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墨子原来这样说
10139300000015

第15章 善于识人才能用人

“原典”

墨子曰:“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鼠以虫,非爱之也。”

“古句新解”

墨子说:“钓鱼的人躬身,并不是为了向鱼表示恭敬;捕鼠人用虫子引诱老鼠,并不是因为喜爱老鼠。”

据《墨子》文中记载,鲁国的国君有两个儿子,他们各有所长,一个勤奋好学,一个乐于把自己的钱财分给别人。究竟立谁做太子更合适呢?鲁君很为难,不知如何是好,因此请教墨子,乃至引出了墨子上述的一番话语。显然,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钓鱼用饵、捕鼠用虫,均不是因为对鱼和鼠充满恭敬和喜爱,而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捕获它们。墨子这个比喻的深刻寓意是:每一种行为表面的背后,都隐藏着其本质,我们在具体考察人和事的时候,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把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考察,不要为表面现象所迷惑,这也就是墨子一贯主张的“合其志功而观焉”的思想。

上述名言可以说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方法论,它告诫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对一切事物和人都应该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原则,既要注重实质性的东西,且不可被繁杂的假象所迷惑。如当有少数腐败分子,以权谋私、不惜劳民伤财大搞政绩工程骗取上级领导的好感:还有一些人会议上一套、会下又一套,领导面前一套、民众面前又一套,花哨太多,为民谋利的实质内容太少。总之,墨子的上述名言启发我们对人、对事应进行多方位的综合考察:既要注重言语,更要注重行动;既要观察现象,更要认识本质。

战国时,齐相靖郭君善于识士用人,当时他门下有一门客叫齐貌辨,此人毛病很多,其他门客都不喜欢他,唯独靖郭君例外,门客士尉为此谏靖郭君,但靖郭君不听,于是士尉告辞离开了靖郭君的门下,孟尝君私下也为这事劝说过靖郭君,靖郭君大怒说:“即使把你们都杀死,把我的家拆得四分五裂,只要能让齐貌辨先生满足,我也在所不辞!”他让齐貌辨住在上等客舍,并让他的长子去侍奉。

过了几年,齐威王死了,齐宣王即位,靖郭君的处世交往很不为宣王赞许,他被迫辞官,回到封地薛处居住,仍跟齐貌辨在一起,在薛地住了没多久,齐貌辨向靖郭君辞行,请求让他去拜见宣王,靖郭君说:“大王不喜欢我到极点了,您去必定遭到杀害。”齐貌辨说:“我本来就不是去求活命的,我一定要去!”靖郭君劝不住他,只好同意他去见齐宣王,齐貌辨就到了齐国都城。齐宣王听说齐貌辨来了,非常生气地等着他。齐貌辨拜见宣王,齐宣王说:“你就是靖郭君言听计从,非常喜爱的那个人吧?”

齐貌辨回答说:“喜爱是有,至于言听计从根本谈不上。有两件事说给您听听,大王您就知道了。第一件事是,当初大王做太子的时候,我曾对靖郭君说:‘太子耳后见腮,下斜偷视,相貌不仁,像这样的人悖理行事,不如废掉太子,改立卫姬的幼子校师。’靖郭君流着泪说:‘不行,我不忍心这样做。’如果靖郭君听从我的话并这样做了,一定不会有今天的祸患;第二件事是,靖郭君回到封地之后,楚相昭阳请求用大于薛地几倍的地方交换薛城。我劝他说:‘应该答应他。’靖郭君不同意。说:‘我从先王那里继承了薛地,现在虽被后王所厌恶,但我忠于先王的心仍旧没有变,我如果将薛地换给别人,怎么对得起先王呢?’这两件事就足以证明靖郭君对您的忠心。”

齐宣王听后长叹,神情激动地说:“靖郭君对我竟爱到如此地步,我年龄幼小,这些事都不知道,您愿意替我把靖郭君请回来吗?”

