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健康长寿食为天
10168600000022

第22章 粥是“世间第一补”

吃粥在我国已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古人认为粥是“世间第一补之物”。将药物和谷米同煮,称为“药粥”,具有协同作用,且简便易行,但要根据中医学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春秋有别,冬夏不同的原则,因人因时辨证选用,如春吃菜粥,夏喝绿豆粥,秋用藕粥,冬食腊八粥。性凉的清补粥有:绿豆粥、百合面粥;性平的平补粥有:玉米粥、赤豆粥等;性温的温补粥有:何首乌粥、胡桃肉粥、红枣粥等。不同体质的人应选用不同性能的食物粥。脾胃虚寒的人,宜多食温补的粥,不宜多食性凉清火的粥。阴虚内热的人,可多食清补的粥,则不宜多食性温生火的粥。

1.春季保健粥 中医学认为,春季主气是风,气候寒暖变化无常,老年人很难适应,如常食下列药粥,对防治伤风有效。

(1)取生姜3~5克,连须葱白5~7寸,糯米50~100克,米醋10~15毫升。将糯米淘净后与生姜一起入锅内煮两开,再放入葱白,等粥成时,加入米醋稍煮即可。如属风热感冒,高热烦躁,怕热不怕冷者不必食用。

(2)取百合20克,粳米100克,冰糖少许。先煮百合,去渣取汁。然后加入粳米,煮熟后加入冰糖即可食用。

2.夏季保健粥 中医学认为,夏季主气是暑,暑为阳邪,有上升发散,易耗气伤阴的特点,老年人在盛夏到来之际宜补气养阴,祛暑清热,芳香化湿。因此宜常食。

(1)补虚正气粥:取黄芪30~60克,人参3~5克(或党参15~30克),白糖少许,粳米100克。将黄芪、人参切成薄片,用冷水浸泡30分钟,入砂锅煮沸后改用小火煎成浓汁,再加入冷水如上法煎取二汁去渣,将两次煎液合并,分两份早晚同粳米加水适量煮粥,成后加白糖稍煮,早晚空腹食用。

(2)夏季喝绿豆藕粥:先煮绿豆,待绿豆要煮开花时,将粳米100克洗净放入,煮至半熟后将切成薄片的藕放入,文火稍煮至熟,冷却后即可食用。绿豆、藕均有清暑热、增津液的功效。

(3)炎夏吃碗西瓜粥:将去子西瓜瓤500克切成块留用,将粳米100克洗净,加水煮粥,待粥熟后再加入西瓜瓤略滚几沸即可食用。常食西瓜粥,有开胃、助消化、促代谢、祛暑热、解热毒、润肌肤之妙用。另外,西瓜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多吃对高血压、慢性肾炎病人都有一定的好处。

3.夏天早晚喝粥生津止渴 夏天早晚餐时喝点粥,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又有补养身体的功效。众所周知,夏日绿豆粥祛暑清热、红豆粥利湿健脾,其实粥的种类五花八门,如果食用者有慢性病史,还能通过其他材料制成的粥来改善体质。

(1)蚕豆粥对于慢性水肿、肾炎的患者特别有好处。

(2)荷叶粥能解暑热,清胃润肠,对于体质虚弱不耐暑热引起的头胀、胸闷、口渴等有疗效。

(3)莲子粥能健脾通气,对腹泻、失眠患者有利。

(4)百合粥能润肺止渴、养心安神,适合患有肺部疾病的老年人食用。

(5)冬瓜粥利水消肿,有降血压的作用。

(6)银耳粥滋阴养肺,可治疗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

(7)黄芪粥则缓解脾虚导致的水肿。

4.秋季保健粥 中医学认为,秋季主气是燥,久晴不雨,气候干燥,鼻、咽、口唇常常干燥或焦裂,干咳无痰,舌红少津,肠燥便秘。老年人宜选食养阴润燥之药粥。

(1)取花生仁(不去红衣)45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淮山药30克或百合15克。将花生仁洗净后捣碎,加入粳米、山药或百合同煮为粥,待粥成后调入冰糖稍煮即可食用。此粥健脾开胃,润肺止咳。但腹泻者不宜多食。

(2)秋分养生宜喝粥:农历秋分,刚好是秋季90天的中分点,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从此节气开始,寒凉渐重,所以多出现凉燥,表现于咽喉发痒,口干唇燥。年老体弱的人为防凉燥,早上起来可以喝粥,如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糯米粥、杏仁川贝糯米粥、黑芝麻粥,也可烹制杏仁猪肺汤、莲子百合炖猪肉等保健药膳服食。

(3)立秋后多喝银耳粥:立秋后,中老年人多喝一些银耳粥对身体很有好处。银耳为药食两用之品,药性平和,服用安全,能清肺之热,养胃之阴,适合身体虚弱的中老年人及高血压、高血脂及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食用。

取干银耳10克,大米50克。将银耳用水洗净,撕碎与大米同煮成粥食用。

(4)秋季喝玉米红薯粥:玉米面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物质,红薯有祛病延年功效。将玉米面100克,先用凉水调成糊,待水烧开后,与洗净并切成小块的红薯一并放入,轻轻搅动以防止玉米面粘在锅底。熬粥时要用文火,中间可点几次冷水,玉米面红薯粥以不稀不稠为好。

