委委员席位制”。由于党员分布在不同企业且相互不了解,不具备投票选举的条件,为此,党委将每个党支部的书记都列入党委成员,由上级党组织任命;党委副书记人选则按照“企业出任制”方式产生人选,即依据企业规模和影响力、党员数量等因素,首先确定产生党委副书记人选的企业,然后再推荐具体人选,报上级党组织任命。这样,既保证党委决策贯彻到各支部,又能使党委决策体现大多数党员的意愿。

叶青大厦党委注重制度建设,制定完善了一系列颇具特色、符合楼宇党建工作的制度,包括党建工作经费预算审批制度、党建工作考核制度、发展党员工作制度、组织生活制度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出台的《党员民主议事规程》,涵盖了党员权利、议事规则、权利保障、推优入党及评先评优、换届选举等各个方面,内容详尽、完善,为全面落实党员民主权利提供了制度化、程序化的保障。这项制度落实了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激活了党员个体细胞,营造了浓厚的党内民主氛围。这种“开放式”的党员民主议事机制,让一些抱有成见的年轻员工对党组织有了新的认识,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制度建设,是推进非公党建工作规范化的有力抓手,是党建工作的活力之源。叶青大厦党委突破了各单位各自为政的分散的党建资源配置方式,根据楼宇党建的特点,创造性地进行制度建设,搭建了统筹集约的党建工作平台,使楼宇党建从本质上更具有灵活性、吸引力和凝聚力,展示出强劲的发展后劲。

活动创新——为楼宇党建注入活力

叶青大厦党委针对各入驻单位党组织活动经费有限、阵地小、活动少的实际,整合驻厦企业的人员、场地、经费等资源,专门设立了300平方米的党员活动中心,向大厦各党组织免费开放,同时,每年投入党建活动经费100万元,定期组织开展“市场论坛”、“信息互动沙龙”以及各种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不仅丰富了驻厦员工的业余生活,而且营造了积极向上、和谐友爱的文化氛围。

为解决单个企业党员数量少、流动性大、难以单独开展活动的难题,大厦党委打破以往党支部活动仅向本支部所属党员开放的模式,各党支部成员可以自由参加其他党支部的活动。同时,采取“拉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扩大党建活动载体,使党组织活动更加丰富。一方面,聚合望京科技园区管委会、街道办事处、派出所、工商所、外企服务公司、八十中等社会力量,成立党建工作联谊会,作为大厦党建的“援建单位”,吸引他们参与到大厦党委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中来。另一方面,克服大厦本身资源有限的瓶颈,组织驻厦企业和员工积极参与到周边社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开展的各种活动中,既满足了他们对于业余文化活动的需求,也拉近了驻厦企业与社区的距离,达到了“建设和谐大厦,和谐社区氛围”的双重目的。

——如果说,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只是静态地解决了楼宇党建的基础问题,那么只有活动创新才能在驻厦企业之间形成有形的纽带,把党委、党支部、党员和驻厦员工有机地“串联”起来。叶青大厦党委突破了楼宇内入驻企业党组织封闭的体内运作方法,坚持开放式的党建活动理念,探索了楼内外党组织互促共进的党建工作路径,丰富了党建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使党建工作活力得到充分彰显。

载体创新——以服务赢得广泛认同

叶青大厦党委提出“有事就找党委”的口号,从服务驻厦企业入手,把服务的理念、手段融入党建工作中,开展党务、政务、社会事务的“三服务”,让企业切实感受到党组织的帮助与关怀。

叶青大厦党委整合社会资源,力所能及地为驻厦企业办实事。每年邀请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进入大厦为企业办理营业执照年检、税务登记、外来人口服务等政务工作,受到企业普遍欢迎。此举也使叶青大厦成为2008年以来北京市推动“五站合一”商务楼宇党建模式的典范。

叶青大厦党委发挥与政府部门联系的优势,作为发起单位之一,推动望京科技园成立了中关村电子城西区高新技术企业孵化联盟,并使叶青大厦成为其中一员,为驻厦高新科技企业引进了更多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大厦党委还整合驻厦企业的内部资源,通过内部报刊、网站等渠道,促进驻厦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促使多家具有上、下游业务关系的企业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业务合作。

2008年,一家驻厦企业发生核心技术失窃事件,企业投资4000万元、耗时两年研发出来的软件被人窃取了。企业向公安部门报案,但是公安部门表示,对这种内盗事件很难介入。叶青大厦党委了解情况后,发挥党组织优势,以党委的名义再次与公安部门交涉,得到公安部门高度重视,迅速组织力量分析案情,当晚就在该企业一名员工家里起获了全部证据。这件事情,使企业上下备受感动,以后凡是大厦党委组织的活动,这家企业的党员全都带头参加。“有事就找党委”让许多企业真正尝到了甜头。

——商务楼宇党组织与驻厦企业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党组织只有通过为企业、党员和群众提供服务,才能赢得各类群体的认同。叶青大厦党委正是通过一件件“患难之中搭把手”的贴心服务,将工作触角深入到驻厦企业中,使他们感受到大厦党委热心服务的诚意,从而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大厦党委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中来,实现了楼宇党建与楼宇经济发展的互促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