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墨子原来这样说
10139300000009

第9章 志不强者智不达

“原典”

墨子曰:“志不强者智不达。”

“古句新解”

墨子说:“意志不坚强的人,智慧一定不高。”

墨子说:意志不坚强的人,智慧也不会高到哪里去。他把意志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有了坚强的意志在其一,其二还要有审时度势的智慧。而战胜困难,打败挫折,你必须练就钢铁般的意志。人生的道路是布满荆棘的,世间万物也是利弊共存的。无论是个人,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发展的道路上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在面对利害关系时应审时度势,辩证地处理,才能趋利避害,求得生存、求得发展。而墨子“断指以存腕”、“两而勿偏”的思想正给我们指出了一条光明大路。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辩证思想去分析事物矛盾的双方,力争全面地把握事物的全貌,从而做到“断指以存腕”。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智者。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是你成功的根本保障,善于趋利避害是你前进的助推器。面对人生无常,命运的捉弄,只有调整心态,把握好自己的命运,方为上策。

利中取大,害中取小

墨子提出:“指以存擎,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害之中取小也,非取害也,取利也。”意思是说,断指来保存手腕,是于利中选取大利,于害中选取小害。在害中选取小害,并不能算是取害,实际上是在取利。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老子隽永的格言。祸未必就是祸,福也未必就是福。祸福相生,变幻无形。老子此言已有要求人们全面把握事物本质的朦胧意识。而墨子则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应全面权衡利害关系的辩证思想,即“两而勿偏”。认为人们思考问题应考虑全局,要全面地看问题,而不应片面性地看问题。

“断指以存腕”就是墨子对这一辩证思想的形象比喻。“存指”是小利,“存腕”是大利,所以“断指存腕”是“利之中取大”。“断指”是小害,“断腕”是大害,所以“断指存腕”是“害之中取小”。而“存指”看似是小利,实为大害,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腕没了,哪还来的指呢?所以“断指存腕”是“非取害也,取利也”。这就好比怀财而行,遇到强盗的掠夺,是害;舍财而保全性命,是利。若肯舍财而保命,就是于害中取利;但若舍命而保财,看似是有利,而实际上将人财两空,是舍利而取害。

莫要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西瓜与芝麻谁大谁小,谁轻谁重,一看便知,这是三岁小孩都能分辨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分辨西瓜芝麻却未必那么容易,大与小、多与少,并非一看便知,常常会有人干出捡了芝麻丢西瓜的蠢事。

战国时,楚国请匠师公输班帮助制造云梯,准备攻打宋国。墨子听说后,星夜赶到楚国,劝楚王放弃攻打计划,他讲了一个西瓜和芝麻的道理:

“楚国的土地,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土地,方圆五百里,这就像彩车和破车相比;楚国有个云梦泽,犀牛、麇鹿满地都是,长江、汉水里出产鱼鳖鼋鼍,算得上天下最富饶的了,宋国却是连野鸡、野兔、鲫鱼都不出的地方,这就像好饭肉食跟糟糠相比;楚国有高大的松树、纹理细腻的梓树、木便木、楠木和樟树,宋国却连大树都没有,这就像锦绣衣裳和粗布衣服相比。”

墨子所言,楚王未必想不到。楚王私心是想占点便宜,捡了芝麻又不丢西瓜,岂不更好?然而墨子的话也没有说完,西瓜是自己的,芝麻却是别人的,强占别人的,哪怕只是一点点,常常会付出自己整个的代价。

贪心不足的人,往往因小失大;私心太过的人,常常得不偿失。

目光远大的人,办大事,成大业,胸怀大目标,便不会被眼前的小利小惠所惑,便能够在西瓜与芝麻之间作出正确的判断。

大智大勇的人才能获得巨大的成功,大谋大略的人方能取得大利大惠。当然,大智大勇的人也有本末倒置的时候,目光远大的人也会有侥幸心理。这也导致了他们在西瓜和芝麻之间做出错误的选择。

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节俭君主。他要求他的臣子及儿女都这样。太子杨勇英明果敢,在参与朝政时表现得很突出。但隋文帝不重视大节,倒对杨勇多了几个姬妾及做事有点喜欢讲排场极为不满。另一个儿子杨广,正好抓住这一点大做文章。隋文帝便下决心废掉杨勇改立杨广为太子。最后,杨广登位,成为隋炀帝。他并没有像他父亲那样节俭,而是骄奢淫逸,臭名昭著。最后,彻底葬送了隋朝的大好江山。

区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表面利益和根本利益的大小,其实就如同区分芝麻与西瓜的大小一样简单,但为了西瓜敢丢芝麻、为了长远利益能舍眼前利益、为了根本利益能无视表面利益、为了远大目标能忍住当前诱惑,即使是大智大勇的人,也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这不得不引起所有人的重视。

要学会丢卒保车

在军事上,运用丢卒保车策略,主要是以战术上的代价换来战略上的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为了实施“尼普顿计划”,保护其特工组织不被德国破坏,采取丢卒保车之计,故意让伦敦监督处(英国欺骗战总部)预先把空袭德国的计划透露给德国人,结果,使德军以损失六架战斗机的微小代价,击落了英国皇家空军的176架轰炸机。然而,这一牺牲,却换来了数以万计的盟军士兵在诺曼底登陆时免于死在海滩上的结果。同时,也使德军对盟军的进攻措手不及,从而盟军赢得了战略上的主动权。

丢卒保车在日常应急应变中的运用也很多。有这样一个历史故事:唐朝的徐敬业小时候十分调皮,放荡而不守规矩,且到处闯祸。其祖父很不喜欢他,常说:“这个孩子面相不好,将来会给我们带来灭族之祸。”于是,在一次打猎中,徐敬业的祖父让他到林子中去驱赶野兽,随后,便乘着风势放火烧林子,企图把徐敬业烧死,以免家族的后患。

大火烧起来后,徐敬业才知晓,此时已无处藏身。突然他想到骑着的马,他便把马杀了,随即伏身躲进马腹里。大火过后,他从马腹中出来,虽然全身都是马血,但保住了性命。徐敬业杀马保命,不仅有丢卒保车的意义,其实更有丢卒保帅的神韵。

人们的一切活动都与其利益相联系。为了生存、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不仅不断地争取着利益,同时也力图最大程度地保全既得的利益。这种利益,有的是个体的,有的是群体的,有的可能是全社会的。社会生活是纷繁复杂的。人们在争取和保全利益的过程中,必然要发生一些矛盾、冲突。也就是说,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利益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这样那样的威胁。在威胁面前,人们的主观愿望肯定是保全所有的利益不受损失,然而,当客观情况不可能达到这一点时,丢卒保车不失为一个良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丢卒保车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应变术,这一应变术虽然算不上万全之计,但以长远的眼光看,仍是一种积极的策略。一切战略家、一切有远见的人,在处理利益矛盾和冲突时,无不经常运用此术。

由此可见,做事能够成功的人,一定有很高的智慧;做事不成功的人,智商不一定高。要做一个智商高的人,不仅要有坚定的目标,更要学会审时度势、灵活应变,这样,才能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

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墨子原来这样说尚贤使能

以德治、礼治为根本的传统社会,人治的意味很重,因而人才对于治国理政也就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

在墨子看来,当时的统治者都是希望实现“国家富强”、“民众增多”、“社会安定”的,但是实际情况是国家不能富强,反而贫困;民众不能增多,反而减少;社会不能稳定,反而更加动荡。独具慧眼的墨子认为,那是由于统治者不知道“尚贤”的缘故造成的。要想治理好国家,当务之急就是要崇尚、重用贤能之人,就是要增加国内贤良之士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