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墨子原来这样说
10139300000031

第31章 百善孝为先

“原典”

墨子曰:“孝,利亲也。以亲为芬,而能能利亲,不必得。”

“古句新解”

墨子说:“孝,以亲人为重,尽其所能做有利于亲人的事情,却不一定乞求从亲人那里得到什么。”

鸦有反哺之恩,羊有跪乳之德。兽犹如此,人何以堪?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孝在礼仪中固不可少。古人对孝非常重视,百姓以孝治家,君主则以孝治天下。地方大臣举荐人才时也以孝悌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之一,不孝在封建社会也是一项很重的罪名,如果父母以不孝而把子孙告上公堂,那么,这些子孙轻则会受到皮肉之苦,重则被斩首示众。

早在西周时期,“孝”曾是殷周宗法观念的突出体现,是周礼的一个核心观念。侯外庐先生就指出:有孝有德是周代道德的纲领。孝的观念和殷周宗法社会结构紧密联系,往往成为维护家庭本位的基本环节,故传统中国历来有“孝治天下”的说法。

忠君报国的“忠”和孝以治家的“孝”,只是范围大小的不同,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但是作为家庭亲情伦理核心的孝道,要不要贯彻功利主义的价值原则,能不能具有功利观念的内容,却有诸多不同的看法。对此,墨家和儒家便有不同的理解。

后期墨家确立“孝,利亲也”的命题,肯定孝道除亲情伦理外,不能只讲道义,也要有功利的考虑,给双亲以利益和实惠。

如墨子在提倡“兼相爱、交相利”时,就已主张要和孝悌之道相适应,认为行兼爱者“为人父必慈,为人子必孝”。但后期墨家则以“孝,利亲也”的命题,又把作为亲情伦理和政治伦理的孝道发展成一种功利价值观念。在这里,我们就要有所批判地继承了。

《孝经》认为:孝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其将孝看作是天地间最要紧的事。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古圣先贤以仁德流芳百世。在上古时代,有三位非常著名的帝王:尧、舜、禹,他们均因德行至大而受四方举荐登上帝位,其中,舜因至孝感动天地,被尧帝选中为继承人,他的故事也被列为历代孝行故事之首。

尧年老时,想要退休,不再担任天下之王,便询问手下负责四方事务的官员:“我年老了,无法再继续担负天下的责任,你们推选出一个人来接替我吧。”官员们异口同声推荐舜,尧说我也听说民间有这样一个人,你们再把他的主要事迹说一下吧,官员们便对尧说了舜的事。

舜的父亲是个盲人,性情古怪偏执。舜的母亲早死,后母既讨厌他,又怕他和自己的儿子象分家产。因此,舜的后母和弟弟象千方百计想害死舜。一次,两人把舜住的房子放火点燃,想烧死他,可是大火过后,舜却安然无恙地走了出来。他的后母和弟弟既感到不可思议又感到恐惧,便怂恿舜的父亲下手。舜的父亲在二人的百般劝说下也同意了,把儿子推入一口深深的井里,然后挖土埋上。

正当舜的后母和弟弟欢庆除去了眼中钉时,舜却又完好无损地出现在他们面前,原来那口井有一条隐蔽的通道通向地面。

舜的后母和弟弟害怕了,认为这是上天在保佑舜,不敢再起害他的念头,舜的父亲也羞愧难当,舜却像根本没有这些事一样,始终如一地对父亲尽孝道,对后母如对亲生母亲一样,对待弟弟也极尽疼爱。最终,舜的德行感化了顽固的父亲、偏心狠毒的后母和狂傲暴躁的弟弟,从此他们一家人相亲相爱,其乐融融。

尧听说舜的事后,虽然满意,但还是有些不放心,就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舜,考察他在处理夫妻关系上的能力如何。三年后,舜证明自己在处理夫妻关系上,和处理父子、兄弟关系一样无可挑剔,尧这才放心地立舜为自己的接班人,把帝位禅让给舜。

就如晚清重臣曾国藩所说,孝顺和友爱做到了会立即得到回报。上面舜的故事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用毕生精力研究医药学,所著《千金要方》记载了800多种药物和3000余个药方,史称“药王”。这位药王学医的最初动机是为了给父母治病。

孙思邈出生于陕西耀县的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是一名木匠。在他七岁时,父亲得了雀目病(即夜盲症),母亲患了粗脖子病。有一次,父亲在锯木时,看到他在一边发呆,便问他:“孩儿,你长大了也要做木匠吗?”孙思邈回答说:“不,我要做一名医生,好给父母亲治病。”父亲见他一片孝心,心里十分感动。

孙思邈十二岁时,父亲开始送他去学医,几年之后,孙思邈便回到家乡给乡亲们治病。有一次,他治好了一位病人的痼疾,病人到家里来答谢,得知孙思邈的父母也身患痼疾,这位病人对孙思邈说:“我听说太白山麓有一位叫陈元的老医生能治你母亲的病。”孙思邈听了非常高兴,第二天就前往太白山。从家乡到秦岭太白山有400里路程,孙思邈走了半个月才打听到陈元医生,并拜他为师。陈元见他一番孝诚之心就收他为徒。

不久,精心学习钻研的孙思邈便找到了方法。他立即回家给父母亲治病。很快,他父母亲的雀目病和粗脖子病就痊愈了。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孙思邈恪守孝道,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人生道路,他毫不犹豫地准备用自己的一生来践行他心目中的孝道。最终,他至真至诚的孝心,使他轻松地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孙思邈的故事让人感动,也给人教益。一个人立身处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理解父母养育自己的似海恩情。在儿女成长中,长辈们的辛劳与期待,实可感天动地。而儿女对父母的孝敬,不仅是爱,更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

父母是一个人的源头和根基,他们的恩德比天还大,子女要常思孝道。孝顺是最基本的伦理要求。不孝顺父母无异于舍本逐末,截源断流。孟郊诗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要知道,世界上只有不伟大的子女,而没有不伟大的父母。我们应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和无私的爱,用我们的一生来回报他们。而且,对父母孝顺、懂得对父母忍让的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古往今来圣贤无不谨守孝道,他们的言行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从家庭的角度而言,孝道主要表现为孝敬父母、爱护家产和恪守家风;推广到社会,遵循“孝道”则应尊敬长辈、守护家园和讲究文明。百善孝为先。如果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连给予他生命的人都不爱,那还指望他去爱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