齐貌辨回答说:“好!”于是,靖郭君来到国都,穿着齐威王所赐的衣服,戴着齐威王所赐的帽子,佩着齐威王所赐的宝剑,齐宣王亲自来到郊外,流着眼泪迎接靖郭君,并请他出任齐国宰相。

自己能够了解别人,即使有人非议那个人,也不怀疑自己的判断力,这也就是齐貌辨为什么置生死于度外,拼命为靖郭君排危解难的原因,靖郭君也正是因为自己独到的眼光而免去了一场大祸。

识人不是几分钟的事情,特别是对于那些暂时没有显露出才干的朋友,你切不要急,要给他时间和机会。须知,小聪明随时都可以表现出来,但大智慧却要在特殊的时期显露。

其实,早在三国时期,被认为是智慧化身的诸葛亮就十分强调领导者要善于知人。他认为人“美恶悬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伪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的确,人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并不都表现在情绪和脸上,所以也不能通过观其脸色或是从一般的表现上看出来。有的人表面看来温良,而实际却十分狡诈;有的人外表谦恭,而内心虚假;有的人让人感觉勇不可当,实则非常胆小怯懦;有的人处在有利的环境时能够尽力,而一旦处于逆境或者环境变化时就不能忠于事业和信仰了。

因此,用人应该知其性格如何,知识面宽窄,应变力如何,勇敢与否,意志是否坚强,是否廉德,信用如何,等等。领导者要亲自考察自己直属的下级,切不可凭个人的感情和印象用人。

对于领导者用人,诸葛亮的“知人”方法有很大启发性。其方法为: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领导者在与下级讨论对各类事物是非对错的看法时,通过观察对方的观点、立场、信仰、志向等了解他是否意志明确坚定。

“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领导者就工作中某些现实问题的处理意见,与下属进行辩论,在此过程中提出质疑,以此来考察下属的智慧和应变能力。

“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领导者对于一些重大问题的谋略和决策方案,要不断地询问下属,以考察下属是否有能力和见识。

“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领导者可以跟下属说明其可能面临的灾祸和困难,来识别对方能否临危不惧,勇往直前。

“醉之以酒,而观其性”——领导者在与下属一起欢聚时,可以劝其饮酒,来观察下属是否贪杯,酒后能否自制以及表露出怎样的性格,是否表里如一,等等。

“临之以利,而观其廉”——领导者可以将下属安排在有利可图或是可以得到非分利益的工作岗位上,观察他是廉洁奉公、以人民利益为重,还是贪图私利、见利忘义,或者只顾小集团的利益。

“期之以事,而观其信”——领导者也可以委托下属去独立完成某种工作,看他是恪尽职守、努力克服困难,最终想办法把事情办好;还是欺上瞒下、应付了事。以此来考察下属是否忠于职守、恪守信用。

如今,很多企业都已建立了一整套特定的、有效的对领导干部进行日常考核、定期测评和员工监督评议的制度和方法。但是,前人的宝贵经验仍是领导者应该吸取的营养。这些方便考察而又能见微知著的做法,更值得现代领导者借鉴。

我国宋代诗人陆九渊有句名言——“事之至难,莫如知人”。人是最复杂的动物,因此,生活中往往很难从人的外貌看出他真正的内在意图,尤其是那一些表里不一而又善于伪装的人,就更难以辨别了。虽然人才很难辨识,但如果能察言观色,见微知著,由表及里地观察、审视一个人,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样才能避免被假象所迷惑,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只有善于识人才能把人才用好。

第三章 凡使民尚同者,爱民不疾,民无可使——墨子原来这样说尚同控制

墨子希望结束动荡、混乱的社会局面,又过度强调了个人自身的社会责任,把个人完全视为政治系统中没有任何行动和思想自由的个体。所以墨子提出:“凡使民尚同者,爱民不疾,民无可使。”意思是说,凡是要使百姓与上位者保持统一的,如果爱民不深,百姓就不能被役使。欲治理好国家,首先必须充分地爱人民,关注人民的福祉和利益。