5.冬季保健粥 中医学认为,冬季主气是寒。肾阳为一身之元阳,在寒冬腊月,老年人因元阳不足,不能温煦四肢百骸而形寒肢冷、腰酸背痛,肾气不故而尿多脾失温煦,运化失常则五更泻。故宜食温补肾阳之药粥。

(1)肉桂粥:取肉桂2~3克,粳米50~100克,红糖适量。将肉桂煎煮浓汁去渣备用。将粳米淘净煮粥,待粥成调入肉桂汁和红糖,稍煮片刻即可食用。此粥适宜于肾阳不足之畏寒肢冷,溲频数清长,脘腹冷痛,风寒湿痹者。但实证、热证、阴虚火旺者忌食。

(2)冬喝养肾御寒粥:中医学认为,寒为阴邪,易伤阳气。由于人身阳气根源于肾,所以寒邪最易中伤肾阳。冬天若欲御寒,首当养肾。下面介绍几种养肾御寒保健粥。

①羊肉御寒粥。精羊肉200克切片,粳米或糯米200克,姜、葱、食盐各适量,同煮成羊肉粥,早晚均可食用。羊肉粥有益气养肾、暖脾护胃等功效。

②核桃御寒粥。核桃40~50克捣碎,与大米适量煮粥食之。常吃核桃粥可降低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可补肾固精。敛肺定喘,对治疗肾虚遗精、早泄、阳痿、遗尿、耳鸣、眩晕十分有效。

③枸杞御寒粥。枸杞子30克,大米60克。将大米淘洗后煮成半熟,加入枸杞子,煮熟即食。枸杞子粥特别适合经常头晕目涩、耳鸣遗精、腰膝酸软等症的病人。肝炎患者服用枸杞粥,则有保肝护肝、促使细胞再生的良效。

④板栗御寒粥。栗子是一种高营养硬壳果实,民间多以炒栗或与肉同煮食。将栗子仁磨成粉,与粳米同煮成粥,尤其适宜在冬天早晚食用。板栗粥可补肾强筋、健脾养胃。

⑤韭菜御寒粥。韭菜在药典上被称为“起阳草”,营养丰富,强肾补中。取韭菜、大米各适量,先将大米熬成粥,再将切细的韭菜放入,稍煮片刻就可食用。韭菜粥适用于背寒体虚、腰膝酸冷者,有助阳暖下、补中通络之功效。

6.陈皮枸杞粟米粥 陈皮枸杞粟米粥既可滋补肝肾,又有化痰降脂的功效,适用于高脂血症患者食用。

将粟米100克,枸杞子15克分别洗净,一起放入锅中加适量水,大火煮沸后再用小火熬至粥熟,加入15克陈皮细末,搅拌均匀,再用小火煮沸。每天分早晚2次食用,可长期服食。

7.三宝润燥粥 三宝润燥粥可滋阴润燥,补中益气,清热止血。

将银耳20克,莲子20克,大枣3枚分别用温水发透、洗净。莲子可以不去心,因为莲心虽苦,但有清火功效。三者同放入炖锅内,加清水500毫升,放入适量冰糖,中火煮沸后加入粳米50克,文火炖熬1小时即成。每天早晚食用。

8.健康长寿“四色粥”四色粥,指的是用绿豆、红豆、黑芝麻、麦片4种原料熬成的粥,因其呈现绿、红、黑、白4种颜色,故名“四色粥”。此粥中四种原料的疗效分别为:

绿豆:具有补益元气,调和五脏,清火解毒,止渴生津,以及降血脂和血压的功效。

红豆:具有补血,利水消肿,清热去湿,解毒排脓,利尿,健脾止泻的功效。

芝麻:具有补肝益肾,调和五脏等功效。可治疗身体虚弱、头发早白、大便干燥、头晕目眩等症。

麦片:具有养心气、止烦渴、平肝气、治漏血咯血等功效,还可补虚劳、壮血脉、养五脏。

制作方法:绿豆、红豆各100克,清洗干净,先用清水浸泡大约3小时。取黑芝麻粉100克和麦片(燕麦或袋装小麦片均可)200克。加适量水用电饭锅煮成,吃时酌量加蜂蜜或红糖调味。

9.血管软化粥

(1)将紫皮大蒜30~50克的蒜皮,放入沸水中煮1分钟左右后捞出,再把粳米100克放入煮蒜皮的水中煮粥,半熟后,将蒜放入,同煮熟后便可服食。每日1~2次。

(2)将玉米粉50克加清水适量调匀待用。粳米50克煮粥,将成时把玉米粉糊加入同煮至稠成便可。每日1~2次,具有益肺宁心,调中开胃等功效。

(3)将粳米50克洗净,与500毫升鲜豆浆一起煮粥,粥成后加冰糖适量。每日1~2次食用,具有健脾、补虚等作用,对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4)将何首乌30~50克放入砂锅内,加清水适量,煎取浓汁,去渣后与洗净的粳米50克,大枣5枚同煮为粥食用,可加冰糖适量调味。

10.润肠通便芋头粥 芋头性平味甘,煲粥有散结、宽肠、下气的功效,对中老年人秋天大便干燥硬结,或妇女产后恶露排出不畅等有辅助治疗作用。

将芋头250克去皮、洗净、切块。把大米50克洗净,与芋头一起加水煮成粥,并用食盐和生油调味,此量为2人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